诸葛亮北伐事实上是为了统一中国吗?谢谢,还是保全蜀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6-01
对诸葛亮多次的无功北伐,长久以来习惯的看法一直是诸葛亮为了先主的重托,明知不可为而为,是他为国为民的忠心表现,但有一点很奇怪,诸葛亮是个性格谨慎的人,正因为如此的性格临战往往不能出奇制胜而无功,如此谨小慎微的人,为何会非常不谨慎的不断发动准备不足没有胜算的战争呢?还有,按理诸葛亮也是一个明智的人,而且他在刘备在世时一直从事在后方足兵足粮的工作,应该非常清楚策划一次进攻战,战役计划和后勤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奇怪的是诸葛亮后来指挥的多次北伐,却往往因为组织仓足,粮食不足而劳民伤财,无功而返,而且往往仅侧重掠夺一些人口,暂时占领几个城市,更本没有完整的战役目标和计划步骤,这一切奇怪矛盾的地方,发生在独掌大权,不断北伐的诸葛亮身上,不得不让人燃起想探讨他北伐动机的兴趣。
当然,谈到"动机"这个词,不管对古人还是现在的人,除了本人自我表述外,旁的人谈及其人动机,都只能是主观分析。现在法院有时也有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和得利结果,来分析动机的。对诸葛亮的北伐,同样也可以用他的相关行动和得利结果,来分析他,在冠冕堂皇的外表口号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动机。
我认为诸葛亮不断的北伐,不管口号叫得怎样,从结果和具体实施的过程看,他一次次北伐的最大动机是为了个人集权,只有处于北伐的战时状态,诸葛亮才有借口提调政治对手李严,并借机除去他;且只有在北伐的名义下,才能上那样的《出师表》对皇帝颐指气使,并安排自己的亲信向宠等人掌管宫廷。同时,北伐集权的过程,是诸葛亮享受特权,并牢牢抓住军队以维持自身地位的必要保证。
先大体回顾一下诸葛亮的北伐进程: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作了比较精心的准备,刘备托孤时并未让诸葛亮主管军事,但他通过第一次北伐的组织过程,巧妙的排挤了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第一次成为全权的军事统帅,北伐之于诸葛亮,确实是一个获得个人集权和名望的良好途径,但不可否认,当时的他确也有为国立功,"帝还故居"的一片公心",同时也存在让不知诸葛亮为谁的魏国人,见识一下自己的个人想法。
但是在第一次北伐大败后,为堵众人之口,诸葛亮自贬了职,只有再发动下一次战争,哪怕捞一点小功,才能恢复自己的官职和威信。于是一次次仓足的所谓北伐就这样不断开始了,只有在这种北伐的组织状态下,诸葛亮才能集军权,政权,人权,物权与一身,所以才会不管北伐的结果胜负,以及是否劳民伤财,一次次发动五次北伐,对统治者集权来讲,北伐的结果倒在其次了,就算要点结果,因为是那样的出发点,诸葛亮的北伐往往不在意整个战略上的布局,不在于怎样或何时或是否能北伐成功,而仅在争取保证少冒险的前提下(不同意魏延之计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侧重掠夺一些人口,暂时占领几个城市,以便能在诸葛丞相的"功劳"簿上有点可记的东西。
诸葛亮北伐的表现,基本上是劳师劳民而无功,但最后的结果也不是他能完全控制的,所以自然也不能纯用北伐的结果来孤立分析诸葛亮的行为和动机。北伐"事后"劳师无功的结果,虽可作为一方面,却不是问题的关键点。探讨诸葛亮北伐的动机,最关键的可以通过分析他在北伐进程中的行动,是不是都是北伐的军事部署所必须的,都是有利北伐还是和北伐无关,有利个人集权的情况来看问题。
下面就诸葛亮,"借机提调除去政治对手李严""换上亲信卫戍宫廷""对皇帝颐指气使","大败后再次动兵以恢复爵位"这几点他的行为,看一下是否都是和北伐的真正目的很无关同时却是对他个人集权大得其利的行动。
1。提调李严夺其兵权:难道诸葛亮的北伐,就一定必须调动"与孔明俱受寄讬"受遗嘱"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并夺去他的兵权,才有利于北伐的目的吗?
早在第一次发动北伐前,诸葛亮就曾以北伐之后汉中会出现军事力量空虚的理由为名,向李严提出要他驻扎在江州的部队前往汉中的要求。假设李严真的去了汉中,很明显他的军队就会被收编,而他也将成为诸葛亮帐下的一名将领.江州是蜀汉东部与东吴、曹魏交界处的二线重镇,面对北方曹魏势力的汉中地位相当,当时的诸葛亮根本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一定要将李严与江州部队调到汉中理由,因此最后只能暂时作罢.
后来,经过几次北伐的集权后,李严最后还是在威逼和儿子升官的利诱下,于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被夺兵权,成为诸葛属下的"中都护署府事"(诸葛亮之府),不久就因罪被废为庶人。
试问,李严被调诸葛手下,真的对北伐的这个原始目的很重要吗?还是纯粹的借了北伐的名义,除掉一起被托孤的政治对手呢?曾经看见有段时间讨论李严地位以及本人是非的问题很热烈,我认为这些都是枝节问题,李严本身确实也不是什么好鸟,但他最后在诸葛亮手下范错被抓,是诸葛亮违背先主遗愿,用威逼和利诱调动原"俱受寄讬""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做自己手下,并夺其兵权后面的事,不是因为李严先范了错被夺兵权,而是反之,诸葛亮借了北伐的借口先那样干的,所以后来李严的错误和本文无关,如果谁有本事证明调动李严,夺他兵权是北伐必须的,并产生了有利北伐和国家的结果,那样才能洗脱诸葛亮有借北伐除异己来集权的嫌疑。
2。树植亲信:如果诸葛亮真的象出师表里说的那样好听,要贯彻先主的遗志,先主明明有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因为马氏兄弟是自己荆楚集团的亲信,"违众拔谡",让他担任首次北伐的先锋人选。如果这件事还是和北伐有关而且诸葛亮当时不知道后果的话,那请问,借了北伐出师名义,要后主"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对自己罗列名字的几个荆楚集团(没有一个东州和益州人士)亲信"悉以咨之,然后施行",使后主完全丧失了一个君主应有的权利,这些和北伐的目的又有何干?是必须的军事行动吗?还是借了北伐的名义,在后主身边安置亲信的罗网呢?
作为外来政权,防止本地人染指高层是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 "。这话不是很妥当,诸葛亮本身是绝对的靠荆楚发的家,而刘备的蜀汉政权,东州和益州人士也有很大的功劳,从国家利益和唯才是举考虑,刘备也曾对这些人士很倚重。而诸葛亮不顾先主的遗言"违众拔谡",只重用自己的亲信荆楚集团,首先是违背了唯才是举的原则,很明显的存在着自己的私心。而诸葛亮所谓"亲贤臣"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荆楚集团人士,虽然后来证明的确都是贤臣,然换而言之,何宗、费观、王谋等人难道就不是贤臣了吗?而且他们都是位列九卿的官员,单就官阶论也要远高于这几位侍中、侍郎,不提他们,如果没有私心,全为国家利益的话,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3。对皇帝颐指气使:诸葛亮借了继承先主遗命北伐的借口,竟说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话来,把自己所开之"府"等同于皇帝的宫廷,这是一个臣子应守的本分和礼仪吗?不管有无不臣不忠之心,至少诸葛亮在北伐的出师表里,动不动借先主"兴复汉室"的遗命,一副老子训儿子的样子,完全有违臣子之道。这样对君主的态度,是北伐的臣子要办好事所必须的吗?
还有,曹操说他平了天下,自己的愿望最多称侯称个将军(不管真心假心,至少这么公开说了)而所谓"忠心"的诸葛丞相呢,还没打过什么胜仗呢,就公开宣称,如北伐成功,他能使皇帝回归旧都,"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九指加九锡),诸葛亮明着说出来的要官的野心,至少比曹操都大。如此狂妄的态度,实在有违一个臣子的本分之道,而这一切,都是在北伐的口号和借口下才能实施的。
有人会说,诸葛亮一向是被后人如朱熹、岳飞所推崇,已经成为了后世不少人的偶像,因此他对君主的态度和语气没有问题,是封建时代一个臣子应该对皇帝的态度,偶只能无言。我们应该看原始的史料,客观的分析,而不应该用一些后人出于自己的理想或政治目的造成的感情上的推崇来分析问题。诸葛亮作为出生低微,又位极人臣,是中国古代唯一在生前和死后都享有完名的权臣,如果用对偶像推崇的态度来说事,那后世出于政治目的被推崇的关羽也伟大的丝毫说不得喽?所以偶认为,还是客观冷清的看待三国志等史料的原始记载,不要用后人的一些说法和习惯思维作论据。
4。大败后再次动兵以恢复爵位:如果诸葛亮首次大败是真心的忏悔和贬职,为何还"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这件事姑且算诸葛亮自认除了他自己,他人均无能北伐,而为北伐才不放权的话("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
那么试问,在首次遭受失败后,不认真吸取失败教训,不注重战争后国家人民需要修生养息的需求,没有好的战前准备以及明确的作战计划,诸葛亮又在同年冬天,匆忙的发动第二次北伐,这又不是乘胜追击,古往今来,实在是少见这样大败后急迫频繁发动第二次战争的事例。
如果不用为捞取功劳,以堵众人之口尽快恢复自己的职位,这样的动机来解释如此行为,还有什么明的理由能解释这样匆忙的发动下一次战争的动机吗?最后这次北伐因粮尽无功而返,说明准备不足,正是因为作战准备的时间仓促,动机不纯才造成如此劳民伤财的结果。
北伐还于旧都的口号和所谓气魄,是需要发动每一次战争时,详细的战略计划支持的,诸葛亮在这之前到有很像样子的隆中对,可到自己真的带兵时(刘备在时除了一次进益州,诸葛亮基本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机会)除了第一次稍微像点样,后来的所谓"北伐"却从未见分兵几路,先攻哪里后攻哪里,准备多少天攻下(准备粮食),这样最基本的作战计划,纯粹是骚扰式掠夺一些人口,暂时占领几个城市。有人会说弱小的蜀国如果不持续主动进攻,就会马上被魏国消灭,但史实告诉我们,诸葛亮死后北伐曾经中断,蜀国还是完好的存在了二十多年,可见诸葛亮骚扰式北伐,是立国必须的理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军权是权力之本,诸葛亮虽已执行政大权,在北伐的过程中却可以全集刘备本没全授的军权,而有了完全的军权(剥夺李严等其他政治对手的独立带兵权)才能保证权利巅峰的稳固。如果说第一次北伐,诸葛亮除了意图调李严,想集军权外,其他的确实还有为国立功之心,那后来多次没有明确战略谋划的"骚扰"式北伐,则大都是他为了集权和树立威信的意图捞功,不论国家及人民是否得利益与能否承受,而搞的"政绩工程",为了维护自己的集权,他必须跟着、而不是驾御着北伐这辆战车向前冲下去,因为他此后的政治生涯和北伐已经紧紧地捆在了一起.
通过上面对诸葛亮相关行为的分析,诸葛亮这样谨慎的人,为何会如此不顾国家实际的利弊和承受力,这么不谨慎的一次次发动战略目的不明确的战争,原因恐怕只有用他希望在战时状态中保持和享受集权,并希冀获取和他地位相当的功名,这样完全凌驾于国家人民利益之上的纯个人出发点,才能解释得通。虽然在一次次北伐的集权中,他已经"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但却始终没能安心。同时,他需要不断行使权利维护自己已有的地位,需要"功名"增加自己地位的说服力。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怎么会老干那些"劳师动众,伤民伤才",对国家来说又不得多少好的事,就能解释得通了,诸葛亮北伐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是他要那样坐在位置上被逼而成的。
有人会问,诸葛亮在刘备刚死后,就已经开府治事,"事无巨细,先决于亮",已经有了大权,他还有必要通过一次次的北伐,来集权吗?
其实不然,诸葛亮掌权之初,重要的人事任命在第一次北伐时未必完全具备,诸葛亮正是借了北伐,牢牢的掌握了刘备并未全授的军权,才有了对皇帝颐指气使的特权。而且行使权力本来就是一个享受,那些曾有权的有几个想得开愿意歇下来。为何以前的那些老红军,七老八十的还不愿退下来?就想着整天没事找事,诸葛亮不断骚扰式的北伐,而且打二十的小事都要亲自决定,难说不是享受在军中"指挥"的特权。而且军权是保持政权的更本,诸葛亮只有通过一次次北伐,牢牢抓住军队,才能保持他权力巅峰的地位。
当一种过度的集权,失去制约,就会出现个人利益和意志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基础上的"政绩工程"的普遍情况.作为诸葛的侄子诸葛恪,后来劳师动众,北伐攻打新城,也是出于差不多的情况,正因如此,他才会炮制出《后出师表》(已有历史专家考证)来,因为他和诸葛亮一样,把北伐不是作为真正的目的,而只是作为个人权利上的砝码,只是诸葛恪的运气不好,或水平不及老叔,北伐大败不算还搞不定内部的反对者,要是他也学学老叔,用向宠这样类似的手下,取代掌管宫廷的孙氏警卫军,还有失败后需要假装自贬几级,这些方面,如果他能像老叔好好多学学,最后未必会身败名裂。这方面讲诸葛亮确实是伟大的政治家,无人能及。
第2个回答  2010-06-02
总结他之所以北伐的三点:

一:就是为了消耗一些人和资源,解决人口压力问题
二:让历史记得他的功绩,毕竟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了,人家尽力了。
三:为社会发展着想早点让魏国统一,如果诸葛亮不打那几次北伐,留着大量士兵、资源,以西蜀易守难攻的地形魏国想统一不可能的事。
第3个回答  2010-06-02
理想是统一中国,完成先主匡扶汉室的遗愿,保全蜀汉政权也是根本的出发点,易中天写的还是有道理的,当时川人挺反对外来户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6-01
其实是他个人的穷兵黩武。
说实话,如果所谓的六出祁山,根本不可能成功。
虽然不能断定这是否让蜀汉提早拜拜……但是这的确是在大战前就把国力给消耗了。
第5个回答  2010-06-01
三足鼎立,蜀国最为弱小,只有以攻为守,才能保全蜀汉

诸葛亮北伐,究竟是为了争夺天下还是为了转移蜀国内部
简言之,诸葛亮北伐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力差距拉大的情况,以攻代守来延缓蜀汉的存活时间,实属无奈。待到后来姜维继任后,诸葛亮有目的有策略的北伐,就变成了穷兵黩武,最终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诸葛亮北伐或许还有别样考虑:转移矛盾。蜀国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在蜀地建立的政权。所以在蜀国第一阶级是荆州集团...

我就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一直要北伐
诸葛亮北伐,也完全是为了实现刘备救复汉室的遗愿。刘备是汉室后裔,在他生前,立志要消灭曹魏政权,复兴汉室。可是他这个宏愿未及实现便死去了~

诸葛亮北伐的三个理由
1、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2、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3、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在向刘禅呈上《前出师表》以后,迅即率师进驻汉中。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出师北伐祁山。魏国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归汉。蜀军...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发动北伐?有何目标
诸葛亮作为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之所以不断北伐,并不是在做无用功,有着多层次的战略目标和多重目的,而且北伐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他一心为国,志在匡扶汉室,统一天下,奈何蜀汉偏安一隅,实力不足,但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为了报答刘备的信任,他只能义无反顾的北伐中原,直到自己生命的劲头……真...

诸葛亮为何北伐曹操呢?
魏强蜀弱的确是实情,诸葛亮仍执意北伐,对其中的原因过去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为保住自身权力而刻意为之的,刘备托孤时后主刘禅尚未成年,但几年后刘禅就年满20岁了,诸葛亮为了不还政于后主,所以故意发动北伐,但这种看法是狭隘的,它不符合诸葛亮一生所展示出的高尚政治品格。那么,诸葛亮在明知不可...

诸葛亮和姜维常年北伐,真的是为了蜀汉吗?有何依据?
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的确是为了蜀汉,但是姜维的北伐却是为了秉承诸葛亮的遗志,相比于蜀汉而言他更尊敬诸葛亮。诸葛亮北伐拖延为国发展。要知道刘备在临死前发动的夷陵之战,直接导致蜀国丧失了崛起的机会。毕竟在这一场大战当中蜀国直接损失兵马达到了七十多万,可以说直接耗光了蜀国积攒二十年以来的兵马...

诸葛亮真的是为了“兴复汉室”才北伐的吗?
02、诸葛亮北伐其实就是为了想要证明蜀汉存在的合理性。其实在刘备生前就以汉室正统自居,既然刘备所创立的蜀汉政权才是正统的,那么曹丕所建立的曹魏政权那自然就是不正统的,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有北伐才能够显示出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当然也才能够证明蜀汉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北伐也是必须的。03、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真是兴复汉室吗?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但是诸葛亮毕竟没有刘备那种与士族打交道的经验,所以在刘备死后,蜀汉内部的矛盾不仅无人调解,而且愈演愈烈。诸葛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好想出"北伐"这么一个由头,想通过一致对外的方式暂时平息蜀汉的内乱,稳定局势。在诸葛亮死后,姜维还是依照诸葛亮的嘱咐多次北伐,正是这个原因。这么想来,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到底是对还是错
对的,按照历史来说,刘备是汉室,是正统。诸葛亮北伐一方面是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另一方面我觉得也是促进发展之举。书中所说,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已知事不可为,但仍然出山。北伐对于蜀国的国力消耗很大。如果蜀国固守不出,晋的统一会有很大难度的 ...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对抗曹魏,还是为了手握大权?
诸葛亮执政12年,基本都在外面带兵。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军政大权一把抓的核心人物。这里面有一个疏漏点,本来刘备是希望李严和诸葛亮共同掌权,以此保证平衡。可是诸葛亮却将李严给抛在一旁,自己独自掌握了所有军政大权。从南下平定叛乱,到北伐曹魏,诸葛亮执政这12年,始终都没有放弃过兵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