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接近普通生活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就生活中一些买卖的过程
讨价还价啊什么的
不要什么大的案例,就是要最最普通的生活中的!!!1

第1个回答  2010-05-08
  樱桃是柠檬吗?
  整理日期:2003-3-3
  樱桃是柠檬吗?这听起来似乎有点鹿马不分的诡异,但事实上这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小)典故,而且是相当有趣的一段……
  在一九七零年经济学者阿卡洛夫教授发表一篇论文,讨论旧车市场的特色。因为卖旧车的车主已经使用过车子一段时间,所以很清楚车子的性能,但买车子的人多半不能判断车子的好坏。所以,卖主和买主彼此拥有不同的资讯,也就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资讯上的不对称"。而且,性能好的车子通常没有人舍得卖,所以被送到二手车市场的多半有问题,多半是一些尝之令人龇牙咧嘴的"柠檬"。
  既然买卖双方所拥有的资讯不同,而出现在旧车市场的又多半是柠檬。所以,即使有人想买车、有人想卖车,最后却可能谈不成买卖。市场里没有交易发生。
  旧车市场的例子很深刻地反映出,"资讯"这个因素对市场交易的关键性影响。这对当时被经济学者奉为圭臬的观念"市场里有人想买、有人想卖,就会有交易发生",可以说是直接的冲击和挑战。因此,阿卡洛夫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也就成为经济学文献中重要的经典之一。
  柠檬市场的特性除了学理探讨上的兴味之外,是不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也有些启示呢?
  美国西北角的华盛顿州盛产樱桃,产品销售全美各州。樱桃有大有小,大的漂亮可口,价格比较高。因此,樱桃可以依大小先拣选,然后按规格等级出售,各领风骚。当然,樱桃可以拣也可以不拣,拣过的樱桃就按大小"分级出售";没有拣过的就大小参差地"混合出售"。但是,拣樱桃要耗用人力物力,而且生手和熟手筛选的功力大不相同。所以,樱桃商自己会决定要不要费事拣樱桃。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摸索,产地的樱桃商人变成两类:第一类完全不拣樱桃,樱桃全部"混合出售";第二类商人一方面拣樱桃,一方面也会任某几批樱桃混合不拣。
  分好等级的樱桃固然可以依等级在价格上有高下之分,可是那些"混合"的呢?既然卖樱桃的人知道这些樱桃的品质如何,而买樱桃的商人可能是身在数千里之外的纽约波士顿,所以买卖之间也有资讯上的不对称。这些樱桃会不会就像阿卡洛夫的"柠檬"一样,因为都是"混合"不分,所以被一视同仁,而只有"一种"价格呢?
  可是,仔细想想,由第二类商人所卖的"混合"型樱桃事实上有点不同。既然这些商人可以拣,而不拣,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看到这几批樱桃成色不佳,不值得拣。所以,同是"混合"型樱桃,第二类商人卖的"平均品质"很可能比第一类商人卖的"平均品质"来得差。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同是"混合出售"的樱桃,第二类商人卖的价格应该会比第一类商人卖的价格低。
  两位美国经济学者针对一九八三年里一千多次交易资料加以分析,他们发现:同是"混合出售"的樱桃,第二类商人的价格"确实"比第一类商人的低。也就是说,在资讯不对等的情形下,只要根据这些"混合出售"的樱桃是来自于第一类或第二类商人的这个"讯号",市场已经发展出一种机能来分辨樱桃的品质。因此,经过这么一番探讨,两位学者的结论是"樱桃不是柠檬"!乍听之下,这句话似乎有点荒谬,但是,如果了解背后的曲折,恐怕也会微笑颔首吧。
  对经济学者而言,"樱桃不是柠檬"的结论再一次地证明,市场机能可以经由供需交会时各擅所长、各取所需而区分出高下的威力。对一般消费者而言,这段典故的启示是,只要市场发挥作用,就可以从"价格"上来粗略地判断商品品质的好坏。而且,更深一层的意义是,每一个人事实上都可以试着成为一个(小)市场,培养自己的判断力,然后再斟酌取舍、自求多福。想一想,为什么你"总是"会去固定的水果摊、杂货店、医院、餐馆呢?是不是你也找到了一些"讯号",也发展出一些判断力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作者:熊秉元
  来 源:选自熊秉元《灯塔的故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关于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整理日期:2002-9-14
  “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无论是三九严冬,还是烈日酷暑,总有一帮“占座族”手持书本忠诚地守侯在教学楼前,大门一开,争先恐后地奔入教室,瞅准座位,忙不迭地将书本等物置于桌上,方才松了一口气,不无得意地守护着自己的“殖民地”。后来之人,只能望座兴叹,屈居后排。上课的视听效果大打折扣,因而不免牢骚四起,大呼“占座无理”。
  笔者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指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实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即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笔者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占座——理性人的选择
  “占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可以不必伸长脖子穿过重重障碍捕捉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可以不必端起眼镜费神地辨认黑板上的板书,可以不必伸长耳朵生怕漏听了什么,而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而这一切都仅仅是因为你占了个好座位。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代价。你可能无法在床上多躺一会儿,可能无法吃顿悠闲的早餐,它们是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而上述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那么占座无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替他人占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我们发现那些占座的同学往往不仅为自己占座,还会为自己的室友占座。当然,这可能声明这些同学比较细心周到。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里包含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原理。
  当你已经提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儿对你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在这里边际成本几乎不存在,而这一行为将带来怎样的边际收益呢?首先,你的室友可能会认为你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你的评价;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下,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程度的报酬。
  这种情况,民间叫做“顺水人情”,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固定占座人——发挥相对优势使交易群体获利
  如果说,你们寝室每天需要有一个人负责占座,那么是每天轮流由不同的人充当占人好呢,还是固定专人占座好呢?答案是后者。这体现了人们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创造价值,并将之与具有其他相对优势的人进行交易,从而使得交易各方从中获利的经济学原理。
  规定轮流占座并非不可,大家的收益并未改变,问题在于,不同的人在这件事情上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小王习惯晚睡,因此早起半个钟头对他来说无异于酷刑加身,勉强爬起来完成“神圣使命”,可能将导致一天的无精打采,哈欠连天。相反,小李习惯早起,占座对他来说不费吹灰之力。而小张不仅可以早起,而且拥有先进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占座对他来说更加容易。三者在占座这一行为的相对优势比较中,小张》小李》小王。那么当在三人中作出选择时,小张无疑是最合适的,而小王也许可以利用晚睡的时间为大家提水,小李也许可以利用早起时间去买早餐。于是各自发挥相对优势,结果使整个交易群体从中获利。
  座位轮换制——另一种制度设计的优劣
  抨击“占座”的人,往往会指出占座违背了公平的原则,每个人都应当平等的拥有占有好座位的机会。于是他们提出他们认为公平的制度-座位轮换制,即每人编号入座,每周逐排调动。
  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首先它的操作性较强,同时它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预期。你可以不必为占座操心,因为座位就在那里等你,因此你可以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其次,正如它的支持者所言,在长期内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好位子(当然也必然获得坏位子),于是实现了一种表面上的公平。
  而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于其极有可能引发不效率的结果,因此从实质上背离了公平原则。首先,由于它是强制性的而非建立在个人意志自由选择的基础上的,于是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那些给予某些座位最高评价的人得不到该座位,而另一方面,某些人可能由于对这门课不感兴趣而对这些座位评价很低。于是这些座位无法在他们身上发挥最大效用,甚至还会由于他们的缺席而导致资源的无谓损失。这种趋势的出现,正如一方面穷人食不裹腹,一方面富人挥霍无度的反差。你能说这是公平的吗?其次,座位轮换制显然使前面论及的种种占座所带来的好处都无法实现。
  综上,不难发现,座位轮换制弊大于利,而导致其不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违背了竞争原则。考察“座位轮换制”,我们会发现他与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何其相似,而几十年单一计划经济带来经济落后的教训告诉我们,竞争观念必须加强。
  运用“行政”手段——对占座不效率的克服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了占座带来的种种优越性。但是这一制度在具体实施中,由于运用不当也可能造成不效率的出现。因此,我们还需进一不讨论对这种不效率的抑制。
  比如说,如果8点上课,而楼门6点就打开了,由于竞争的存在,意味着占座人必须6点前赶到,这便加大了占座的机会成本,而影响人们的获利。于是,在一定情况下,当人们认为机会成本超过了其收益时,便会退出竞争,而使得占座带来的优越性得不到发挥。更严重的是,由于必定有人坚守阵地,而这个坚定者作为一个理性人,为了弥补这部分增加的机会成本必定会努力扩大收益。由于此时不存在其他竞争者,他想占多少座位都不受限制,于是便形成了其对座位的垄断,那些对座位高评价的人仍无法得到座位,从而导致不效率,不公平。那么是不是需要对占座的数量加以限制呢?答案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因为没有人可以监督其占了多少座位)。事实上,只要将开门时间做一调整即可。当调整到上课前半小时时,由于大量竞争者的介入便有效地遏制了这一情况。
  再如,有人长期以本占座,妄图一劳永逸,对付这一行为的措施是开门前将本收回,以保证每个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总之,正如政府在市场中对“市场失灵”的干预,用“行政”手段调整占座制度,同样可以发挥积极功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作者:张莉鑫
  来 源:北京大学法学院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急求 谢谢
食用油属于生活必需品,按目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食用油价格上涨就明显减少消费,也不会轻易的转向寻求替代品。替代品有:1、动物油,以猪油为主,但猪肉也在涨价,且炼油和保存比较麻烦,容易引起肥胖,故不会替代;2、非超市销售的杂牌油,或许价格有优势,但极有可能是地沟油,食用...

求接近普通生活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笔者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指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实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即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笔者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占座——理性人的选择 “占座”意味着什么?...

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分析某一个现实生活的问题
认为“价格歧视”有合理性的人的理由是,“价格歧视”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价格歧视”中的歧视是经济学的术语,而不是一个贬意词。如果由于扩大市场,使生产者能得到规模经济利益,在满足了付高价的消费者的消费之后,可以降价再满足一部分只能出低价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使整个平均成本进一步下降,这对生产...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写一篇论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案很简单,存在高额利润。小商贩能够在夜宵市场上"百折不挠"的动力就在于此。夜宵市场的自然形成和发育是小贩们在发家致富道路上的创造,是自由经济权利的确立和运用,是小贩们寻利行为的必然结果,它完全符合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三、夜宵市场的博弈分析 (一) 小贩与"...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一水平,要有一个具体的实例,再用微观的知识进行分...
一:柠檬市场问题(次品市场问题)举一个例子:二手车市场,由于买家卖家信息不对称,显然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买者肯定不会相信卖者的话,即使卖家说的天花乱坠。买者惟一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既买家更倾向于用更低的价格去买车,以避免...

生活中有什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案例?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是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

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解释社会生过中的现象,跪求案例,
都是旨在减少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下香烟需求量的方法。如果该方法奏效,香烟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你可以自己画个图。第二种方法就是提高香烟价格,促使吸烟者减少吸烟量,这时候需求曲线不移动,而是表现为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变动到价格更高而数量更少的一点上,图自己画画。仅供参考。

请各位大虾和高手给我说几个关于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我将不盛感激_百度知...
所以说经济学是选择的经济学,而选择就是在你资源(货币)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使每1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种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人们经常说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其实是有经济学道理的。因为在我们消费者收入即定的情况下,你购买一种商品必须放弃另外...

微观经济学 案例分析 大二水平 非常感谢
采纳率:39% 来自团队:知者不惑 擅长: 地理 历史话题 贸易 生活常识 购物 为您推荐: 微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案例分析怎么写 微观经济学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范文 管理学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ppt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分析作业 水平分析法案例及解析 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其他...

微观经济学 案例分析 大二水平 谢谢
1、用微观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理论来回答:亮亮,由于对围巾市场信息不了解,从来市场信息不对称,不了解围巾的真实市场价值是150元,所以以320元成交了这个围巾。而莉莉的同事由于熟悉市场信息所以以138元成交。2、市场供求理论 前些天,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所以均衡点在138位置。这些天,由于市场需求增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