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妨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吗

如题所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字,繁体字,能够流传千年,自然有其可取之处。首先,中国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大多数汉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如左边一个“亲”右边一个“见”组成了繁体的“亲”,在“爱”中加了一个“心”则是繁体的“爱”,这两字的含义是“亲要相见、爱要有心”;“华”的繁体字“华”,特别像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里的斗拱,非常有文化含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体字,它最为显著的优点就在于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这个汉字的意义。而不像简体字,如亲和爱,简化以后,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还有“厂”字,繁体字是“厰”,简体字成了“厂空空”,里面没东西,就剩一个厂房了。“华”字也是,简化之后基本看不出什么特点。简体字的“龙”失去了繁体“龙”字的气势和感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产不生,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有云无雨,开関无门,乡里无郎……可巧而又巧的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仍是偷,骗还是骗,贪仍是贪,毒还是毒,黑仍是黑,赌还是赌……繁体字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传统的繁体字更能直观表征汉字的形声、会意、象形等历史渊源。
其次,繁字汉字美观大方,其艺术性远远高于简体,学书法的人几乎都是写繁体字,繁体字的形成是文字,规律地结合,很有美感。我们来看一看繁体字“三国演义”和简化字“三国演义”。明显繁体字美观大气,可简化字却骨瘦如柴。
第三,繁体字书写了古典书籍,了解繁体字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据悉,推行简体字主要考虑让6亿多农民尽快识字,避免学习上的麻烦才推行的,”1956年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汉字后,繁体字在教学、研究、出版、文化、商业等领域及一定的人群中仍有学习使用的需求,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书法艺术创作等领域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最后,繁体字影响力巨大,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不仅在中国,在中国周边国家中,繁体字仍旧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在历史上,东亚各国都是以繁体汉字作为文字的。只是到了近代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才打乱了东亚各国文字的统一性。
说了这么多繁体字的有利之处,有关于繁体字的弊端当然也是有的。显而易见的是,繁体字笔划多,写起来并不方便,速度也慢,学习起来并不简单。我们这代人学习的汉字是简体字,但也是从小从听写默写,一步步学习过来的,学起汉字并不觉得轻松,更何况是让人学习繁体字呢。加之,现代社会,学生面临的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单是语文这一课就有如此繁重的任务,不利于学科平衡。
其次,汉字发展的总趋势就是趋向简化。看汉字的发展历史,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化繁为简的过程。尤其是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家的时间都变得很珍贵,人人追求高速快捷地学习、工作方式。或许简体字才是最佳的书写方式。
最后,作为工具 繁体字不利于文化传播。文字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作为工具,文字的简化是整体趋势,有利于传播更广泛的文化,繁体难学难认,甚至“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由于繁体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普通民众的接触机会并不大,要求学生全部重新学繁体字会增加学业负担,且容易跟简体字课程形成冲突,甚至出现认知混淆。少量繁体字回归课本则意义也不大,仅仅几十个繁体字,如何去筛选、辨识、教学,都需要重新规范和安排,在学生课程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回顾中国文字发展历史,也出现过几次文字革命,如大篆变小篆,小篆变隶书,由繁到简是汉字发展的历史必然,简体字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简体字不等于丧失了汉字的艺术性与文化内涵,所以没必要完全恢复繁体字,不用简体字。学生们通过识读这些汉字,可充分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总的来说,对于简体字和繁体字,两者本就是一家,一脉相承,两者也同样拥有各自的优缺点,对此,我认为“写简识繁”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与选择,我们在使用简体字书写的同时一定也要认识相应的繁体字,有兴趣的人也可去学习一些繁体字的写法,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汉字的含义,也有利于我们阅读一些古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1
解放后,为了扫除我国的文盲,新中国政府推行了简体字,其实绝大多数简体字都可以在古代文学家的笔迹中找到,并且汉字从甲骨文到篆体再到隶书,一直都是在朝着简化的方向前进,简体字对扫除我国的文盲有着很大的贡献,一种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文字改革,难道不是成功的吗?却总是有些顽固派反对简体字,请问复兴传统文化,我们难道要天天穿汉服吗?难道见到老师要下跪吗?难道要抛弃教材去背四书五经吗?历史是在前进的,简体化汉字是一场成功的改革,它的推行和扫盲运动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推行改变了几千年来文化权利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让占人口中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也能读会写。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没有识字受教育的权利,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汉字过于复杂,如此看来,汉字的简化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第2个回答  2016-12-23
是的,简体字其实扭曲了中国汉字的原意,远不如繁体字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简化汉字,到底是对汉文化的诋毁,还是为民着想
1、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2、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

简体字真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吗
其实简化汉字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传播学中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简单的东西其实是更容易传播的,简化汉字大大的增加了我国的文化普及率,而且更加的有利于我们和世界进行文化的交流。文字的简化是大势所趋,是中国适应世界潮流发展的产物。况且好多简化汉字是很久以前就在民间流传了,早在唐朝时期甚...

有人说汉字简化破坏了中华传统文化,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有传统建筑,有国画,有戏曲,有服饰,有饮食等等,这个名单是怎么列也列不完的。而繁体字只是用来记录这些文化成果的工具。假如不是繁体字,而是简体字,这些文化成果依然是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不会因为记录它的文字改变而改变。论语用小篆写是论语,用隶书写是论语,用繁体字写是论语,用简体字...

繁体字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还是简体字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我...
楼主,你的命题是发展。既然你说的是发展,那自然就是简体字。简体字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简体字并非我们现代造出来的文字,简体字的绝大部分都来源于自古有之的古字、草字和俗字。有不少简体字的历史比繁体字还要久远。所以简体字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化...

简体字妨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吗
最后,作为工具 繁体字不利于文化传播。文字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作为工具,文字的简化是整体趋势,有利于传播更广泛的文化,繁体难学难认,甚至“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由于繁体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普通民众的接触机会并不大,要求学生全部重新学繁体字会增加学业负担,且容易跟简体字课程形成冲突,...

请问,简体字怎样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文字本来就是工具,是记载文化的载体,简化了是为了记得更快,避免出错,和否定传统文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历史上有不少文化现象或文化产品、社会习俗以及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早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或消失,或消退,但它们的“身影”却依然保存在汉字中。汉字与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我国古代经历了渔猎、畜牧...

简体字和繁体字你感觉哪一个代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有人可能会认为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础。抛弃它等于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化。这个概念是错误的。使用简体字正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繁体字虽然看上去很是优美,更有文化的韵味,但是它书写起来,笔画太多,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人们的识字率,这对发展传播中华文明是非常不利的...

中国为何要舍弃繁体字搞简体字?
落后的东西被淘汰是难免的。简体字发展都如今没有被淘汰足以证明它的活力和优秀。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态度?高中的政治书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最正确的态度了。中国为何要舍弃繁体字搞简体字?那就是认识到它的不足和它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简化字的缺点那么多,为什么不废除简化字?
中国近50年来,一直在推行简化字,但简化字存在的弊不比利少.我个人比较喜欢繁体字,但是这并不是我反对简化字的主要原因。首先,简化字会增多歧义句。简化字把“只”“只”(前者... 中国近50年来,一直在推行简化字,但简化字存在的弊不比利少. 我个人比较喜欢繁体字,但是这并不是我反对简化字的主要原因。首先,...

中国某些专家想恢复繁体汉字,你怎么看?
这是不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的。并且根据历史表明,凡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东西,最终都是会消失或者是做出改变的。所以呢,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即使恢复了繁体汉字,但最终我们还是会用简体汉字,因为这个符合规律。当然,对于繁体汉字我们也是要做到虽然不用全部都可以写出来,但是一定要认得出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