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我们可以说曾国藩登上了自己的人生顶峰。这一年,曾国藩弟弟曾国荃攻克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在这里结束了。此刻的曾国藩可以说是稳稳手里握满清的大半壁江山。因为曾国藩有湘军30万,平定叛乱功高盖主。那为什么么,权利和实力如此之强大的曾国藩不当皇帝呢?必须从曾国藩这个人和当时的历史环境说起。
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善于反省的封建知识分子。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刻而全面的反省,想要重新建立政权,对于曾国藩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
而且当时世界列强对于中国这块还未开发的蛋糕,更是垂涎已久,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随时都有被瓜分的可能,那时就是亡故。自己亲手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目睹和经历了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场景。曾国藩更不会再次做这样的事情。或许这更是一种怜悯天下的情怀。
曾国藩熟读《易经》自然懂得盈满则亏的道理。然而事实上,湘看上去最为鼎盛,或许就是湘军衰败的开始。 1864年曾国藩控制的部队,表面上是有30万军队,然而他实际的控制权,12万左右。他自己一手带出来的也只有5万。剩余不对有不同的派系:左宗棠和沈葆桢的派系影响力比较大。
如果曾国藩谋反,势必第一个要平叛的就是左宗棠,沈葆桢。自然自己和自己人打起来来。而且沈葆桢和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攻打南京的时候就已经有矛盾了。曾国荃攻南京时,粮草急缺,军饷不够,曾国藩多次请沈葆桢送些粮草曾国荃,沈葆桢不理曾国藩。这梁子也算是结上了。于是曾国藩就故意把皖南的广德和宣城放开不守,让太平天国的残部得以进入江西,为难江西巡抚沈葆桢。
鲁迅先生曾说说:大家谁都没有,可以;但要是你有我没有,那就绝对不行!或许这是根深蒂固的一种嫉妒,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这种内耗不一定会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且会加剧国家走向灭亡,自幼读圣贤书的曾国藩不会选择这样的路。而且他也明白这种争斗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称帝称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要说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时机对于曾国藩来说并不成熟,而且曾国藩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千古流芳的臣子。而不是一个谋权夺位的叛臣。
因为曾国藩知道天命不在他这里。曾国藩作为臣子,还是有一套自己的处世哲学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他太懂了。
当时的清政府虽然日落西山,但是绝对没到覆灭的地步,虽然南面有太平军闹,但是人家爱新觉罗照样坐在北京的紫禁城里吃喝玩乐。自己虽然手握重兵,但是和强大的清政府对抗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据说当时有人给曾国藩算过一卦,说曾国藩若能代皇帝自立,必然获得天下归心。
但是免不了儿孙遭受灾祸。但是若曾国藩能够一心一意辅佐大清,虽然当不了皇帝,但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可以英名千古,流芳百世。不但自己能善终,儿孙也能得到神灵庇佑。所以曾国藩在算完这一卦后就彻底放弃了自己推翻清王朝的念头,一心一意辅佐大清了。
众所周知,后周大将赵匡胤就是黄袍加身自立为王的成功案例之一,自此之后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宋朝。其实在清朝的时候倘若这个人也开始效仿赵匡胤的方式,那么指不定清王朝早已m经被他推翻而改建朝代了。
咸丰时期,恰好又遇上了太平天国运动,当时的曾国藩才刚刚建立起他的湘军,这支湘军由曾国藩一人操练起来,可没想到当时刚建立不久的湘军就被朝廷派去攻打太平军,结果可想而知——输的一败涂地。
这次失败令曾国藩羞愧到跳水自杀但也正是因为这次的耻辱使他更加投入到湘军的训练中,可接下来终于打了胜仗的时候曾国藩才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形势依然很艰难,他继续将精力放到训练湘军上。
此时湘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八万余人的队伍,之后曾国藩更是带着他们一雪前耻成功夺回了天京,除此之外湘军还在天京城大肆掠夺财宝,这下子湘军更是有了资本可以怂恿曾国藩黄袍加身自立门户,可曾国藩却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呢?曾国藩的心里其实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位圣人,他每日都会自省,在他看来血性根本不能代表正义,黄袍加身会使更多百姓陷入无休止的战争这么做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所以他宁愿让自己的权利一步步被架空最终成为光杆司令。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曾国藩的湘军真的反了,那么曾国藩的赢面的确会打很多,因为此时的他因为灭了太平天国还是赢得了不少声望,但他却为了天下百姓而放弃这一切,此时的他已经无愧于自己了!
曾国藩手握重兵可以推翻清王朝,为什么拒绝黄袍加身?
第一:曾国藩明白:反清,预示着天下大乱。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善于反省的封建知识分子。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刻而全面的反省,想要重新建立政权,对于曾国藩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而且当时世界列强对于中国这块还未开发的蛋糕,更是垂涎已久,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随时都有被瓜分的可能,那时就是亡故。自己亲手镇压...
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曾国藩为何没有黄袍加身呢?
第三是因为当时的曾国藩并不具备民众基础,大清还没到那种完全失去民心的地步。正是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曾国藩才不愿称王。先来说说第一点原因。曾国藩是古代传统的读书人,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君爱国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曾国藩从小就接受儒家教育,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是非常深的。而掌握了...
太平天国覆灭后,为什么曾国藩多次拒绝称帝呢?
曾国藩在平乱太平天国时,他组建的湘军在攻占天京之后,依据他所拥有的实力,足可以和清廷相抗争,他手下也有不少将领提议他黄袍加身,但是他却拒绝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自身忠君爱国 曾国藩长期接受传统忠君爱国思想的教育,他组织湘军也是为了保卫清廷统治,他个人也时常想着封侯拜相、光宗耀祖,加上他...
...兵的曾国藩,为何不像袁世凯一样,来个“黄袍加身?
如果说曾国藩没有黄袍加身的想法那也是不可能的,曾国藩是个读书人他自然也有自己的野心,就算他没有作为湘军的统帅又是一名汉人,身边的人肯定也有人向他表露过这样的想法,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不起兵呢?首先,我们重曾国藩自身考虑,作为读书人出身的曾国藩自小接受的就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曾国藩为何没有黄袍加身呢?
那么曾国藩为何没有黄袍加身呢?其实与以下三个原因有关:一、违背组建军队的誓言;二、在北方没有优势;三、并没有忠心于他的人才。当初曾国藩组建湘军是以保卫儒教和忠君保国为口号,如果他借此机会造反,那么就是背叛誓言,这在与古人讲究的忠君爱国是相悖的,这么做会招来骂名。而且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晚清重臣曾国藩为何多次拒绝黄袍加身?
曾国藩面临一生的最重大的抉择,面对这些眼睛冒火热切的属僚,曾国藩十分冷静地给众人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坦露心迹,放弃了在他手上创造历史书写曾氏王朝的机会。看这段历史,不禁要问,这位手握重兵的曾大帅如果顺应了“民意”,振臂一声高呼,就有机会黄袍加身,一步...
曾国藩为何不学赵匡胤黄袍加身?
攻陷天京之后,曾国藩已对战争非常厌倦了,他不想让战事再起。 曾国藩 基于以上的原因,曾国藩在心里彻底取消了举旗反清的念头,即便是“黄袍加身”很风光很威风,他也不学赵匡胤,因而,他选择了“急流勇退”,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和与清廷的矛盾,极力向朝廷示好,避免落得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 那么,...
控制了半壁江山的曾国藩,为啥不愿意做赵匡胤?
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又手握兵权,政客门生满布天下,控制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天京陷落之后,李秀成被俘,曾国藩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他就像三国的曹操、北宋的赵匡胤。赵匡胤在适当的时机黄袍加身,成为一代帝王,留名青史。与赵匡胤情况极为相似的曾国藩为何没有造反呢?如果他以自己实力强大的湘军为主力...
手握重兵却不篡位,曾国藩是真的甘为人臣吗?
综合国家利益、发展形势和个人实力,曾国藩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黄袍加身来谋反。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敢篡位,只是他不想成为国家和 历史 的罪人。一旦造反,全国极容易陷入混乱局面,客观上会为西方列强提供一次奴役和瓜分中国的大好机会,也会使中国大大落后世界的发展潮流。 曾国藩不想、不愿、更...
“半个圣人”曾国藩为何不肯推翻大清当皇帝?这几点让他有苦难言_百度知...
其实,曾国藩这不是第一次碰到“黄袍加身”的闹剧。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同治皇帝登基,年仅六岁,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夺权从此垂帘听政掌控大清,帝位更替带来的中枢动荡持续了很久,而此时湘军攻下长江要塞安庆,曾国藩一时风头无两。眼看主少国弱,湘军将领李元度起了别样的心思,于是他向曾国藩呈上一副对联写道 “王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