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改革比较_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

如题所述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二)中国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以及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长期以来,一些论者从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由此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奋发图强,提升国力,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个观点自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就甲午战争而言,仅作此分析还嫌不够,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决定论”的误区,应该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分析。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那么,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强国防建设有哪些借鉴呢?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7
军事力量的差距是一方面,像当初邓世昌的舰队的船只上的炮全都是那种主炮朝前的那种,侧舷上往往只有3门左右的炮,而日本的军舰的主要火力却基本都在侧舷,这在对战时就比清查军舰更为灵活
但是,更恶心的是清朝舰队里的腐败,很多舰只配员不足(因为官员虚报人数,中饱私囊),而就是那些个船员训练也不充分,连基本的舰炮保养都不知道,甚至将洗过的衣服直接晾晒在舰炮上的,而大多数舰只上的炮弹也不足,还有不少内充沙石冒充火药的,规格不符的,哑弹也很多。总之就是很悲剧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4-17
对比一下战前两军实力,清兵都处于优势,然则甲午一战,竟被日寇所败。其因有三。
当时清军水师的排名,在世界上是排在前十位的,日本好像是第十六,清朝当年赴英留学的士官,也有考第一的,后来日相伊藤博文来华,曾经问起过旧日同窗,一番查找后才发现,这个水战奇才,被甩在一个偏远小县做了县令。而指挥甲午水战的中方统帅丁汝昌,原为陆将,军事顾问,貌似也是陆军方面的专家。
用人不当,此一过也。

我们现在谈起甲午海战,总会联想到邓世昌率舰撞向敌舰,英勇殉国等等,其实并非所有的将领都是悍不畏死,也有在两军激战正酣时,从容上岸嫖妓的几个管带。甚至作战时,战斗队形都还要临时变更。由此足可见其军纪之散漫,竟已至此。
号令不齐,军令不严,此二过也。

士兵素质低下,此三过也。明时,明朝曾经派兵援朝(高丽),大败丰臣秀吉,那时候明军的装备,武器,人数,都不如日军,然则派往高丽的,是精锐的戚家军,其战斗力,士兵素质,都高于日军,加上将帅齐心,其利断金,最终大败日军。而由于清廷的腐败,士兵缺乏训练,满清的军队再也不复当年之勇,所以被日军轻易打败。
……

历史,留给后人的,不过一堆灰烬,一声叹息。
第3个回答  2010-04-17
应该说是的,当时中国掌权的是一个叫慈禧的老王八,为了给自己办寿宴挪用了北洋水师60万两军费,导致军力不足惨败
第4个回答  2010-04-18
不是的 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 消极不反抗 那是中国海军力量超过小日本的 甲午之败 中国海军百年不振啊 不然小日本哪敢侵华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_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
长期以来,一些论者从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由此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奋发图强,提升国力,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个观点自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就甲午战争而言,仅作此分析还嫌不够,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清政府的内政腐败无能。2:其它原因:日本通过戊辰战争、明治维新改革又落后的封建国家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军事力量有所加强。当时的日本早已有称霸世界的梦想,首先攻下朝鲜再攻下中国,从而进一步称霸世界,攻打中国时早有准备,实力略强。除此之外,清朝的执权者慈禧轻视日本(认为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六、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七、封建政权买办化导致妥协投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
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深层次的是政治原因。当时统治中国并主持战争的清朝政府极端腐朽没落,不可能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取得胜利。六、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甲午战争中海陆几十次战役,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没有打过一个胜仗,...

近代梁启超是如何总结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
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落后或腐败,而是缺乏预见能力和战略指挥失当。中国不是败于海战而是败于陆战。甲午战争是中国有能力取胜的一场战争。 目前,对战争失败原因有几种流行的解释,第一种是“落后就要挨打”。然而,从军事装备上看,北洋海军的战舰同日本海军的战舰各有所长,日本军舰的优势是机动灵活,火炮发射速度...

甲午中日战争中为什么会败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中国,腐朽与落后是貌似强大的北洋舰队惨败的总根源。只有通过全面改革,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才能真正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甲午战争的失败中断了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势头,中国国运衰败从此加速,民族灾难从此加深。然而,正是在这场巨大的灾难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了新的转折,从而揭开...

请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啊?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侵略中华蓄谋已久、西方列国的“默许”、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此次事件成为中日战争的导火线,导致战争正式爆发。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考察
相比之下,洋务运动更多地集中在军事和工业层面,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综上所述,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由于中国在海军建设、陆军管理和组织、以及整体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上的不足,无法与日本的现代化和全面改革相抗衡。最终,日本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和组织性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1、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2、战略原因 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