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清时只有满臣面对皇帝会自称奴才(表示亲近),臣在古代又是官员面对君的自称。
清朝时满洲等旗下官员,觐见皇帝、皇后时,自称奴才。在奏折中也使用奴才这一自称,无论官职尊卑,甚至官居大学士、尚书之职,仍然自称为奴才。
而汉族官员无论在觐见还是奏章中,都自称为臣。这时称奴才,显示出清自乾隆以后,对满洲旧俗的极力维护。
清制中,武职官员对皇帝,也自称为奴才,虽然与督抚大员会衔上奏,都自称为奴才。究其初制,或有深意,但行之既久,则视为习惯。
至咸丰二年,将武职称奴才之规矩推广至武科举人,令“嗣后中式武举引见。俱一律奏称奴才。如再有错误。即将该提调等奏参。”
扩展资料
奴才和臣
清入关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旗人有称臣的,也有称奴才的。雍正朝还曾要求统一用臣字
资料表明,清入关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对奏章中称奴才或称臣进行统一规定。沿袭入关前满洲旧俗,旗人面见皇帝及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有用臣的,也有自称奴才的。
康熙时期,仍有两称并用,甚至同一奏折中,既称奴才又称臣的情况。雍正初,清廷试图统一相关称谓,《钦定八旗通志》卷首之九:雍正元年八月,清廷试图统一相关称谓:“凡奏章内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概书写臣字。特谕。”
虽然如此,我们看到,雍正时期的奏章中,仍然是两称并存,同为旗籍官员,既有称臣的,也有称奴才的。汉文文献如此,满文文献也如此。雍正帝亦并未因其自称“奴才”、“臣”而表示批评或斥责,而是照常批以“知道了”等语。
直到乾隆前期,此种两称并存的情况仍然可以见到。
与雍正朝要求统一自称为“臣”不同,乾隆帝要求满族大臣公事与私事分称臣、奴才
然而,此时旗员称呼问题也已经开始出现变化。一个典型事例是,乾隆六年,贵州官员张广泗上奏请求将长子留在自己身边,奏折中,自称为臣,而将儿子称为奴才,乾隆帝为此专门下旨,对张进行训斥。
这表明,虽然旗籍官员奏章中仍然两称并存,但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清政府的注意,对于旗下官员私事折,已经开始要求称“奴才”,以维护满洲旧俗。
至乾隆二十三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对官员自称进行规范。不过,这一次与雍正朝的要求统一自称为“臣”不同,乾隆帝要求公事与私事分开办理:“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
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至此,清代官场称谓中,奴才与臣的称呼规矩基本确定。《清稗类钞·称谓类》记载了奴才称呼运用的基本情况:“不独满洲也,蒙古、汉军亦同此称,惟与汉人会衔之章奏,则一律称臣。”
同时,“汉人之为提督总兵者,称奴才,虽与督抚会衔,而称奴才如故,不能与督抚一律称臣也。王公府邸之属员奴仆,对于其主,亦自称奴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代“奴才”:曾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常见词汇
清代满族称奴才,汉族称臣的区别
奴才清时只有满臣面对皇帝会自称奴才(表示亲近),臣在古代又是官员面对君的自称。清朝时满洲等旗下官员,觐见皇帝、皇后时,自称奴才。在奏折中也使用奴才这一自称,无论官职尊卑,甚至官居大学士、尚书之职,仍然自称为奴才。而汉族官员无论在觐见还是奏章中,都自称为臣。这时称奴才,显示出清自乾隆...
清朝的奴才和臣有何区别?
1、清朝的“奴才”和“臣”使用标准不同。“奴才”这两个字只有是满族的大臣,或者是加入满籍的汉人大臣才能够使用,不然汉人大臣是不能使用奴才这两个字。汉人大臣在奏折里面就要自称为“臣”,如果在奏折里面书写错误,那么便是要受到惩罚的。2、清朝的“奴才”和“臣”疏密关系不同。“奴才”这两...
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自称“奴才”,有人自称“臣?
即“满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而汉臣则公事私事都要称臣”。但武将则不分满汉无论公私,一概要自称奴才。 如果汉臣自称“奴才”,皇帝会斥责其冒称之罪,而满臣如果私事不称“奴才”则是忘本,也会被斥责。 乾隆三十八年,大臣天保、马人龙共上一道奏折,天保是满人,马人龙是汉人,两人联合署名,因为天保在前,所以写作...
清朝的官向君王请安,有的称“奴才”有的称“臣”,到底有什么区别?
有很大的区别,称为“奴才”的是满族臣子,而称为“臣”的则是汉族臣子。这样的叫法是为了能够分清你是汉人还是满族人;这样的叫法也说明了当时对汉族的不信任。我们都知道清朝是由满族人开创建立的,因此他们满族人在当时是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也拥有很高的社会福利待遇。比如他们八旗子弟是有世袭制度的...
为什么清朝有的官员向皇帝自称奴才,有的自称臣
一般意义上,在清代,旗人臣僚对皇帝自称奴才,汉臣则称臣。不过,在旗人看来,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并无卑贱低下之意,因为它带有满洲传统属主和奴仆之间的亲近色彩,反映了一种政治隶属关系。而在汉人眼里,“奴才”是宦官和家奴的自称,地位相当卑下,另在汉人文化里,皇帝与臣僚之间仅是君臣关系,而...
自称奴才和臣有什么区别?
清朝年间,满族的大臣和入了满族籍贯的汉人大臣才能面对皇帝自称奴才,汉人大臣是不能称奴才的,即使你官再大也不能自称奴才。虽然奴才两字为贬义,但是在清朝就是一个自家人的职位。如果朝廷大臣需要给皇帝上奏章,满人大臣就会在奏章里面自称奴才,汉人大臣就要自称为臣,如果有汉臣自称奴才那可就犯了大罪...
清代满族称奴才,汉族称臣的区别
清初,的确是汉官特别是明朝的那些降官们自称自己是臣,满族官员由于是皇帝的家奴,所以自称奴才。但是也有部分汉官自称自己是奴才,那这部分人是什么人呢?也是皇帝的家奴,是汉军旗人。所以,正确的说法是清初,汉官称臣,旗官(包括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都称奴才。即臣子称臣,家奴称奴才。乾隆...
清朝时为何满臣自称奴才,而汉臣自称臣?
二.举人 中了秀才以后就有了功名,可以继续参加乡试(秋闱),考上了就称为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升高中。中了举人除了秀才的特权还有固定的经济补贴,可以免除十人服役和赋税,与地方官平起平坐,利用特权赚点钱是没问题的。三.贡士 成为举人以后还可以继续参加会试(春闱)考取贡士,相当于现在高考前...
奴才和臣的称呼在汉族和满族中地位不同么?
清代汉族大臣统一称臣,满族大臣则要由八旗身份而决定不同的称呼,有的称阿哈,有的称臣。首先,纠正一点,满族官员不称奴才,而是用满语称(aha 阿哈)翻译成汉语其实是家仆、侍从的意思,奴才这个词则来自汉语。由于目前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清代文献都是当时的汉语文献,当时汉语里常用奴才一词代指aha,所以...
为何清朝的大臣有的称臣,有的称奴才?
在清朝,"称臣"与"称奴才"的差异不仅仅是一种称呼的转变,更是文化融合与政治认同的体现。通过规定不同阶层的官员使用特定的称谓,清朝旨在强化统治秩序,巩固满汉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政权的稳定。综上所述,清朝大臣称呼的差异,是其政治制度、文化融合以及社会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