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的,关于科考的的称号有哪些?

如题所述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贡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8
从唐朝武则天时起,把在京城举行的全国考试(会试)的前二十名,集中到金銮殿进行“殿试”(皇帝亲自主考)。考生完成所有科目的考试后,根据成绩(主要是皇帝的意见),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第4--20名都称作“解元”。
第2个回答  2019-12-10
贡士,唐以后,乡贡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中,会考考过叫贡士。
进士,贡士经过殿试录取为进士。
秀才,一般儒生泛称。
状元,第一名。
第3个回答  2019-10-08
一甲三人状元 榜眼 探花 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第4个回答  2019-10-08
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朝廷委派学政主持),乡试(一省范围内,参加者必须为“秀才”,考试及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全国范围内,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北京贡院即如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会试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员”)殿试(地点在故宫保和殿,由皇上亲自主考,考试者必须是贡士,考中者叫‘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的,关于科考的的称号有哪些?
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称号有哪些啊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什么称号
1、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2、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剌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一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3、贡士:古代向朝延荐举人才的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称号有哪些啊?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贡士:古代向朝延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

古代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叫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在唐朝,举人赴京都需要给礼部投状,所以把第一名称为状元。榜眼:在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进士考试第二名的称号,和状元、探花合称为“三鼎甲”。探花:在中国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三名的进士称号,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是在北宋晚期。古代科举考试的...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各叫什么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2、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唐代...

古代的科举考试排名有哪些称号
会魁和解元是乡试第一名的称号(举人考试,比如唐伯虎就称唐解元) “进士”是一个统称,会试录取后都称为“进士” 明代科举考试有以五经取士一法,每经各取一名为首,名为“经魁”,这不是科举的排名。 “举人”是通过乡试考生的统称 “秀才”是通过院试考试后考生的统称,也叫生员 ...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排名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为古代科举考试不同等级的称呼,至于状元、榜眼、探花是进士中的前三名。殿试取中者为进士,进士榜,又分为三甲。一甲只取三名,又称三鼎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这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

科举考试的称谓?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

古代科举考试的名次
古代科举考试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3、会试是...

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这些称呼是什么意思?
等级从高到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1、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