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生死观
生死观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基本观点,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死观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活着的人与物,并不盼望追逐来世的幸福。这种现实的世界观始于孔子。孔子认为人应该关注存世之人的责任。对他们来说,没有必要去追寻死后会发生什么。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孟子提出自我认知,荀子则提出无神论。荀子说人们...
简述儒道的生死观
儒家与道家一样并不怕死,儒家认识到人之生死为自然变化之常理,主张对死亡泰然处之,注重在世时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就现实生活而言,就民族生存而论,儒家、道家这两种生死观念都是不可缺少的。儒家与道家相比,未能在日常生活中为中国文人个体提供深刻实用的生存智慧,但他建构了彻底积极的生死观,...
谈谈孔子儒家的生死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其一,孔子儒学通过积极的建功立业来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这一超越态度集中表现为“三不朽”,导致后世中国人重视功名利禄,希望流芳百世。 其二,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回避死亡问题,导致中国人讳谈死亡。
孔子怎么看待生死的呢?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他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这是他对生死问题的正面直接回答,他所要表达的是“生”与“死”是同一过程,“死”是知的,但“生”是可以探索的,尽管依旧充满着迷茫,至少了可探知的对象,通过对“生”的知晓,从而对“死”做出应有态度...
你是如何看待儒家的生死观
讲究仁义忠信礼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敢于杀身成仁,不乏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最有代表的人物是子路:子路穷其一生都在实践着老师孔子的理想和路线,积极入世,参与政事,忠于孔子,因而也得到了孔子的信任。孔子周游列国时五十四岁,当时年已四十五岁的子路毅然辞官紧随,作为孔子的护卫,开始了长达十四...
儒释道生死观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以各自独特的生死观深刻诠释了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儒家强调天命敬畏,提倡修身以期待生命的延续;其生死观如一道防线,为痛苦的人生提供了一种解脱的可能,但人性的贪痴驱动对灵魂归宿的追求,象征着人类尊严与梦想的体现。道家则以不畏天命的勇猛精进态度对待生死,如庄子的"...
如何正确对待死亡
回答:这是死亡学的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东西方多家宗教、哲学,都早已作出过明确解答,主张各有不同。死亡学应从科学角度,对各种解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当然,如何对待死亡,大概终究是个宗教、哲学问题。东西方诸家哲学宗教对待死亡的态度虽有不同,但出于人求生之本能,力图以自认为有效的方式抗拒死亡、解...
生死观的对待
”主张为自己的道德理念和信念而死,而不应因逆道非道而死。这和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大体是一个意思。这种“知生”、“尽道”、“闻道”的观念表现出儒家生死观的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色。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从总体上说,儒家未曾偏离生而喜、死而悲的情感套路,据《论语》记载:颜渊死,...
你对孟子的这种生死观的有什么看法。
儒家的生死观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因此将人之生死统御于人生道德价值的追求之中。儒家甚少谈死,更多的是谈生,谈如何活着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达到儒家所期望的理想的道德人格。即使是谈到死亡,也是将之纳入到一定的道德义务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重生不重死,只...
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
儒家认为人的死不过是生命的个体结束而已,而精神却能延续下去的,其核心观念“仁”,就是一个向善、择善、至善的人生过程。道家理解的死,不过是人的一种回归,回归到“道”中去。人从“道”中来,回到“道”中去。道家的理解更加彻底,探讨的更加深刻,儒家只说出了一种理解,而没有相应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