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儒家的生死观

如题所述

讲究仁义忠信礼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敢于杀身成仁,不乏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

最有代表的人物是子路:
子路穷其一生都在实践着老师孔子的理想和路线,积极入世,参与政事,忠于孔子,因而也得到了孔子的信任。孔子周游列国时五十四岁,当时年已四十五岁的子路毅然辞官紧随,作为孔子的护卫,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征途,所以孔子曾经称赞他:自从我得到了子路,没有人敢辱骂我了(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我就乘小船到海外去,跟随我的,除了子路还有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困于陈蔡时,子路煮了猪蹄,孔子问都没问,就直接吃掉了。这也间接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子路二十多岁就认识了孔子,很早就入了孔门,在孔门众弟子中,他是较为年长的,有名的弟子中,也许就颜回的父亲颜路长于子路,他一边依仗着自己的不凡身手担任孔子的护卫,一边以长弟子的身份帮老师管理着后入门的各位年轻师弟们,年轻的师弟们也对子路执长辈礼。直到六十多岁遇难,一生大半时间都跟随着孔子,这在孔子弟子中是绝无仅有的。
公元前481年,此时子路担任了卫国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次年,也就是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政变,子路在外听说,态度鲜明:“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毅然前往。战斗中,子路受伤了,缨带断了,子路想起老师的教导,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在重结缨带的过程中被砍作肉泥。年六十二。有人笑子路太迂,此时还在干这些事情。但是年过花甲的子路是抱着尽自己的职责的想法而来的,他明明知道此行凶多吉少,却决然来了,即使他不结缨,也依然难以活着回去,虽然他年轻时曾经有着“暴虎冯河”的勇力。他以行为实践了老师孔子的“杀身成仁”。知子莫如父,知徒莫如师。孔子听说卫国内乱而子路去了,就叹息:嗟乎,由死矣!果然不出所料。《礼记》中说:子路死后,孔子在中庭哭子路,有人祭奠子路,孔子倒头便拜。听说被剁成肉酱,孔子让人“覆醢”,再也不吃肉了,看都不看了。而且每次听到打雷,都感到心中不安。在最得意弟子颜回和儿子孔鲤死后,子路就是孔子的精神支柱,他的死给了孔子一个巨大而沉重的打击。就在在孔子的最亲密伙伴和学生子路去世的次年,孔子也去世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04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并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并不是不承认鬼神的存在,而是对鬼神报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如何理解生死观
生死观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基本观点,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死观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活着的人与物,并不盼望追逐来世的幸福。这种现实的世界观始于孔子。孔子认为人应该关注存世之人的责任。对他们来说,没有必要去追寻死后会发生什么。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孟子提出自我认知,荀子则提出无神论。荀子说人们...

简述儒道的生死观
儒家与道家一样并不怕死,儒家认识到人之生死为自然变化之常理,主张对死亡泰然处之,注重在世时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就现实生活而言,就民族生存而论,儒家、道家这两种生死观念都是不可缺少的。儒家与道家相比,未能在日常生活中为中国文人个体提供深刻实用的生存智慧,但他建构了彻底积极的生死观,...

谈谈孔子儒家的生死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其一,孔子儒学通过积极的建功立业来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这一超越态度集中表现为“三不朽”,导致后世中国人重视功名利禄,希望流芳百世。 其二,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回避死亡问题,导致中国人讳谈死亡。

孔子怎么看待生死的呢?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他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这是他对生死问题的正面直接回答,他所要表达的是“生”与“死”是同一过程,“死”是知的,但“生”是可以探索的,尽管依旧充满着迷茫,至少了可探知的对象,通过对“生”的知晓,从而对“死”做出应有态度...

你是如何看待儒家的生死观
讲究仁义忠信礼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敢于杀身成仁,不乏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最有代表的人物是子路:子路穷其一生都在实践着老师孔子的理想和路线,积极入世,参与政事,忠于孔子,因而也得到了孔子的信任。孔子周游列国时五十四岁,当时年已四十五岁的子路毅然辞官紧随,作为孔子的护卫,开始了长达十四...

儒释道生死观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以各自独特的生死观深刻诠释了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儒家强调天命敬畏,提倡修身以期待生命的延续;其生死观如一道防线,为痛苦的人生提供了一种解脱的可能,但人性的贪痴驱动对灵魂归宿的追求,象征着人类尊严与梦想的体现。道家则以不畏天命的勇猛精进态度对待生死,如庄子的"...

如何正确对待死亡
回答:这是死亡学的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东西方多家宗教、哲学,都早已作出过明确解答,主张各有不同。死亡学应从科学角度,对各种解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当然,如何对待死亡,大概终究是个宗教、哲学问题。东西方诸家哲学宗教对待死亡的态度虽有不同,但出于人求生之本能,力图以自认为有效的方式抗拒死亡、解...

生死观的对待
”主张为自己的道德理念和信念而死,而不应因逆道非道而死。这和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大体是一个意思。这种“知生”、“尽道”、“闻道”的观念表现出儒家生死观的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色。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从总体上说,儒家未曾偏离生而喜、死而悲的情感套路,据《论语》记载:颜渊死,...

你对孟子的这种生死观的有什么看法。
儒家的生死观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因此将人之生死统御于人生道德价值的追求之中。儒家甚少谈死,更多的是谈生,谈如何活着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达到儒家所期望的理想的道德人格。即使是谈到死亡,也是将之纳入到一定的道德义务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重生不重死,只...

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
儒家认为人的死不过是生命的个体结束而已,而精神却能延续下去的,其核心观念“仁”,就是一个向善、择善、至善的人生过程。道家理解的死,不过是人的一种回归,回归到“道”中去。人从“道”中来,回到“道”中去。道家的理解更加彻底,探讨的更加深刻,儒家只说出了一种理解,而没有相应的解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