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中的罪感与乐感:中西食物象征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食物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外,还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食物象征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西方文化中构成象征符号的食物如面包、葡萄酒、蜂蜜、牛奶等,体现的是罪感文化。中国饮食体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食物有枣子、栗子、饺子、鱼、石榴、桃子等,代表的是乐感文化。[关键词]饮食文化;象征;罪感;乐感 [中图...
中国古代性文化的典型特征是?
中国文化被李泽厚称为“乐感文化”,西方是“罪感文化”,“罪感文化”依靠启发人的良知,并通过忏悔和赎罪来减轻人的内心的犯罪感,“乐感文化”更重视现世的快乐,企图通过在人的伦常日用的人生快乐中实现超越,这也就不可能给忏悔以位置。“乐感文化”,也称之为感性文化。国人之所以非常感性,也是无奈之举,既自古思辨...
乐感文化乐感文化-存在方式
乐感文化,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引领着我们追求充满内心喜乐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感恩和乐观豁达,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深层的精神内涵。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乐感文化立足于此岸世界,强调人的主体性存在,赋予人参天地之化育的本体地位。这培养了中国人自强不息、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孟子...
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缺点
乐感文化的另一个不足是导致耻辱感、罪恶感的缺乏。与“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相比,我们的“乐感文化”是最没有耻辱意识、罪恶意识的。缺乏耻辱感意味着外部约束力的缺失,而缺乏罪恶感意味着内心的自我约束力的缺失。这导致一种严重的价值缺失和判断缺失,呈现一种歇斯底里的癫狂状态。典型症状是没...
乐感文化是什么
在李泽厚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为立足点,以“情本体”为核心,注重个体的感性生命,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精神,关注世间幸福、人际和谐,是一种注重涵养人性、寻求人性完满的文化。《论语...
...印度文化是苦感的,西方文化是罪感的,中国文化是乐感的
耻感与罪感的差异性如果仅仅只是情感性或道德意义上的,并不能完全表现日本文化的动力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于日本的耻感文化由一种心理情结所强迫,而且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下意识,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感受性和舆论的外部强迫性通过个人心理情感实现的社会心理的下意识,因此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对立的...
人之道是出自哪里?
往往也会看到缺陷。这种文化强调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更注重问题的解决与个人的成长。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对待成功与失败、乐观与悲观态度上的差异。乐感文化强调乐观、积极,而罪感文化则注重反思、批判。无论是乐感文化还是罪感文化,都反映了文化中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和价值观。
浅谈乐感文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论语首章,中国人都会背诵,其意思并不高深。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所谓西方是色文化,中国是吃文化,西方是罪感文化,中国是乐感文化,这都是针对整体文化的某一相对特征而言,难以落实到七情六欲俱全、“心理攸同”的个人。异质文化间的差距或许是巨大的,但人性却是相通的,文学总是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及其挣扎,所以从根本上说,文学之间不存在宗教、政治、哲学等文化形式之间那种势不两...
什么是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简单,有英语翻译的
如果从儒家的“乐感文化”(李泽厚语)来理解前两者,可能会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