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乘船》的起因,经过,结果

如题所述

乘船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追答

译文里不是有了吗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乘船》的起因,经过,结果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译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

谁知道《乘船》刘义庆,选自《世说新语》的大概意思以及原文?谢谢!_百...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大意:华歆、王朗俱乘船逃难。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

世说新语·乘船的出处
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他的...

世说新语·乘船的介绍
世说新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三》,有南北朝宋朝(420-581)年时期,宋朝临江王刘义庆(403-444年)带领一大批文人编写,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怎么没看见世说新语中的乘船啊!
乘船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三》,有南北朝宋朝(420-581)年时期,宋朝临江王刘义庆(403-444年)带领一大批文人编写,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

世说新语2乘船500字
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3、文章出自《世说新语·德行13》。南北朝时宋朝临江王刘义庆(403-444年)带领一大批文人编写,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

世说新语·乘船原文
在《世说新语》的记载中,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逃离灾难。途中,有个人请求加入,华歆对此表示犹豫。王朗则回应说:“船舱尚且宽敞,为何不能接纳?”后来,追兵逼近,王朗打算放弃携带的那个人。然而,华歆反驳道:“我当初犹豫,正是因为担心这个。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怎么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呢?”于是...

文言文乘船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4. 文言文《乘船》赏析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当即拒绝。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马上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

世说新语·乘船注释
他们一起乘船,"纳"下了这个决定。这种关键时刻的互助,展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信任和理解。"托"付性命于对方,是他们在困境中做出的选择。最终,他们合力"拯"救了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临困境,也不能轻易放弃伙伴,"遂"拉着手共同面对。他们的故事在《世说新语》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的翻译是什么?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白话文如下: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白话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