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如题所述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体系。

马克思在1895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生产关系。

3、马恩这里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恩指出:“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这是历史的直接动力(重点号引者加),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

4、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理论。

马恩创建了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理论,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历史唯物论。由于历史的局限,马恩不可能把这一理论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揭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理论体系。

5、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所决定。

马恩运用这些理论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把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又深化了一步。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所决定。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基本矛盾其矛盾性质是对抗性的,靠社会制度自身是不能解决的。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基本矛盾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3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体系。

3、马恩这里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理论。

5、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所决定。
第2个回答  2017-05-11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历史中,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
人们在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现实的经济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及构成
(1) 社会存在的概念及构成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由于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不仅要通过物质生产对社会发生作用,而且在人类实践所及的范围内,地理环境作为劳动对象日益进入了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也由于人口因素和人口的生产归根到底是受物质生产规律制约的。因此,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再次,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向高的更替和发展。当然,人口、资源、环境历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2) 社会意识的概念及构成
社会意识概念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结构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它可以从不同视角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意识是以观念体系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社会存在。反映者必须依赖于被反映者,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这只是二者关系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自身独立的性质。在它对社会存在的依赖中,同时就存在着与社会存在相脱离、相背离的性质和倾向。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这些都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意义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思考题
结合当前全球环境问题说明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人类社会犹如一座耸立的摩天大楼,既有经济基础,又有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基本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社会实际运行过程是复杂的,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有这种社会脱胎出来的前一社会残存的或其他社会的经济基础成分,也会有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萌芽。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的分类
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马恩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指出,社会存在两对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2. 在1895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

马恩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是...

马恩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年青人的反潮流,中年人的稳定,30年一个轮回,世界各地都一样。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内容, 结构及意义是什么?
第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同资本主义社会等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

问个马哲的问题
第二,从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首先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恩列斯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引起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论述
总的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由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私有制之间的冲突引发的。竞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市场与生产力的不匹配、信用的过度扩张、主要消费品过剩、固定资本过剩等问题,共同构成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马恩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发展阶段的构想
我认为经典共产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平等。人类社会之所以会进步它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争取幸福的欲望。我们每个人每天活动的基本目的不就是争取更加幸福的生活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争取幸福的能力不同,因此就出现了分配的不均。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的斗争之中才呈现出今天我们看到的人类社会...

《共产党宣言》中谈谈马恩提出了哪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及意义_百 ...
第四,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改造社会的必要条件;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执政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始终代表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者:在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斗争的同时代表运动...

马恩在文中运用和阐述了历史辩证法哪些基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考察社会历史现象,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即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历史安置到它的真正基础上,使历史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类社会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怎么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
二、反映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在解释历史发展过程时经济决定论的痕迹,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阐述尚不完整。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