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11-05

意思: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中。

出处:《论语·述而篇》

节选: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名句列举: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篇》

解释: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论语·子罕篇》

解释: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3、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篇》

解释: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

4、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出自《论语·卫灵公篇》

解释:君子庄重又谨慎,而不与别人争执,虽然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出自《论语·季氏篇》

解释: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02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

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志于道:确立生命的目标

道是宇宙生命的终极真理。宇宙的形成,属于天道。人的切身问题,是人道。

无论是人道还是天道,都是高远的理想,是现在的人们还无法达到的境界。因此孔子说人生的第一件事,就在于立志。所谓“取乎上者得其中,取乎中者得其下”,人的立志不妨高远一点,难以达到,这一生才有奋斗的动机。

据于德:找准做事的依据

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据于德,即是要以道德为根据。

如果说“志于道”是望向远处的眼光,那么“据于德”就是人生奋斗的底线。人可以一事无成,但起码不可丧失道德。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可久享。为了道德良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真正的做事法则。

依于仁:理顺待人的态度

人有志向,也有道德,所做的事才真正显出其价值。做事要顺利,还应该注意人际关系。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当然,只是依于仁还不够,还需要依于“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依于义,是说人不应有害人之心,取之予之,都应合乎义理。

依于礼,是说礼多人不怪,唯有礼貌的人能得到他人尊重。依于智,是说与人交往注意吸收他人智慧,自己也不能浪费别人时间,让双方的交往流于肤浅。依于信,是说人无信不立,唯有以诚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厚待。

游于艺:寻求内心的丰盈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遨游之意。“游于艺”可以回归到“至于道”,因为知识与艺术的目的,正在于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现代社会,“天道”大约可以相应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人道”大约相应于各种人文学科。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精神生活,培养的是一种人文素养。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讲过:“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在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走出迷宫;历史让你知道,没有一种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一切一切精神生活,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扩展资料

志于道而据于德的人,知道人生应该有所追求,但同时遵循内心的守则,不逾越道德的界线。

依于仁义礼智信,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左右逢源,到处都是贵人。

除了要搞好人际关系,还要搞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因此要游于艺,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游”最初是遨游,程度深入之后,变成“游戏”。在艺术中得到游戏般的乐趣,才能真正做到游戏人间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我们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

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

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论语述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2-01

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意思是:

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二、详细解释

1、“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

3、“依于仁”,指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

4、“游于艺”:“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三、出至《论语·述而》短短十二个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

扩展资料

孔子的“为学:

1、主张“述而不作”,反对“不知而作之者”,要求自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己认为自己是“非生而知之者”,并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乃至“五十以学《易》”,真正做到了学而不厌。

2、在文章典籍方面,孔子自己认为还大约赶得上一般的人,至于身体力行的做个君子,还没有达到。坚持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尤其是陈司败“昭公知礼乎”之问,表现了孔子闻过则喜的圣人风范。

3、以“仁”“道”为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终身以周公为榜样,立志恢复周礼,以推行仁道为己任。认为“仁”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举手投足之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百度百科-论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1-07

白话释义:“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志于道” 首先是理解这个“道”字,“道”——天道、人道.天道是不可说的最高存在和理想境界.而人道是人们可以实践的.人的一生是不断实践人道,以其接近天道,实现“天人合一”。

“据于德” 立志虽然高远,但实践“人道”要依据于德,“德”——道者谓于德,志于道是思想上的认识,“据于德”是为人处事的准则,城信是生命线。

“依于仁” 做事要“依于仁”,有爱心,会有体用之分,仁是体的内心修养,是性命之学,心性之学,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仁的“推已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到兼济天下,依傍于仁,修炼好“道”与“德”。

“游于艺” 关键是“游”和“艺”的本质含义,“游”是游泳的“游”,而不是游戏的“游”,古代这二个字是有区别的,“艺”在古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即:丰富的知识,做事的本领,“游于艺”就是做事有知识,以理想为基础,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游刃有余.

所以,道、德、仁、艺是做人做事的修养要点,无高远的志向,就难免俗气,没有相当的德行为依据,人生就无根,最终也不能成熟,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没有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不渊博,人生就会枯燥,实现先圣提倡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境界,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扩展资料:

【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出自】《论语·述而》 

也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关于这四点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后面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短短十二个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18-11-11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这句话出自《论语  述而》。

志于道” 首先是理解这个“道”字,“道”——天道、人道.天道是不可说的最高存在和理想境界.而人道是人们可以实践的.人的一生是不断实践人道,以其接近天道,实现“天人合一”。

“据于德” 立志虽然高远,但实践“人道”要依据于德,“德”——道者谓于德,志于道是思想上的认识,“据于德”是为人处事的准则,城信是生命线。

“依于仁” 做事要“依于仁”,有爱心,会有体用之分,仁是体的内心修养,是性命之学,心性之学,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仁的“推已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到兼济天下,依傍于仁,修炼好“道”与“德”。

“游于艺” 关键是“游”和“艺”的本质含义,“游”是游泳的“游”,而不是游戏的“游”,古代这二个字是有区别的,“艺”在古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即:丰富的知识,做事的本领,“游于艺”就是做事有知识,以理想为基础,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游刃有余。

扩展资料: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故事: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孔子说:“要立志向道,据守道德,依靠仁义,游娱艺术。”

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立志向道,就是要走正道,行正道。要有远大的志向,敬畏天道,敬重地道,践行人道。据守道德,就是要时刻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而且要以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自己。

依靠仁义,就是能够泛爱众而亲仁,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游娱艺术在当时主要是指能够精通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小六艺,这小六艺也就是当时公务员考试的考试内容,是一个想从政的人必须掌握的六门知识。孔子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有诸多启示。

志于道:人要有一种行道情怀,有一种为天下大道奋斗一生的理想信念。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时已经是54岁的高龄,在今天也是一个快要退休的年龄。

是什么力量促使孔子在老年还要四处奔波呢?道义。孔子看到当时战争不断、社会混乱,决心救济苍生,为广泛传播仁爱思想而周游列国。于是,他的思想超越了那个时代,穿越了历史,一直影响到今天,影响到世界。什么可以超越有限的生命?广行大道。

据于德:孔门是把德行放在首位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讲: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行往往能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却不能填补德行的缺失。

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放在首位的依然是立德。德行高尚的人能真正获得别人的尊重,也真正能在内心深处体会到德行的高贵快乐。

在德行的修养上,一定要诚,切忌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修身立德上注重一个“诚”字,不欺人,不自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对于一个人的修养是这样,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也是这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述而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报-为学为人的境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处?何意?
1. “志于道”,指的是追求高远的理想和目标。这里的“道”涵盖了天道和人道,既包括形而上的理念,也包括形而下的实践。孔子鼓励我们立下远大的志向,追求崇高的境界。2. “据于德”,意味着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必须以道德的行为为基础。孔子强调,虽然理想可以高远,但实现理想的行为必须建立在道德之...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意思是:立志要高远,要以自己希望达到的境界来确立自己的志向;言行举止要以良好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要保持内心的善良与仁爱,行事宽容有爱心;同时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游刃有余、熟稔于心。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立志要高远,要从人德起步,依傍于内心,注重内心修养,个人知识学问要渊博。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什么意思?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

什么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该句出自《论语·述而》 。主要表达道、德、仁、艺是做人做事的修养要点,无高远的志向,就难免俗气。没有相当的德行为依据,人生就无根,最终也不...

论语大学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啥意思??
行事宽容有爱心;同时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游刃有余、熟稔于心。出处:出自《论语·述而》篇。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也揭示了教育和学习过程中道、德、仁、艺的不同位置和作用。也就是说,道是一个目标,德是根本,仁是依据,艺是追求仁德过程中的活动方式。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请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春秋时期]《论语》述而篇。原句: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释义: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礼记·学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出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

如何理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句话描述的是一个人生的综合目标,涵盖了精神追求、道德实践、内在修养与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志于道”指的是立志追求高远的理想与目标,这理想可以是形而上的天道,也可以是形而下的社会伦理,它是我们人生的方向标。无论能否实现,追求高远的境界是每个人都...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此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