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出自】《论语·述而》
也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关于这四点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后面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短短十二个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
扩展资料
1、志于道:确立生命的目标
第一项所说的“志于道”,一般人说孔子说的是人道,不讲天道,因为天道渺远,属于形而上的范围。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具“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目的。
无论是人道还是天道,都是高远的理想,是现在的人们还无法达到的境界。因此孔子说人生的第一件事,就在于立志。所谓“取乎上者得其中,取乎中者得其下”,人的立志不妨高远一点,难以达到,这一生才有奋斗的动机。
2、据于德:找准做事的依据
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据于德,即是要以道德为根据。
如果说“志于道”是望向远处的眼光,那么“据于德”就是人生奋斗的底线。人可以一事无成,但起码不可丧失道德。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可久享。为了道德良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真正的做事法则。
3、依于仁:理顺待人的态度
“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人有志向,也有道德,所做的事才真正显出其价值。
当然,只是依于仁还不够,还需要依于“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依于义,是说人不应有害人之心,取之予之,都应合乎义理。依于礼,是说礼多人不怪,唯有礼貌的人能得到他人尊重。依于智,是说与人交往注意吸收他人智慧,自己也不能浪费别人时间,让双方的交往流于肤浅。依于信,是说人无信不立,唯有以诚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厚待。
4.“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遨游之意。
“游于艺”可以回归到“至于道”,因为知识与艺术的目的,正在于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现代社会,“天道”大约可以相应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人道”大约相应于各种人文学科。
简而言之,志于道而据于德的人,知道人生应该有所追求,但同时遵循内心的守则,不逾越道德的界线。依于仁义礼智信,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左右逢源,到处都是贵人。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出自:《论语·述而》。原本的含义是指孔子教导孔门弟子的进德修业之法。
原文为:“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1、志于道
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2、据于德
“德”在原文中的本意是道德,在此,可以理解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底线。
3、依于仁
“仁”是儒家观点中最爱用的字之一,“仁者爱人”,孔子的“依于仁”是指行事要归于仁道。
4、游于艺
孔子说“游于艺”,是指“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简要理解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六种技能。如果说“道”“德”“仁”归于“道”的层面的话,“艺”则属于“术”的层面。
扩展资料: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治学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论语》中体现出来的治学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正己化人、齐家治国的君子。
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
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
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1、志于道:即是确定生命的最高目标,在教育中启发和鼓励一个人去追求真理,获得智慧,圆满人生,也就是《大学》里所说“止于至善”,这是教育的第一大原则。
2、据于德:是为自己之前所行之道的一种承当。“据于德”,教会承当,力行正道,是教育的第二大原则。
3、依于仁:教会“仁爱”以更好地参与集体生活,是教育的第三大原则。
4、游于艺:教育的第四大原则就是实行多元化的技艺职能培养,让每个人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己以尽其性,在群以尽其用。
扩展资料:
《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短短十二个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思想的一部书,共二十篇,是在孔子死后由其弟子和再传弟子通过追记孔子的言行编篡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在古代影响很大,是科举考试的必修之书,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直至今天,仍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中。
出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论语·述而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白话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扩展资料
论语的后世影响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的艺术成就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对思想、学习、仁德等的具体阐述。此句出自孔子《论语.述而》。
“志于道”。 首先是理解这个“道”字,“道”即天道、人道。意思是人要不断实践和提高,要立志达到”道“的境界。
“据于德”。 立志虽然高远,但实践“人道”要依据于德。“德”是君子学习、修道的生命线、底线。
“依于仁”。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与德一样,是修道、游艺的根本。
“游于艺”。 关键是“游”和“艺”的本质含义,“游于艺”就是做事有知识,以理想为基础,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游刃有余.
总体意思就是在德、仁的基础上,持续提升技能和思想境界。
扩展资料:
《礼记·学记》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处?何意?
1. “志于道”,指的是追求高远的理想和目标。这里的“道”涵盖了天道和人道,既包括形而上的理念,也包括形而下的实践。孔子鼓励我们立下远大的志向,追求崇高的境界。2. “据于德”,意味着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必须以道德的行为为基础。孔子强调,虽然理想可以高远,但实现理想的行为必须建立在道德之...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意思是:立志要高远,要以自己希望达到的境界来确立自己的志向;言行举止要以良好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要保持内心的善良与仁爱,行事宽容有爱心;同时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游刃有余、熟稔于心。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立志要高远,要从人德起步,依傍于内心,注重内心修养,个人知识学问要渊博。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什么意思?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
什么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该句出自《论语·述而》 。主要表达道、德、仁、艺是做人做事的修养要点,无高远的志向,就难免俗气。没有相当的德行为依据,人生就无根,最终也不...
论语大学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啥意思??
行事宽容有爱心;同时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游刃有余、熟稔于心。出处:出自《论语·述而》篇。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也揭示了教育和学习过程中道、德、仁、艺的不同位置和作用。也就是说,道是一个目标,德是根本,仁是依据,艺是追求仁德过程中的活动方式。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请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春秋时期]《论语》述而篇。原句: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释义: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礼记·学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出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此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志...
如何理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句话描述的是一个人生的综合目标,涵盖了精神追求、道德实践、内在修养与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志于道”指的是立志追求高远的理想与目标,这理想可以是形而上的天道,也可以是形而下的社会伦理,它是我们人生的方向标。无论能否实现,追求高远的境界是每个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