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分科
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虽然分科后,我们可以主修一些科目,但或许以后上了社会会发现,自己想做的一些的事情与当初自己选择的不一样,进而影响了我们对工作的热情,所以,若不分科,我们可以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无论怎样,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并且我们有时会发现,自己文理都有不好的学科,不分科的话,我们可以取长补短。
文理分科是一只无形的巨手,操纵着高中生的命运。许多学生、家长如履薄冰:一旦选错了方向,就会贻误终生。在高考指挥棒的喝令之下,任何一个高中生都必须对此作出选择。选择分科,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关于文理分科的争论由来已久:有人赞同,有人谴责。分还是不分?理由在哪里?一项网上调查结果表明:60%的网民建议取消文理分科,30%的网民反对取消文理分科,有10%的网民对此表示无所谓。
回顾1977年恢复高考,文理分科30年来,“学文还是学理”已让中国无数学生、家长和学校伤透了脑筋,尝尽了苦楚,长期进行的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办法,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严厉痛斥当前文理分科制度,使得广大的高中生深受其害,无论是从学生承受能力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文理分科实质上都是对学生的一种“强权”政策。
分科的选择超出了高中生的承受能力,十六七岁的高中生社会阅历尚浅,是非判别能力较低,自我认识水平不足,对于“学文还是学理”,他们不可能做出符合自己发展需求的正确判断,所以所谓的自愿选择对他们来说,实际上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有效行使的权利。面临分科,学生表现出盲目跟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与此同时,文理分科还带给了高中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滋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为当初选科的非自主性,必然会导致他们在以后高考失利、兴趣不符、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出现后,把“失败”归咎于高中不得不分解的“强权”。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无疑是不利的。
文理分科制度还是一种剥夺学生接受文理公平教育的权利的“强权”。长期的文理分科,最让人感到痛心的是导致了我国高中学生群体结构出现了不该有的畸形:过早地文理分科,造成理科学生不再读经典,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文科学生则逐渐远离、淡化了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分科严重剥夺了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严重制约了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育追求,人的综合素质提高成了一句空话。文理分科的结果彻底违背了其初衷,学生的特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人才资源也根本谈不上得到科学有效的配置。
如今的一个社会现象是:文理分科不在高校,高校却站在了推翻“强权”斗争的第一线。2001年,北京大学开始推行“元培计划”,旨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2005年,复旦大学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地域的3700名新生混合重组,成立四大“复旦学院”进行一年跨专业通识教育。
从2000年至今,江苏先后进行了4次高考方案改革,平均两年一次,尤其是社会上引发了广泛争议的“08新方案”,伴随着“物理”、“化学”等一批以往重、难点学科的“降级”,人们已经彻底看不到一点“文理分科”的影子了。2008年2月,山东省教育厅明确要求规范高中学生文理分科时间,在山东省教育厅举行的全省普通高中校长素质教育专题培训会上,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指出,山东省高中学校的素质教育将分三步实施,到2011年,全省高中全面实施课程标准,这意味着届时文理分科将被取消。
看着“文理分科”制度即将远去的背影,人们又有了新的思考,分科没了,接下来该怎么办?选择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是摆在教育界甚至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就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来看,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甚至做到“文理打通”,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的,但有一句话写得好:“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里的“天公”不是别的,指的应该是一种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大环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