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我的老师 写作背景

如题所述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振兴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1956年9月底,应《教师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

1959年,此文收入作者的散文集《春天漫笔》,后又收入《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

扩展资料:

魏巍,原名魏鸿杰,1920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市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从小酷爱读书的他,在县立第七小学学习期间就读完了《儒林外史》《元曲选》等古典文学作品,同时还看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我国现代作家的作品,给自己打下了文学基础。

这时的他已经开始尝试写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并向当地出版的《华北日报》《大华晨报》《通俗日报》《中州日报》和《大东商报》等报纸的文学副刊投稿。小学毕业后,魏巍进入郑州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上学。在校期间,他同时担任好几家报纸副刊的特约撰稿人。

1937年夏,魏巍从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听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正在招生的消息。9月,魏巍拿着学校国文老师黄正甫(即黄云海,中共地下党员)开的介绍信秘密离开郑州,直奔西安,却赶上新招收的一批抗大学员刚离开西安赴晋南一带。

他只好星夜兼程折回潼关,渡过黄河,一直往北追赶,到晋南的洪洞县时,终于赶上了这支队伍。他在马牧村以“魏巍”报名参加了八路军,先编入第115师随营学校的学兵队,不久又转到这个师部的军政干部学校。

当时,总部随营学校驻在洪洞县的白石村,在此他第一次见到了敬爱的朱德总司令,并写下了长达500行的诗歌《黄河行》。直至1938年,魏巍才随总部随营学校抵达延安。

他原想入鲁迅文学艺术院(以下简称鲁艺)学习,却被组织上分配到抗大第四期四大队二队的军事队学习,不久转入政治队,并于同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期间,他积极参加了由诗人柯仲平、田间等在延安发起的街头诗运动。魏巍将长诗《黄河行》寄给在鲁艺任教的诗人何其芳,何其芳看后对这首诗表示肯定,并写了《<黄河行>读后感》一文。次年,《黄河行》连同何其芳的读后感,在西安进步报纸《国风日报》文学副刊上发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的老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7-02
写作背景简介:
本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振兴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1956年9月底,应《教师徒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1959年,此文收入作者的散文集《春天漫笔》,后又收入《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原文近四千字。作者在原文中,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回忆了他小学的三位教师:凶狠无情的柴老师、温柔和蔼的蔡老师和严厉粗暴的宋老师,抒写了自己对蔡老师徒的挚爱,对柴老师、宋老师的畏惧。对比之中,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对于教师这种崇高的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正如魏巍所说:“假如没有这样的心,那么热爱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成了空的。那些改进方法*,对党负责*,编制教案*,如此等等也就成为形式!”课文节选了以蔡老师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那一部分。写作此文时,魏巍已经和蔡老师分别20多年了,但是,蔡老师温柔美丽的形象、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那颗慈母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作者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老师作者说他在动笔之前,确实又回到了他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他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遨游。那段生活已游成为他“永远珍藏在记忆中”的“珍宝”。尤其是写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他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写的是真情实感,作者要写出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他说:“在我想起他们的时候,也不免回想起我自己——当时一个孩子的一些甘苦。而这些甘苦,却未必是他们能够知道的。因为这些是存留在距成人很近又很遥远的另外一个世界。今天让这个20多年前的孩子来谈谈心吧,这
对于许多教师朋友,纵然无益,也会是有趣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0-10
1写作背景编辑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振兴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1956年9月底,应《教师徒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1959年,此文收入作者的散文集《春天漫笔》,后又收入《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原文近四千字。作者在原文中,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回忆了他小学的三位教师:凶狠无情的柴老师、温柔和蔼的蔡老师和严厉粗暴的宋老师,抒写了自己对蔡老师的挚爱,对柴老师、宋老师的畏惧。对比之中,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对于教师这种崇高的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正如魏巍所说:“假如没有这样的心,那么热爱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成了空的。那些改进方法,对党负责,编制教案,如此等等也就成为形式!”课文节选了以蔡老师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那一部分。写作此文时,魏巍已经和蔡老师分别20多年了,但是,蔡老师温柔美丽的形象、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那颗慈母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作者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老师作者说他在动笔之前,确实又回到了他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他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遨游。那段生活已成为他“永远珍藏在记忆中”的“珍宝”。尤其是写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他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写的是真情实感,作者要写出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他说:“在我想起他们的时候,也不免回想起我自己——当时一个孩子的一些甘苦。而这些甘苦,却未必是他们能够知道的。因为这些是存留在距成人很近又很遥远的另外一个世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我的老师 魏巍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振兴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1956年9月底,应《教师徒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1959年,此文收入作者的散文集《春天漫笔》,后又收入《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

我的老师写作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对各类德才兼备的人才需求迫切。教育被视为培养人才的基石,因此,提升教育质量被提上了国家的议程。1956年9月底,作家魏巍应《教师徒报》之邀,创作了《我的老师》一文,后来收录于他的散文集《春天漫笔》以及《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中。这篇文章长达...

魏巍《我的老师》的评价
魏巍,当代著名作家。1920年旧历正月16日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河南郑州人。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战爆发,到山西前线参加了八路军,在一一师军政干部学校,后并入总司令部随营学校。1938年初,到达延安,随营部队并入抗大。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被派往...

魏巍的《我的老师》赏析拜托各位大神
1938年到延安军政大学学习,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竞。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期,他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除散失的诗作外,都编入了诗集《黎明风景》。魏巍早期的诗歌热情、深沉,充满战斗精神。1950年冬, 他随志愿军到了朝鲜前线,写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

《我的老师 》魏巍。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___。
写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阶段,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朝鲜战争。9月中旬美帝国主义纠集联合国部队,直扑我鸭绿江边。10月25日我国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者那时刚刚调到总政,上级派了一个...

魏巍我的老师内容概括
《我的老师》是一篇至真至纯的老师的赞歌。作者用一颗纯真的童心深情地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7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7件小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放假,普普通通,但叙事中融入的自然纯真的感受,使文章生动感人,给人至真至善至美...

我的老师作者简介
魏巍,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诗人和小说家,原名魏鸿杰,曾以笔名红杨树知名。他出生于1920年6月,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城市平民家庭。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他依然在困难中完成了平民小学和高小的学习,并在简易师范继续深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革命,同年12月加入八路军,奔赴山西前线。...

《我的老师》魏巍 选自?
1956年9月底,应《教师徒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1959年,此文收入作者的散文集《春天漫笔》“《我的老师》全文最早发表在1956年10月1日的《教师报》上

散文我的老师之解析
写作背景 《我的老师》是作者应《教师报》编辑部之约,“给教师朋友们写篇文章”而作的。最早发表于1956年十月一日的《教师报》副刊,后来被选入严文井主编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该文全文近四千字,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第二部分回忆儿童时代的几位具有代表性的...

《我的老师》的作者是魏巍,是当代著名的??。他最主要作品是??
魏巍(1920年3月6日-2008年8月24日)原名魏鸿杰,笔名红杨树 ,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小说家,代表作品 《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火凤凰》。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