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察举制。
由汉武帝于元光元年确立。察举制不同于以先秦的世袭和后来隋唐的科举制,主要特征为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
察举制是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王朝根据不同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官员担任举主,依规定荐举相应人才,经朝廷检验后给予录用或升迁。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秀才科;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制科或诏举,如贤良、文学、明经、有道等科。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孝廉科是汉代最主要官,员来源。
从察举科目的可以看出它是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注重声名取士。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
察举制是在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系统的选官制,度,它对当时社会以及后来的选官制,度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隋唐时期,察举演变成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这几个阶段。
先秦时期中国的世族在社会上有重要地位,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有世族成员担任,虽然这一时期也有所谓乡兴贤能制的选举,但这只是选拔伍长、乡吏等小官,如孔子之仕“委吏乘田”,皆为小吏。在这种制度下,只有王公贵族子弟才能世代为官。
从西汉开始建立完善察举制来作用主要的仕方法,征辟制作为察举制的补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拔制度,比汉代多了一条以推荐考核为选官途径的九品中正制,它是在对东汉察举制的反思与改进的基础上创设的。
察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选官制度,先后约持续了约八百多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有深刻的影响。
秦代和汉初用人,承袭了战国以来政,府奖励军功的政,策,主要凭军功赐爵。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为了削弱贵族的势,力,西汉前期逐步建立完善察举,大举纳入人才并大胆果断地打破了汉兴以来非列侯不拜相的惯例,任命没有封爵的公孙弘为丞相,然后再封他为平津侯,这对贵族势力企图长期把持高官显位,是一个强有力的打击。汉武帝通过健全察举取士标准,亲自选用干练有实才的官吏充任三公九卿及高级军,事,职,务,如桑弘羊、张汤、张骞、李广、卫青、霍去病等都曾官居高职。特别是两汉时期,察举制在大部分时间里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带来了汉代英才辈出、功业兴盛的局面,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汉王朝之所以能在华夏文明史上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成为当时举世无双的文明大帝国,这也与察举得人密切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仍是基本入仕途径之一,西晋时,察举形成了秀才对策而孝廉试经的格局。但曹魏以后,门阀士族势力日益发展,与之相适应,在选官上产生了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的地位开始下降。由察举入仕者,多为普通士人,高门权贵子弟一般是凭借门第获得上品,并由一些被视为“清官”的官位直接起家为官。东晋时,察举已相当衰落。南北朝时,察举又趋复兴。但此时之察举,特别是秀才一途,大多为门阀士族占据。北朝后期,随门阀制,度的衰落,察举中的普通士人再度增多。南北朝时期,秀才、孝廉在任用上不再先拜郎署之郎官等待迁调,而是直接任命为博士、秘书郎、著作郎、员外散骑侍郎、奉朝请、县令等,或为公府、军府、王国和州府的僚属。
在南北朝,考试日益成为决定被举者得官与否的中心环节。人们对秀才的注目,主要是对策时文辞的优美,孝廉则在于经学的精湛。唐代初年,王朝规定参加科目考试者可以自由报名,员额上没有限制。这样,察举制也就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经漫长演变,变成了一种中央设科招考、士人自由投考的科举制度。
察举制在实行的数百年间,不断增减调整,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察举科目,成为两汉取士的主要来源。
汉代察举科目繁多,大而言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常举行的科目,称常科;另一类是不经常举行的科目,这种科目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的特别选举科目,称特科或特举。
孝廉是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科目。常科中还有秀才、明经等科目。秀才最初为特科,到了西汉后期秀才科也成了岁举的常科。明经科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另外还有选拔12至17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的童子科。
察举制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系统的选官制,度,经过局部变更产生曹魏以后的九品中正制。特别是隋唐时期,为了弥补察举客观性差的弊病,逐步加大考试在其中的比例,最终形成了后期的科举制。它对中国的教,育,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官吏制,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加上察举荐举为主、考试为辅的特点,以及对伦,理,道,德的要求,导致察举制主观性很强,客观性差。因此到了实施后期,“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魏建立前夕,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最早汉代推行察举制,因缺乏客观标准,长久以来为门阀把持,乃至贿选之风极盛。曹魏时,以陈群之议,定九品中正制以选拔人才。其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必须是二品现任中央官,中正以簿世(谱牒家世)、行状(才干、道德)、乡品(中正鉴定)为标准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中正给乡品前先列某一层次,即所谓“辈目”,先由小中正(郡)列入记录,再报大中正(州),最后转呈司徒,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如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大中正亦可推荐小中正,但无权任免。陶侃亦曾任中正。咸熙二年(264年)以六条作举荐标准: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
中正制每隔三年清理调整一次,有所上下,言行有修者则升之,如由五升四,道义有亏者则下之,如自五退六。
九品中正制是要改进汉末察举之颓风,汉末人口流徙,户籍紊乱,乡论不能行,于是以该地贤者,评论当地之人士优劣,以代乡论。但到了西晋时实际上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编写谱牒(家谱),谱牒学成为一门学问。
中正制只重家世,不问贤愚,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以此制选,官,久之造成社会风气浮靡,世族弟子终日清谈,不问国事。世族为维持门第血统,婚姻必择门当户对。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现,此制终被废除。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在隋朝科举之前任职官员的途径是怎么样的?
是的。隋朝以前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和皇帝一样,都是可以世袭的;还有就是举孝廉,地方推举德望高者出任官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隋朝的选官制度隋朝开创了选官制度的先河
在隋朝之前,当官大致有以下途径:一是世袭制度。一般王公大臣都是家族世袭官职,即使无才无德一样做大官;二是推荐制度。一般推荐人多是王公贵族朝廷重臣,而被推荐人要么是名人贤才,要么是和推荐人有利害关系。三是皇帝直接任命。四是诸如毛遂一样自我推荐的可是这种选官制度在隋炀帝上位之后被打破了,隋...
还没科举时 朝廷是怎么选官的
战国,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后,新兴的地主和平民阶层进入政治舞台。官员的选拔主要有三种途径:1、从贵族中选拔。2、依靠军功。3、权贵的推荐或者自荐。一部战国策,这种例子太多了。上至商鞅,下到苏秦、张仪、李斯。汉代,汉代已经开始设立太学,学生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平民考进去的。毕业后按照成绩分为...
科举制度始创于那个朝代,在这之前选拔官员主要是通过什么制度?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周朝: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选官制度 秦朝:在战国时期是 “军功制” 建立帝国后是 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 汉朝:察举制(由地方官员推荐) 征僻制(向社会征收人才)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也是血缘建立起来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出现之前,中国古代官员是怎样选拔的?
在这之前,有三种选举制度,分别是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说起科考,被大家所熟知的应该是科举制度吧,但是科举制度是隋朝时候才开始的,那么在这之前他们是如何让进行选拔的呢?先来说说世卿世禄制吧,它最早出现在夏商周,这种选择说白了就是一个拼爹的制度,意思就是你有什么样职位...
古时,在有科举制度之前(没有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时候),政府是怎么做的...
首先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最后才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先秦选拔人才的世官制度,一般都是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汉朝的察举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科举制建立前皇帝是如何招募官员的
在隋朝建立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选拔官吏实行多是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源自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采纳的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具体方法是在全国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大、小中正皆由一些经验丰富的中央官员兼任,因此也称“九品中正制度”。中正负责对各州郡的人才在“品、状、家世”三个...
古代科举是创立之前什么方法推选人才的
隋朝以前是"九品中正制"和"查举制",其选官也要经过推荐和考试.查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查举,原为选拔之意。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起于汉初,至武帝时成为定制,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是两汉重要出仕途径之一。《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
隋朝之前还没科举,想要做官有哪样的办法呢?
在周代,平民阶级做官的方式,大致就是这样子的。(感觉和现在的教育模式是西周国学和科举的结合体,西周不用考试,隋朝以后需要考试,是不是觉得很类似呢?) 我们在说古人穿越到隋朝以前有什么途径做官,对于普通人来说,在西周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肯定不适合。如果,叫现代人穿越到西周去读国学,还不如死了算了,所以...
请详细说明隋朝以前的选拔人才方式
一、隋朝以前的选拔人才方式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即“三代以上出于学”。2、秦国:按军功授爵 “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