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有情而无累”意思:圣人有感情,但是不为感情所累。
比如有人见到小孩落井,惊骇悲悯之情自然而生,若是救不得,则难免自责而不安,若是圣人,惊骇悲悯之情有之,自责不安之情亦有之,圣人和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圣人因事而情生,事过而情灭,不会让这种感情影响自己,更不会因此而影响了其他事。这就是所谓“有情而无累”。
那么,如何能做到“有情而无累”?
程颢《明道文集》卷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人之情各有所弊,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
其中“廓然而大公”对应的就是后面的“自私而用智”,人在应对事物之时,一旦存了自私的心,就没有办法跳出自己本身的限制,就难以做到“不系于心,而系于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这个地方说的是“迁怒”,其实怒也好气也好,喜也好悲也好,都是情感情绪,能做到“不迁怒”,自然也能做到“不迁喜”、“不迁悲”,将自己的感情放在万物之外,顺应万物自身的悲喜。所以颜回是一个快乐的人,“回也不改其乐”。
“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
能做到如此,或者说尽可能接近如此,就是接近于“有情而无累”了。
扩展资料
情之一字,在中国文化中最是动人心魄。君不见,多少婉转流淌的诗词歌赋,都是生之于情,因情而起。
什么是情?——心的温度。
《世说新语·伤逝》中载,竹林七贤的王戎儿子死了,山简前去探望,看到王戎悲伤得不得了。魏晋流行的是玄学,求的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出尘脱俗,竹林七贤又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于是山简劝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戎的回答,则是我见过关于情,最打动人的话。他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山简。
它之所以动人、之所以好,是因为讲出了情的三个境界,以及这个时代的失落之殇。
下等人,薄情——“最下不及情”,“不及情”就是无情和薄情。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两件事:无情和薄情不是有情、深情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而是达不到有情的程度。所以“最下”。
薄情还是深情,与文化程度无关,与读书多少无关,而只反映着人内心的质地。就像古人那句道破人心、洞穿人情冷暖的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南怀瑾说,“报德者寡,报怨者多”。社会上真正能够帮助别人,同情、可怜他人的,多是穷人。穷人才会同情穷人,痛苦中人才会同情痛苦的人。
读书多、有权势的人知识高、见识广,自己思想解释就越多,不愿意做的时候,也会刻意加以解释。学问越高,思想越复杂,高学问而变成单纯专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等人,由高明而归于平凡。
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场,在商场,在情场,都如剧场一样,是看得最明显的地方。就像一首打油诗说的:世态人情薄似纱——真不差,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交了许多好朋友——烟酒茶,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
《昔时贤文》中说:“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不正是我们成年以后,世俗常态的写照吗?
所以,人贵在不因荣辱而保持道义。对此,诸葛亮曾有一则名言,可以作为我们最好的座右铭: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
这说的就是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来往,平常很平淡。但这并不是冷漠无情;朋友碰到困难,或生病之类的事,他就来了。平常无所谓,也许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热情。
说到底,是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有温度,便是有情,没有其他。
世事炎凉,唯情可化。
圣人什么叫做“有情而无累”
圣人“有情而无累”意思:圣人有感情,但是不为感情所累。比如有人见到小孩落井,惊骇悲悯之情自然而生,若是救不得,则难免自责而不安,若是圣人,惊骇悲悯之情有之,自责不安之情亦有之,圣人和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圣人因事而情生,事过而情灭,不会让这种感情影响自己,更不会因此而影响了其...
谁能解释一下“圣人有情而无累”?
“圣人说有情无累。从字面来看,应该是爱的时候豁然直白,鲜辣灼热,不自我感动,也不妄图感动他人,爱而无求。爱而不得,爱而不住的时候不牵绊,不自欺,不自卑自责,坦然舍得,应该是爱情的最理想状态。”
圣人有情,应物而无累于物什么意思
圣人有情感,对事物有寄托,但不受其束缚而成为累赘。根据查询中国文史馆显示,圣人有情,应物而无累于出自《周易注》:圣人之情,应物而不累于物也。意思是圣人的情感,寄托在事物上,却不被事物所拖累。
有情而无累
文中对这几种人的几种情分别做了阐述,最后王弼对上等人忘情做了诠释,即:有情而无累。意思是,圣人有情,但不会为情所累。有情而无累,道出来忘情的最高境界,不是无情,而是对“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完美释义。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二)
王弼认为圣人“有情而无累”。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就是说,圣人心如明镜,不为外物所役,物来而对应,不存于心。新儒家所讲陶冶感情的方法和王弼的主张一脉相承。程颢在《答横渠先生定性书》里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圣人也有情吗?
意思:最高明的人能不为情所累,不涉情,最下之人扰于世,顾不上有情,能情有所钟的,只是我们这样的人罢了。原文: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说的是晋朝王戎死了儿子,他悲不自胜。他的好朋友山简去看他,说何必如此。他回答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然则情之所钟...
圣人非无情,是不以情伤身。
圣人也是人..人都有虚伪的一面.圣人非无情,是不以情伤身,不以情伤身而伤心.
圣人有情还是无情?
圣人也是人,当然也有情啦。。。简单的理解,人都是有情才会来到这个世界,来到这个世界的人当然也就有情。。只是这个情的含义很多而已。。。
求《颜子所好何学论》译文
程颢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同上文)实际上这句话的中心内容就是他说的“浑然与物同体”(《程氏遗书》卷二上),这里说“圣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的精神境界一样,天地本来无心,是因人有心而天地有心;天地无情,因人有情而有情。 “普万物”,“顺万事”,...
深情不极久相伴答三个数是
“有情而无累。” 。。。圣人有情,但是不为情所累。这五个字道出的,才真正是“忘情”境界的真谛。我们平常人,却要么是薄情和无情,要么是深情到自伤,难以自拔。对忘情境界最诗意的表达,则是庄子的那个经典寓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水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