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怎样评价伪君子?

如题所述

“乡原,德之贼也”
这里的“乡原”,有的解释为没有原则的好好先生,有的解释为打着道德的幌子获取私人利益者,总之,都可以视为伪君子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德之贼”,也就是危害道德的人。伪君子不仅自己没有真正地实践道德伦理,而且不知不觉中腐蚀道德,当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伪君子,所谓的道德也就是一个幌子了,它不再有真正的公信力,只是牟利的手段和自我辩护自我欺骗的依据。伪君子就像蛀虫,久而久之,道德的只剩下外壳,轻轻一碰就会轰然倒塌。这就是伪君子比直接违背道德的恶人更可怕之处。
由此可见,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认识并且批判了伪君子,他又如何能教学生做伪君子呢?在我看来,孔子倒是一个真诚可爱的人。《论语》里并没有威严的老师、枯燥的说教,而是洋溢着真诚、智慧和幽默。再来看《阳货》里的一则: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很少严厉地斥责学生,也许这算少有的一篇。但是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严厉,倒不如说是无奈,这样的训斥,不像是古时冷冰冰的长幼尊卑的体现,反而像今天父亲对叛逆儿子的无可奈何,让我觉得很有亲切感。
宰我提出,三年的守丧太耽误事了,一年就行了。孔子说,如果你这样觉得心安,就去做吧!后面的议论更进一步的说明孔子对三年之丧的看法。他说:孩子出生后三年,方才能够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三年的丧礼,是天下通行的礼仪。这说明孔子实行礼仪是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在他看来,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冲淡对父母的哀思,否则便吃不香睡不着高兴不起来,这样的精神状态,不守丧又能干什么呢?所谓“通丧”,则是具有普遍性的礼仪规范,也许在孔子看来,父母去世都值得悲痛三年的,个别感情深厚的可能还不止,孔子的弟子就为孔子守丧超过三年。而在宰我看来,一年的时间已经足够缓解悲痛了,应该利用大好时光去做弘扬礼乐这样更有意义的事情,孔子先是说“今女安,则为之”,虽然是一句气话,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礼教并非不可变通,更不至于死死的禁锢人乃至“吃人”。如果感情不够深,不愿意守那么久,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孔子后来又评论“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其实孔子责备宰我,并不是痛心他不守礼教,而是认为他不孝顺,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由此看来,孔子提倡的礼乐一定是是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虽然在快节奏的今天看来不可理解,但是在当时还是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合理性的。他不是单纯强调礼仪,而是重视礼仪背后的情感,礼仪也正是为了寄托情。孔子不是教人做伪君子,而是教人真正具有仁爱之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7
《论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孔子说了,花言巧语,一副讨好谄媚的脸色,这样的伪君子真缺德啊!

“乡原,德之贼也”
这里的“乡原”,有的解释为没有原则的好好先生,有的解释为打着道德的幌子获取私人利益者,总之,都可以视为伪君子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德之贼”,也就是危害道德的人。伪君子不仅自己没有真正地实践道德伦理,而且不知不觉中腐蚀道德,当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伪君子,所谓的道德也就是一个幌子了,它不再有真正的公信力,只是牟利的手段和自我辩护自我欺骗的依据。伪君子就像蛀虫,久而久之,道德的只剩下外壳,轻轻一碰就会轰然倒塌。这就是伪君子比直接违背道德的恶人更可怕之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07
语出《论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孔子说了,花言巧语,一副讨好谄媚的脸色,这样的伪君子真缺德啊!
第3个回答  2020-07-20
他自己不就是吗

论语中孔子怎样评价伪君子?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十分谦卑恭敬的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底藏着对某人的怨恨,表面却要去和那人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左丘明是《左转》的作者)

论语孔子怎么对待恶人
《论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孔子说了,花言巧语,一副讨好谄媚的脸色,这样的伪君子真缺德啊!“乡原,德之贼也”这里的“乡原”,有的解释为没有原则的好好先生,有的解释为打着道德的幌子获取私人利益者,总之,都可以视为伪君子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德之贼”,也就是危害...

论语中孔子怎样评价伪君子?
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德之贼”,也就是危害道德的人。伪君子不仅自己没有真正地实践道德伦理,而且不知不觉中腐蚀道德,当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伪君子,所谓的道德也就是一个幌子了,它不再有真正的公信力,只是牟利的手段和自我辩护自我欺骗的依据。伪君子就像蛀虫,久而久之,道德的只剩下外壳,轻轻一...

论语中孔子怎样评价伪君子
《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但是没有提到伪君子。不过一个人的行为很有点像伪君子,为孔子所不齿。《公冶长》篇记载——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醢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孔子所说的“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孔子主张以仁、礼为原则,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所以愤怒斥责“乡原”。(意对即可)(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

为什么孔子称伪君子为乡愿?乡愿这个词怎么来的?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乡愿:乡人的心愿,老百姓所共有的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方方《刀...

《论语》阳货篇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以深刻洞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面,他说:“子曰:‘乡原,德之贼也。’”(乡原,这个词源于古代,指的是那些表面谨慎厚道,实则隐藏私欲的伪君子,乡愿一词,描绘出他们看似质朴、老实,实则并非真正仁德的形象)。孔子的这句话,如同一把锐利的剑,直指那些看似得人心,实则道德...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人!’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注释:令:好、善。色:脸色。出处:《论语·学而篇第一》引申: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

孔子最提倡用哪种方法来区分君子和小人
小人看重的是利益。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意思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论语的有关问题 急!!!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读解】巧言令色。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