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是确有其事,历史典故?

如题所述

:“赵氏孤儿”的故事,虽然源于《史记》的记载,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道德传说。历史的真实唯有赵氏被灭族,以及旋即的平反,由赵武继任祖职等,整体过程也不到一年;且其起因是赵门的祸起萧墙。因此,所谓“屠岸贾专权”、“搜孤救孤”直至孤儿的长大复仇、程婴怀念公孙杵臼而自尽等等,统统是子虚乌有。司马迁并非不明里就,而是觉得虽属造假,但故事太动人了,真是难于割舍,程婴、公孙杵臼的义薄云天,权作文学史料,让他们名留千古不也很好吗?但写史又不能弃真取假,只好两种情况都予记录在案,又费尽了心机,在书中做足功夫,使明眼人一看便知,以免后世以讹传讹。《左传》则是只录载正史,凡是已被证实的、主要情节失实的传闻,再不忍心也要舍弃。看来,左丘明才是个严肃的史学家,而号称太史公的司马迁,则更像一位大文豪。
提起赵氏孤儿,在我国的民间,不说是家喻户晓,那对于稍有史学、文学和戏剧知识的人们,也可算耳熟能详。这一桩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事件,两千多年来能盛传不衰,还要记在司马迁的功劳簿上。当然他是整理周秦诸家的记录,最后成文于《史记》,但正是这部巨著的系统性,才使许多历史典故,成为了朝房、私塾、文著直至舞台、田间正统讲学和演唱评说的不朽素材,赵氏孤儿那脍炙人口的故事即为其一。然而,研究了一番古代史后,我却竟然意外地发现,虽然赵氏被晋景公灭族和平反都是事实,但是这两者相隔仅仅一年;那就没有了赵武长大复仇的情节,程婴、公孙杵臼义薄云天的作为,也纯粹属于杜撰!
司马迁是一位严肃的史学大家,为什么竟会信录谣传,给后世留此话柄呢?再次认真检索了资料,尤其是《左传》和《史记》的相关文字,才恍然大悟:司马迁确是史学家,但更是一位文学家,太史公之所以“戏说”一回,可能是觉得这一故事虽属造假,但实在太动人了,真是难于割舍,让程婴、公孙杵臼名留千古不也很好吗?但写史又不能弃真取假,只好两种情况都予记录在案,又费尽心机,在书中做足功夫,使明眼人一看便知,哪个是录载的正史,哪个是所不忍弃的传闻,且是已被证实的、主要情节失实的传闻,以免后人以讹传讹。可是再读历代的文字,除了写起赵氏孤儿就津津乐道,倒无人去体察司马迁的苦心,标明自己所言之事,实是一宗不存在的故事,这直至近代的学者们。我想,也许是文学家不忍心明言,而史学家觉得不值一提,于是成就了一种奇异状况:除了那些专门家外,从平民百姓直至达官贵人,统统都信以为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4
史记-赵世家》原文

  赵朔,晋景公之三年,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崇。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至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第2个回答  2013-04-04
其实是杜撰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04
真实历史 经元代戏曲家纪君祥改变成为《冤报冤赵氏孤儿》。http://baike.baidu.com/view/124686.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