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悖论的解释定义?

信息悖论的定义,不是黑洞信息悖论。

亦作吊诡或诡局,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 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

“悖论”(paradox)一词常见诸报端,其字面意思为“荒谬的理论或自相矛盾的话”。从逻辑上看,悖论性的语句具有这样的特征:如果假定这个语句为真,那么会推出这个语句为假;反之,如果假定这个语句为假,又会推出这个语句为真。说它对也不是,不对也不是,真是左右为难。

语义学悖论举例

悖论古已有之。一般认为,最早的悖论是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新约全书·提多书》是这样记述的:

克里特人中的一个本地先知说:“克里特人总是撒谎,乃是恶兽,又馋又懒。”这个见证是真的。

这个克里特岛的“先知”是伊壁孟尼德(Epimenides)。后来欧布里德(Eubulides)将他的话改进为:

我正在说谎。

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是句真话,由这句话的内容可知:说话者正在撒谎,既然是撒谎,那么说的是假话;反之,如果这句话是假的,说假话就是说谎,这句话的内容正是“我正在说谎”,因此这句话又是真的。

后来又发现了好几种“说谎者悖论”的变种,例如所谓“说谎者循环”:

A说:“下面是句谎话。”

B说:“上面是句真话。”

“说谎者悖论”和“说谎者循环”是与自然语言的表达方式密切相关的悖论,涉及真假、定义、名称、意义等语义方面的概念,这类悖论被称为“语义学悖论”。语义学悖论的实例很多,“格列林(K.Grelling)-纳尔逊(L.Nelson)悖论”就饶有趣味,它与形容词的应用有关:

将形容词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自谓的”,即可对于它们自身成立、对自己为真的。例如,形容词“Polysyllabic(多音节的)”本身是多音节的,“English(英文的)”本身是英文的,它们都是自谓的。另一类称为“它谓的”,即对于它们自身不成立、对自己不真的。例如,形容词“Monosyllabic(单音节的)”是它谓的,因为这个词不是一个单音节词;“英文的”也是它谓的,因为这个词是中文的而不是英文的。问题来了:形容词“它谓的”是不是它谓的?

得到的结果是:如果“它谓的”是它谓的,那么会推出“它谓的”不是它谓的,反之亦然。导致了自相矛盾。

集合论悖论与公理化

另一类悖论涉及数学中的集合论,被称为“数学悖论”或“集合论悖论”。集合论是19世纪70-80年代由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它建立在一种无限观——“实无限”的基础上。所谓“实无限”,即把“无限”作为一个已经完成了的观念实体来看待。例如,在集合论中用N={n:n是自然数}表示全体自然数的集合就是如此。需要指出的是,在此之前的几千年数学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另一种无限观,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潜无限”观念。所谓“潜无限”,是把“无限”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又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来看待。例如,把自然数看成一个不断延伸的无穷无尽的序列1,2,3,…,n,…就是如此。

集合论是数学观念和数学方法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由于它在解释旧的数学理论和发展新的数学理论方面都极为方便,因而逐渐为许多数学家所接受。然而,在康托尔创立集合论不久,他自己就发现了问题,这就是1899年的“康托尔悖论”,亦称“最大基数悖论”。与此同时,还发现了其他集合论悖论,最著名的是1901年的“罗素悖论”:

把集合分成两类,凡是不以自身作为元素的集合称为正常集,(例如,自然数集N本身不是一个自然数,因此N是正常集。)凡是以自身作为元素的集合称为异常集。(例如,所有的非生物的集合F并非生物,因此F是异常集。)每个集合或者为正常集或者为异常集。设V为全体正常集所组成的集合,即V={x:x?埸x},那么V是不是正常集?

如果V是正常集,由正常集的定义知V?埸V,又因V是全体正常集的集合,所以正常集V∈V,但这说明V不是正常集,是异常集;反之,如果V不是正常集,是异常集,那么由异常集的定义知V∈V,这说明V是全体正常集组成的集合V的元素,因而V又应该是正常集。

罗素悖论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集合论是隐含着逻辑矛盾的,如果把数学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将会使数学大厦从根基上产生深深的裂痕,这种裂痕甚至有可能使整座大厦倾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关于数学基础问题的论战爆发了。

在这场论战中,最为激进的是以荷兰数学家布劳威尔为代表的直觉主义学派,他们对集合论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并认为“实无限”的观念是集合论悖论产生的根源。与此相反,另一些数学家走上了改良的道路,他们试图亡羊补牢,对集合论加以适当的修正,以避免悖论。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是公理集合论,它已成为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公理集合论采用公理化的方法来刻画集合和集合的运算,并对康托尔集合论中的“概括原则”作了修正。概括原则可表述为:满足性质P的所有对象可以组成一个集合S,即S={x:P(x)},其中的P(x)意为“x具有性质P”。这就认定了任何性质可以决定一个集合,于是前述的F 和V名正言顺地成了集合,悖论也应运而生。

在公理集合论的ZF系统中,用如下的“分离原则”取代了概括原则:若C是一个集合,则C中满足性质P的那些元素构成一个集合S={x:x∈C且 P(x)},即在C是集合的前提下,任何性质可以决定它的一个子集。公理化的结果是:只有正常集才能成为集合,异常集则不能,F和V都不是集合,罗素悖论和其他的集合论悖论得以避免。

就公理集合论能避免已有的集合论悖论,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发展数学而言,它是成功的。遗憾的是,人们并不能证明公理集合论系统的相容性,即不能证明系统中一定不会推出逻辑矛盾。此外,现代数学中的某些结果需要使用“选择公理”,但这又将导致某些违背人们直觉的怪论(例如“分球怪论”)。因此,公理集合论的处理方式,尤其是选择公理的使用,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对悖论的一些深入探讨

罗素悖论的发现,也促进了对于悖论(包括语义学悖论)成因的深入思考。1905—1906年间,庞加莱在《数学与逻辑》一文中提出了悖论的根源在于“非直谓定义”的论断。所谓非直谓定义是指:借助于一个总体来定义一个概念(或对象),而这个概念(或对象)本身又属于这个总体。这种定义是循环的(罗素称为“恶性循环”),或者说是“自我涉及”的。例如,异常集“所有的非生物的集合F ”就是如此。因为,F是借助于“所有的非生物”这一总体来定义的,而F本身又是这一总体中的一员。考察语义学悖论,也会发现类似的“循环”或“自我涉及”的踪迹。例如,“说谎者循环”就是A,B两个人的话彼此循环,而格列林-纳尔逊悖论中的“自谓的”和“它谓的”定义,则涉及了形容词对于自身的真假。

1931年,塔尔斯基(A.Tarski)在《形式化语言中的真概念》一文中,提出了“语言层次”的理论。虽然这一理论主要是针对形式语言的,但对于日常语言中的语义悖论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塔尔斯基认为,日常语言在语义上是封闭的:既包含了语言表达式,又包含了陈述这些语言表达式语义性质(例如“真”、“假”)的语句。这是语义悖论产生的根源。要建立实质上适当、形式上正确的关于“真句子”的定义,就必须对语言进行分层处理:被谈论的语句属于某一层次的语言(称为“对象语言”),而陈述该语句语义性质的语句则属于高一层次的语言(称为“元语言”)。“说谎者悖论”就是因为断言了自身的真假,混淆了语言的层次而造成的。

1975年,当代著名逻辑学家克里普克(S.A.Kripke)在《真理论纲要》一文中提出了解决悖论的新方案。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有根性”:要判断一个含有真值谓词(“真”或“假”)的语句,必须寻找这个语句的“根”——相应的不含真值谓词的语句。例如,要判断“‘净水是无色透明的’是真的”这句话的真假,就要看“净水是无色透明的”这句话对不对,后一句话不包含真值谓词,并且它的对错是可以判断的,因此,前一句话是有根的。只有有根的语句才可以判断其真假,无根的语句则不行。“说谎者悖论”和“说谎者循环”都是无根的,这是悖论的基本特征。

新近的悖论研究受到了“情景语义学”的影响,语言逻辑学家注意到:许多语义悖论实际上不仅仅涉及语义,也与说话时的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等语用因素密切相关。以“说谎者悖论”为例,当某人说“我正在说谎”时,这意味着他在某种语境中表达这句话为真的断言。但是,“‘我正在说谎’是假的”这一语句,却不能在同样的语境中陈述,陈述它的是另一种语境。因此,悖论的根源不在于“自我涉及”,而是因为不同的语境。只要分清每一句话的语境,许多所谓的“悖论”就不再是真正的悖论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4

什么是黑洞信息悖论?什么是霍金辐射?黑洞信息悖论解决了吗?

信息悖论的解释定义?
回答:亦作吊诡或诡局,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 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 “悖论”(paradox)一词常见诸报端,其字面意思为“荒谬的理论或自相矛盾的话”。从逻辑上看,悖论性的语句具有这样的特征:如果假定这个语句为真,那么会推出这个语句为假;反之,...

信息悖论的解释定义?
由信息技术造成的快速的、范围广泛的变革带来了管理上的困境,人们难于看到信息化投资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直接关联,这就是“信息悖论”。

什么是it信息生产悖论大神们帮帮忙
信息悖论 [编辑本段] 信息悖论概述 信息技术正革命性地改变着供应、生产、管理、分销、营销和服务,其影响决不亚于大部分行业整体供应链的根本性重构和重大的经济转型。然而由信息技术造成的快速的、范围广泛的变革带来了管理上的困境,人们难于看到信息化投资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直接关联,这就是“信息悖论...

信息悖论信息悖论概述
美国80年代的统计数据揭示,企业在电子信息技术上的巨额投资高达1万亿美元,但并未带来显著的管理效率提升,经济学家称之为“生产率悖论”,企业则将其比喻为“投资黑洞”。理解这一悖论的关键在于审视信息技术价值观,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早期的会计电算化主要关注提高核算效率,而非价值测量。然而,...

企业信息化中的悖论
Brynjolfsson[-[5]为此提出了四种解释:①投入和产出的测量失真;②学习和调整引起时滞;③利润的再分配和散失;④IT的管理不善。也就说,IT生产率的不足主要是由于测量方法和工具的缺乏以及信息技术开发者和应用者的管理不当所造成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量研究证实了悖论的消失,例如,非IT资本的...

信息悖论的概述
经济学家们称这为“生产率悖论”,而众多的企业则认为他们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投资掉进了“黑洞”。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悖论,可以从“信息技术价值观”的角度就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化)进行分析。根据前面所述,在早期,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在于改善人工核算,在于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算账...

新制度经济学问题,大侠解答
“信息悖论”:信息搜寻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因为在搜寻之前不可能知道信息价值。 信息不仅是不完全的,还是不对称的。又分两种情况: 一是事前不对称 ,如买房、看电影等。二是事后不对称 ,如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的关系,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许多买卖关系等 。又如:二手车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网上销售...

信息悖论信息悖论的成因分析
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困难,如部门协作、信息一致性、员工培训和团队建设等问题,都导致了管理软件的困难运行和部分企业的回归传统。综上所述,要解决信息悖论,企业需要摒弃过时的思维,重视业务流程的创新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实现信息技术潜能的真正释放。

什么是IT悖论
确切的说,应该叫做IT生产力悖论,就是对信息技术的持续投入增加,却并没有获得生产力同比例的增加,从而导致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悖论。过去二十年中,有许多学者讨论这个现象,并对这个现象给出了一些解释。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悖论的前提有问题,因为技术投入是有时间延迟作用的,但是后来的学者跟踪了信息技术...

信息悖论的应对措施
信息悖论的产生是因为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和方法的缺失,导致企业在信息化的变革中产生信息化投资的浪费,形成IT黑洞。但是信息悖论是可以避免和克服的。山东省软件评测中心认为,通过制定有效的企业信息战略和信息化建设规划,可以避免和降低信息悖论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