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和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要求;
老师布置了一篇论文,题目是<注意和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咱刚来不会,所以就麻烦大家了啊!专业是心理咨询.科目是普通心理学里的<心理学导论>. 要严格按照论文的格式来写字数在1500到1600之间,多了不要.抄起来也麻烦,我主要是要看看这个东西怎么写.希望拿出你们的本事来挣我的这200分!
不要超过本月30号
注意!!!必须以严格的论文格式做答复!!!!!!!!!!!!!

参考: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

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儿童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小学儿童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

要让小学儿童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小学儿童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做出肯定的标志,如用“√”“古”“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

小学生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但无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养成心猿意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习惯,它将极大地妨碍学习的效果。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y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1
简述感知运动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强度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的感知。

(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感知效果果,对象和背景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越容易。比如:板书设计。

(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比如:通过多媒体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

(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比如:教材编排分段分节。

(5)理解律。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在直观教学中,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把直观和言语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迅速理解感知对象。

(6)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经常通过多种器官的协同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使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
第2个回答  2007-10-17
第三章 注意和感知觉

教学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和品质
2.了解注意的种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3.掌握感知觉及其信息加工原理
4.了解感知觉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注意的品质和种类
2.感知觉及其信息加工原理
3.感知觉得规律
教学难点:感知觉及其信息加工原理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注 意
☆ 导入新课:我们常说“上课注意听讲”,“走路注意安全”,什么是注意呢?
☆ 讲授新课:
一、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
1.定向反射
2.注意的大脑皮层机制
(三)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
功能:1.选择的功能
2.保持的功能
3.调解和监督的功能
外部表现:有特殊姿态和动作的变化,呼吸的变化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是否需要发挥意志努力,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一)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意志上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新异性
(2) 刺激物的强度
(3)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4)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2.个人本身的状态(主观原因)
(1)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2) 积极的情感态度
(3) 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4) 个人的心境
(5) 主观期待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 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
2 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作斗争
3 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4 保持稳定的情绪
5 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
6 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结合
(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
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注意的品质
(一)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很难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注意的起伏
与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注意的分散
(二)注意的范围
人们在同一时间内能知觉到的对象的数量,叫做注意的范围
成年人能同时注意4~6个彼此孤立的对象。
影响注意的范围的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主体的知识经验
3.对活动任务的要求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注意分配的条件:
1.个体分配注意的能力
2.对于所从事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的转移的因素:
1原先注意的程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个体的灵活性
四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尽量防止和排除使学生离开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的出现
2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
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
(二)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三) 善于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四) 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1)要求学生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
(2) 加强注意的目的性
(3)通过时实践活动不断揭示事物的新内容
2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 培养学生把注意集中与事物的习惯
4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
5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小结:
1 了解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理解注意的生理机制
2 掌握注意的品质,学会在教学中运用注意的规律
☆思考:
1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
2 你对自己的注意品质如何评价?
教学反思:
第3个回答  2007-10-27
哎,我也在想怎么写这片论文呢。你也是师范的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