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张既科学又合理的初三学生作息时间表

1.我是初三学生
2.早晨7:00必须到校
3.我家离学校路程时间15分钟以内
4.在校时间不必计算在内(7:00到校,17:45到家)(周五16:55到家)
5.我需要[周一~周四] [周五] [周末] 作息时间表
6.如果被采纳,加50分

周一...周四时间表:
6:00 起床
6:00 - 6:30 做适当晨运,一定要吃早餐;
6:35 - 6:55 提前点到学校,调整状态;

上午上课

午饭后尽量挤出一点时间休息
课桌上爬会儿也是很有用的,个人经验

下午上课

17:45 - 18:00 休息,调整状态;
18:00 - 18:30 及时复习下当日的功课;
18:35 - 19:30 看新闻;
19:30 - 20:00 可以上上网,轻松以下;
20:00 - 21:30 学习;
21:30 - 21:55 去楼下慢跑;
22:00 - 23:00 学习;
23:00 - 23:25 洗漱,半躺在床上背东西,个人经验
23:30 睡觉(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

周五时间表:
其他行程不变,16:55 - 17:45 由于你早回家,所以把这一周的课程拉个单子,便于你周末复习用;

周末时间表:
个人认为,虽然是周末,需要一定的放松,不过还是基本以为平常的作息时间为准,细节上改动,这样比较能够让身体和心理适应这种学习的状态。
主要变更就是,上午、下午上课时间的安排: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原则:文理穿插复习,临近休息15分钟,
一定要保证休息的时间,消化有时候比吸收更重要
另外,估计你们很快周末就会加课,或者自己报辅导班,
那时候再参考平时的时间表进行合理的调整吧。

下面是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

1.一定要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形成规律。中午尽可能小睡一会儿,要想尽一切办法杜绝失眠。在考前一个月内,要将作息时间调整到与考试时间同步。
2.在紧张的复习中不可忘记锻炼身体,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3.在复习感到疲倦时,适当做一下脑保健操,如深呼吸、静心、挤按相应穴位等。

选择最适宜的进食时间
据美国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在考试前半个小时进食最为有利。主要因为脑细胞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是葡萄糖,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高低与饮食成分和进食时间有关。血糖值在进食后半小时开始上升,1小时达到高峰,2小时后正常。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
1.挤出时间
但是对我们自身来说,社会活动是不是可以做到少而精呢?上学、放学路途时间可以不可以争取利用一些呢?如果运作麻利些,或向有经验的同学请教一下,就可以把一些杂事中的时间“水分”挤出来学习。
挤时间有各种各样的挤法。有些人是随挤随学,挤出一点就马上利用起来学一点;有些人是把挤出的时间累积到一起进行学习--下午放学后、途中、日常琐事等,都抓紧处理,于是晚上学习的时间就挤出来了。这种把挤出来的时间累积到一起学习的做法是很好的。在所有的可积累起来的学习时间中,早晨和晚上的时间是最好的,因为这两段时间比校长,比较完整,环境比较安静,脑子又比较清醒,适于读书、思考、钻研问题。因此,有“一日之计在于晨”,“闻鸡起舞”的佳话;也常有“灯下漫笔”、“夜读拾零”之类的书文。
在挤时间方面,著名数学家杨乐、张广厚是我们的典范。他们为了节约看报的时间,改在吃饭的时间用收音机听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并以此激励自己;为了节约吃饭的时间,他们在喝热粥的时候,用小碗喝的办法。这样的挤时间,真称得上是惜分秒、惜光阴了。
再举一个挤时间的例子。比如要开始学习了,好不容易在书桌旁静下心来,不一会儿就发现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不在手边,得回过头去找书;一会儿又发现做作业画图用的尺子、圆规不见了……这样零零碎碎地浪费了不少时间,有些比较善于挤时间的同学,在开始学习之前先把学习中要用的工具书、作业本、文具等准备得一应俱全,以免受耽误,节约出更多的时间用以学习。

2.充分利用零散时间
比如,两堂课之间的课间休息,除了短暂地休息一下,恢复体力振作精神以外,可以及时地复习一下听课笔记,巩固所学到的内容,加深理解,理清线索;将一些需经常记忆、反复记忆的公式、单词等记在便于携带的小卡片上随身装着,利用排队、等车等时间空隙拿出来抓紧学习(活页式的笔记也有同样的攻效);还有人在家中盥洗室的镜子边也贴也这些卡片,一边洗漱一边学习……这种类型的事例,不胜枚举。积少成多、积腋成裘,我们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的边角料,一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不加以利用,就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零散时间,也是宝贵的光阴,放过去了,也是“时不再来”的。让我们爱惜和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吧!

3.合理支配和利用时间。这里主要探讨一下支配利用时间的一些基本性的原则:
充分利用白天的时间。一般说来,人们在白天精神比较好,记忆力强,思维活跃;而由于生理遗传、社会环境等诸因素的制约,在夜间人在这些方面就大不如白天。有统计资料表明,白天1小时=夜晚1.5小时,(从学习效果上看)。但是,有的人属于夜间兴奋型,他们晚上的学习效率比白天高,一般利用夜间学习。这我们也并不反对,但我想提醒一下,考试多是在白天进行,如果晚上过于兴奋而白天精神不振,势必影响临场发挥。建议不妨将生物钟调整一下,提高白天的兴奋度,以适应中考的要求。

分清各类用时的轻重缓急,统筹安排,不要过于琐屑,防止“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了解自己的睡眠规律,确定是利用白天学习为主还是利用晚间学习为主。这在第一点原则里已提到过。另外,在安排时间时,注意要根据睡眠规律,保证睡眠时间。青少年一般要有八个小时的睡眠,才能较好地使脑力和体力得到恢复。如果一味地向睡眠要时间,不适当地过多减少睡眠,完全放弃必要的休息,长期下来会损害身体,学习也会大受影响。

大致确定课下学习时间应该多长。教师的课堂在所讲的内容,多是丰富的、多方面的教材、参考资料、相关学科知识等中提炼出来,高度浓缩、高度概括,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课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以外,在课下还要拿出相应的时候间进一步复习。据多方面的经验,课上时间与课下时间的比例大致为1:2,即课上一小时,课下学习两小时。

将时间划分成一些有间隔的段落。在前面曾提到过,连续复习四个小时,其效率不如在分隔的四个小时内复习。它们的原理是一致的。有一个著名的公式:“8-1〉8”,意思是从八小时中拿出一个小时进行运动、娱乐或休息,表面上只学习了七个小时,但由于精力充沛,其效率远大于不间歇地学习八小时。而是将每一小时划分成50分种学习、10分钟休息,这样可获得最佳效率。

预先对各项学习任务可能使用的时间进行估计,对耗时长的工作要提前着手,并且在制订计划时要留有余地,以防出现突发状况打乱计划而致使任务不能完成。一般说来,周末和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不宜过死,应做为机动时间支配,如用来弥补一周内因意外事件而耽误的功课。

下课再介绍每日时间计划的一种形式,它是以表格形式出现,以空白课程表为基础。首先,填入学校规定的全部活动(如出操、上课等)。其次,填入其他经常性活动,如每日交通往返,体育活动、经常性的集会等。第三,填入日常家务的处理、睡眠和饮食的用时状况。这样,表上的空白部分就是我们可以支配用来学习等的时间。通过这张时间表,我们可以制订出每周、每日详细的时间计划,可以用它来检查、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使我们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达到我们合理地支配和利用时间的目的。

4.注意劳逸结合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已经精疲力尽了,还要继续干下去,效率既低,身体还会受影响。而如果把身体搞垮了,还怎么能继续学呢?

拿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来说,不是说做眼保健操的时间也应该用来学习,也不是说放下饭碗立刻就要看书,再拿挤进间来说,前面也说过,不能把应有的睡眠时间挤掉。有人误认为“张”而不“驰”、“劳”而不“逸”才算珍惜时间,这是不对的。应该把必要的休息看作是学习和工作所应包括的

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休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睡眠、闲谈、散步、娱乐、欣赏艺术……马克思则能以演算数学题作为自己工作之中的小憩。当然,除了休息之外,我们还必须注意体育锻炼,只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才能适应繁忙的学习的重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诸葛廷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4
呵呵,很有意思,不过建议你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制定!
23:00-6:00睡觉
6:00-6:30洗漱吃饭(有家长配合可节约时间)
6:30-6:45上学
6:45-7:00复习昨日学习提纲
17:45到家后要先复习后写作业
第2个回答  2007-09-15
这东西都是靠你自己摸索出来的,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一个作息时间表,下面给出介绍初三的学习方法.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144163.html?fr=qrl3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6:00-7:00 做自已爱做的运动
7:30-8:00 看一下即将要上到的课程章节.
8:30-11:30按上课时间
12:00-12:30中午饭
12:50-1:45 午睡
1:45-1:55 洗脸等
2:00- 15:30 按上课时间
15:30-17:30运动
17:30-18:00 吃饭
18:00-19:30看电视
19:30-20:30 图书馆看书或复习功课
21:00-21:30 慢跑半小时
22:00-23:00回宿舍整理内务,和舍友聊天
23:00睡觉

每天6:00起床, 6:30-7:30复习英语,7:40-9:40复习数学,9:50-11:50机动安排;中午午休;下午2:00-4:00复习化学,4: 10 -6:10复习物理;晚上2个小时复习语文;其余时间机动。在每一门课的复习中,不同阶段以不同内容为主,多看课本或多做习题,要掌握好。
(星期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9-16
强烈建议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