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谁?

具体一点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扩展资料:

荀子天道自然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荀子“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孟子认识论: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恶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09-12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那么究竟谁的观点代表儒家原则?是孟子对而荀子错,还是荀子对而孟子错,抑或是二人都错?结论只能是二人都错,也就是说二人在逻辑思辨上都是独断的,而都是出于独断这一点又恰恰便是包括二人在内的儒家的共同原则。儒家学说是一道德体系,其中的许多原则属自明性质,非由逻辑论辩可以证明,也无须通过逻辑论辩的形式证明。

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义”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荀子的仁义虽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先天没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备。所以先天有没有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后天能不能拥有。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同样归结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与“学”的实践原则,在此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既然一致,为什么会有一人主张性善、一人主张性恶?其原因即在于二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对此,司马迁早有指出。《史记》将孟子与荀子合传,是有其充分考虑的。�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孟子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又说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所谓“所如者不合”与“迂远而阔于事情”,是说孟子的学说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孟子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荀子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所谓“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说明到荀子时社会现实更趋恶化,更不容提出过高的理想。

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环境属于同一类型,都有所谓是非淆乱、老而发愤的经历。但孔子生当春秋末年,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毕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觉尚有药可救。而荀子生当战国末年,作为春秋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学术大师,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所以荀子专意著作了《性恶》一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是俗语所说的“唱红脸”。表面上讲性善,实际上重在后天行事。荀子讲仁义,但荀子生当战国末年,当时的情况已是人人争于利欲,君子与小人同恶,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明其恶,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有佛家世纪之末救世出苦海之意,是俗语所说的“唱白脸”。孟荀二人性善论与性恶论态度虽然相反,但“仁”的主张一致,强调后天实践一致,并且性善论或性恶论的独断的逻辑论证方法也是一致的。

社会政治格局是有变化的,学术的发展也是有变化的。在这方面以法家的论述最为充分,如《韩非子·五蠹》说:“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李斯秦始皇三十四年奏议:“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儒家的发展,有一个由“仁”向“义”、“礼”,直至向法家的“法”过渡的流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善论与“义”相联系,性恶论与“礼”相联系,核心是“仁”。“义”与“礼”仍然是仁,之所以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不同,则是原于历史环境的变化。“义”与“礼”变了,性善论与性恶论变了,但是“仁”没有变,儒家体系的独断性质也没有变。

对于此一性质,学术界也早有指出。

朱熹在解释张载《正蒙·天道》中“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一句时说:“横渠谓‘天体物而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此数句是从赤心片片说出来,荀、扬岂能到?”(《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所谓“赤心片片”,即表明此问题是由内心自明的,而非推理的。

梁启超说:“道家哲学,有与儒家根本不同之处。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以自然界为中心。儒家道家皆言‘道’,然儒家以人类心力为万能,以道为人类不断努力所创造,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家以自然界理法为万能,以道为先天的存在且一成不变,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见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八章《道家思想(其一)》。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东方出版社1996年编校再版。)简洁而准确地指出了儒家学说的人文实践倾向。梁启超先生又说:“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大师,其政治论之归宿点全同,而出发点则小异。孟子信性善,故注重精神上之扩充。荀子信性恶,故注重物质上之调剂。……孟子言‘辞让之心人皆有之’,荀子正相反,谓争夺之心人皆有之。”(见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七章《儒家思想(其五)(荀子)》。)所说出发点的小异当即指孟荀二人的论证手法不同,归宿点的全同当即指其儒家本质的一致。

参考资料:《东方道德研究》第四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5-09-11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
第3个回答  2005-09-12
愚蠢,善恶是后天影响而形成的,善是相对的,恶也是,人生出来,只有自私这一属性,然而它还是非善非恶,它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之一!
第4个回答  2005-09-11
孟子性善论
荀子性恶论

以下连接为两种观点以及辨析

参考资料: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an/mxshe.htm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谁?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谁?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观点的是孟子,而最早提出“人性本恶”观点的是荀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坚信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善良和道德的本性。他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人们可以发扬自身的善良本性,成为有道德、有品格的人。孟子的这一观点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谁人之口?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断言人性本善的是战国中期的孟轲。《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此外,《三字经》也提出 “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分别是谁的观点?
人之初,性本善是孔子的观点,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而人之初,性本善却出自王应麟的《三字经》,原文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释义: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性本善是一个字词。出自《水...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分别是谁的观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他将人性定义为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而将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他认为...

在外国谁曾有过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讨论?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源于孔子,行成于孟荀。支持者: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马斯洛。二、人性本恶论:“人之初,性本恶”(“Human been are evil”)。人性好利多欲,性中并无礼义道德,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一切行为都...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谁?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两位儒家大师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尽管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但二人的理论并非代表儒家的绝对真理,而是各自基于对儒家“仁”的不同理解和实践侧重。孟子主张性善,强调后天的培养和内心的道德引导,而荀子则认为性恶,主张后天的修养和改造以达成仁义。事实上,他们的...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分别是谁的观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观点的是荀子,其论述相比孟子的“人性本善”更为进步,逻辑性和论证性更强。荀子认为人性是天赋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与生俱来,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相对“性”而言,“伪”指的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如仁义礼智信。荀子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他...

提出人性既善又恶的思想家是谁?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说法是如何产生的?
相反,荀子在《荀子•性恶》中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性本恶,善行是后天理性思考下的选择,是道德规范与法制约束的结果。荀子强调秩序的重要性,认为在混乱的社会环境中,需要强化秩序的作用来约束人性。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虽然观点不同,但都试图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