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在全球化的今天,鲁迅是既有中国身份,同时又是世界的。他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有借鉴意义。以鲁迅的小说、杂文、散文为例,谈谈如何看待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鲁迅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了解,而且倍加珍视热爱,并自觉传承。那么,既然作为学者的鲁迅深深了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为什么还要大声呼吁青年们“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呢?

  我们需要考察的是,鲁迅批判中国文化是从哪个角度批判的,批判的是什么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家学说,尽管儒家学说本质上是一种人生修养的智慧,但是被异化为统治工具之后,就有一种基本的观点,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观点建立了基本的人间统治秩序。“君为臣纲”是社会关系的秩序,“夫为妻纲”是男女家庭关系的秩序,“父为子纲”是父子血缘关系的秩序。这“三纲”或许不是儒家思想的本来面目,但至少在宣传和接受的角度,是为社会上层所大力宣传、为普通民众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这里面包含着君权本位、男权本位和长者本位的基本思想,而这些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相左,更与鲁迅毕生所追求的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背道而驰。自然地,鲁迅要对这些禁锢精神自由、压抑个性解放的传统文化中保守腐朽的方面大加鞭挞。

  鞭挞的文章最著名的要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抨击了“父为子纲”的伦理秩序,反对强调父对子的恩,提出父亲对儿子并没有恩,相反,父亲对儿子是有义务的,因此父子不存在隶属关系。应该强调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人格上的平等。只有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有出于天性的爱,才可能有精神的自由。《我之节烈观》更对中国传统观念中要求女子节烈提出质疑,认为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对人对己对国家都没有任何好处,是不道德的。这是对男权思想的批判,也是对人的天性的维护。鲁迅还批判过《二十四孝图》,对所谓“孝道”对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抨击。至于对“君为臣纲”所塑造的中国人的奴性,鲁迅自始至终都不遗余力地坚决反对,我们这里就不赘述了。

  显而易见,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不是针对传统文化本身,而是针对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影响,是对传统文化沉淀于民族基本价值观念的那些负面的效果进行抨击,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本原进行彻底否定。鲁迅所批判的不是存在于字纸中的、抽象的、士大夫知识阶层的理想,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民间的、被世俗化了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性格。凡是实际效果不好、扭曲人性、异化人际关系、遏制个性解放、压制精神自由的,不论是来自圣人的,还是“古已有之”的,统统要搬掉。这么做是为了摈除痼疾、迎接新生。

  对中国文化深厚的造诣,对外国文学的精通、对自然科学的关注,都使鲁迅在审视民族文化的时候,比纯粹的国学大师们多了几个参照系,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优和劣都了如指掌。鲁迅生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活在一个“国将不国”的危亡时期,就好比面对一个垂死的病人,温和的方子是没用的,只有下猛药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因此,在救亡图存的社会环境里,在面对西方坚船利炮和物质文明的轰炸下,对待传统文化,作为思想家而不是学问家的鲁迅,首先选择了批判,偏激的批判,以至于偏激到“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

  只有激烈地骂醒了中国人,才有可能打破国民“中华文化中心论”的清秋大梦,才有可能使我们民族意识到自己正站在毁灭的边缘而奋发图强、得以自保。比起那些整天一味“之乎者也”地颂扬传统文化的人,鲁迅更热爱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更清醒地了解我们的民族。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0
《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还在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中国经过近百年的历史,从封建社会走向了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而迈进,这是经过我们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经过了几代的国家领导,才走过来的,鲁迅的作品的现实意仍然不减当时民主革命时期的意义,激励着中国人们为了民族的复兴要继续努力,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同学们,让我们依鲁迅——中国文化巨人之巅肩负起祖国的希望,努力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增强各方面的能力,为今后能让中国巨龙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腾飞,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而奋斗吧!

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与继承并存。鲁迅在不少作品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批判。他尖锐地指出,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如封建礼教、旧道德观念等,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行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通过文学作品对这些陈腐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意在唤起民众对自由思想和个性解放的追求。然而...

如何看待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显而易见,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不是针对传统文化本身,而是针对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影响,是对传统文化沉淀于民族基本价值观念的那些负面的效果进行抨击,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本原进行彻底否定。鲁迅所批判的不是存在于字纸中的、抽象的、士大夫知识阶层的理想,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民间的、被世俗化了的传统文化观念...

如何在现代社会正确理解鲁迅对待传统文化的“拿来主义”态度?_百度...
我认为,鲁迅在西元1934年写《拿来主义》一文时,对自己过去过分偏向五四新文化、痛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有了一定的反思,从否定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退回了一些,因此,鲁迅“拿来主义”的对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拿来主义”也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按照鲁迅在文章里的阐述,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继承、有吸收...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为了论述如何对待外
鲁迅在文中明确指出,在继承过程中必须有所发展,才能造就新人,形成新文艺。他强调批判性继承中外文化遗产与造就新人、创造新文化的辩证关系。对待传统文化,应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继承与发展是统一的。在组织答案时,需紧密联系材料。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地继承,依据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1.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因为文化是人的意识是在人民长期劳动生产中积累下来的生活哲学,经过积淀和升华形成的,具有长期稳定性,是适应经济基础的。2.批判传统文化是因为文化与文化有不同之处,如果不进行文化的融合,就会违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这个哲学规律。因此只有文化融合,...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怎么看待
创立新文化。实际上,鲁迅一生做的就是这两项工作:一是批判、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以事实为例:鲁迅为此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整理了22部古籍,收集过大量的碑帖、拓片。 因此,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并不仅仅是破坏、全盘否定的,而是另有他意的,是有选择的继承的。 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带有...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注往往表现决绝,你怎么看待鲁迅的这种态度?结合具体...
我赞同,对于传统文化鲁迅的决绝,是一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接受和传承,如拿来主义一文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化批判的思想内容及其意义与评价
狂人面对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的向食人者发出警告:“要晓得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这世上”。他渴望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人出现,这就体现了想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狂人还期望未来...

鲁迅评价
他的作品揭示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引发人们对个体和社会的思考。鲁迅在文学艺术上才华横溢,语言简洁明快,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充满艺术魅力。同时,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批判传统文化的束缚和糟粕,推崇优秀传统文化,呼吁人们传承发扬。总之,鲁迅是思想深邃、才华横溢、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文学...

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一、鲁迅坚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但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或者可以割断传统,而是有选择的继承传统 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带有一种强烈的历史转折时期的时代特征的 三、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鲁迅常才用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思维 四、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实际上是对美好的一种向往,是出于改造国民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