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佛经的困惑

佛教中有三界的说法,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境界一个比一个更高,还有比这些更高的,那就是就是净土、佛土和彼岸世界,据说人修行最大的功德就是未来能够由接引佛祖带入彼岸世界,彼岸世界常常被描绘出仙乐飘飘,香花袅袅的异常美丽异常辉煌,故称极乐世界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在无色界这一层早已经超脱感官的困扰,摆脱物质上的纷扰,为什么在涅槃之后进入更高境界的彼岸世界反而还能感觉得到这种仙乐飘飘异常美好的景象?应该是无所感知无所想,即非想非非想才对啊?
难道仅仅是为了吸引教徒?但是仅仅从义理的逻辑上去分析,是前后矛盾的啊
恳请高手不吝赐教

因为你的理解,全部都是错的。

1.“为什么在涅槃之后进入更高境界的彼岸世界反而还能感觉得到这种仙乐飘飘异常美好的景象”,
回答:涅槃根本就不是你所说的情况。任何佛经都没有这样说过。
至于净土的景象,那是心的幻化,不是真的。

2.“应该是无所感知无所想”。
回答:不是无所感知。而是变换了感知的方式,
不用“识”去感知,而用“智”去感知。

如果修行成功了,成为无所感知,什么都不知道。
那还修行做什么?

这就如同:
凡夫是井底之蛙,把井口当作了整个天空。
修行佛法,就是跳到井外去。不但不是“无所感知”,反而“无所不知”。

而不是说:
井底之蛙般的凡夫,通过修行佛法,最后连井口都看不到了。
那是凡夫的知见。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20
两个方面来解答你吧。

1.你若信佛,大可不必研究这些没意义的东西。因为,我们在人道,认知相当有限。看到,听到,想到,都没有智慧,没智慧想得东西有什么意义。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若精进修行,证得一定果位,自然就越来越明了。
2.你若只是研究佛学,那么你要看看大乘经典。不是所有打着佛经旗号的著作,都是佛说的。
伪佛经太多太多。要有分辨的能力。凡所说,必有出处。而不是人随意想象出来是佛说的。
如果都不是佛说的,那么研究它又有何益?
比如,你提到的净土,佛土,彼岸世界。似是而非。
佛经,就是一些经典书籍。犹如我们的论语,你要读了,才明白它里面是在说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

佛法的高深,已经超出了感官。
我们叫做,念,无明,妄想。
一念迷,凡夫。一念觉,佛。
佛法深信因果,有十法界。

十法界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
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

四圣是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四种圣者的果位,乃圣者之悟界;
六凡则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及地狱等六界,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轮回的世界。

你所说,好像还没有离开六凡境界。

水平有限,一时说不完,道不尽。深入经藏,真理自在其中。

阿弥陀佛
第2个回答  2012-09-18
首先,我不是佛教徒,对佛教也没有太深的研究。只是从哲学角度做简单的分析:
从根本上讲,任何宗教都源自人类自身,没有人类就没有宗教。基于此,宗教的产生、发展自然需要信徒,信众?那么这些信徒、信众从何而来,只有给他们画一张美好的饼,他们这辈子也够不着的饼,如极乐世界这番景象,恰恰是人类渴望得到却一直得不到的美好世界,正如共 **产 **主** 义。
而在这过程中,如果纯粹按照人的要求,那么大部分都做得到,但大部分人做到之后,却得不到前面这个饼咋办,这个泡沫自然就破裂了。为了维持这个泡沫,只能提出了一些人类做不到的要求,如无色界,无欲无求,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当然,在这里边,你说的矛盾是在既然到了无欲无求之后,再到极乐世界不是矛盾的么?他们有一个最好的解释就是,无欲无求是对你个人的要求,极乐世界是对大众的美好想象。你到了这个境界,来到这个极乐世界,其实你未必能感受到这些景象,只是大众看到了你在这个景象之中。

所以,窥豹一斑,其实所有的宗教,总体来说是与人为善,但里边也难免会有一些瑕疵。所以要学这些东西,你要学的进去,还要学的出来,跳出圈子看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9-18
多去看看 慧灯之光 就知道答案了
--------
以下出自《福慧明灯》--佛法入门导引
 
净土及其殊胜之处
净土可分为三种层次:法身净土、报身净土及应化身净土。法身净土是唯独诸佛能知,能到的境界;报身净土,例如阿弥陀佛之报身土等,则唯独很高修持境界之大菩萨能到达,我们一众凡夫一时之间是不易指望的了;而应化身净土,则是我们凡夫依照佛陀所教的特定方法及视乎因缘,有可能达到的地方。我们平时提到的净土,譬如说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观音的普陀净土等,大都是在说这第三种净土——应化身净土,而并非指法身净土或弥陀等之报身净土。有些人会问:“到底是要消尽了业障,才能往生净土呢?还是尚未消尽业障,便以信念及愿力而往生呢?”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明白三种净土之间的分别,便很容易回答了。法身净土只有在成就佛境时,方能说是达到了。报身净土也只有大菩萨能到,就连境界较低的菩萨也去不到。而应化身净土,则是我们凭着五力及出离心等,配合上佛陀的悲心,便就能顺利往生的,并不限于完全忏净了罪障的大圣人方能到达。忏罪当然有利于往生净土,而且还是必需的修持,但却不能说必须完完全全地净化了一切的业障,方能往生于极乐等应化身净土之中!如果我们把三种层次的净土混淆了,便不容易弄清往生的条件了。现在我们明白了三种净土之分别,也知道一位佛陀便会有三种层次的净土了。法身土及报身土这两种净土,与我们凡夫的关系不大,我们也就不用去想它们了。对我们而言,若能在今生死后,生于任何一个佛之应化身净土,就已十分十分足够了!
  在净土中,是没有苦的。以弥陀净土为例,往生该土的人,都在莲花中化生,而不经由凡俗的母胎而出。往生该处的心识,先会进入净土的一朵莲花之茎中,再上升至花的中心。这朵莲花并不同与我们凡土中的莲,而是十分巨大的,连整个香港都可以纳在里面。然后净土中的主尊阿弥陀佛,便会以悲心发出一道光明射向此朵花;花一打开了,你就已经在净土世界中诞生了!这是往生弥陀净土者的诞生过程,以我们世俗有限的观念很难想象。总之,在净土中化生,是不经历生苦的。
  在净土中,人人身放光明,现为十六岁的少年之健康身相,永无老苦。在那里,不单不会有胃痛、癌症、头疼等病,甚至连“病”这个字也不会听到!在净土,寿命是没有时限的,永不会有死亡。在净土中还有种种美丽得难以思议的景色,令生欢喜快乐。
第4个回答  2012-09-18
极乐世界是报土,当然有色,但无欲,因为这是佛为普度众生而发愿形成的,属于方便法,因为众生不可能直接圆满成佛,需要一个过渡,在净土继续修行,也并非一定要去西方净土不可,唐僧就发愿生兜率天内院,还有些善知识发愿生生世世在世间转世修行,像西藏的大宝法王,很多仁波切

读佛经的困惑
因为你的理解,全部都是错的。1.“为什么在涅槃之后进入更高境界的彼岸世界反而还能感觉得到这种仙乐飘飘异常美好的景象”,回答:涅槃根本就不是你所说的情况。任何佛经都没有这样说过。至于净土的景象,那是心的幻化,不是真的。2.“应该是无所感知无所想”。回答:不是无所感知。而是变换了感知的...

最近在看佛经,拿起经书总觉得多了点什么,放下经书又觉得少了什么,我到...
1. 您提到在阅读佛经时感到拿起经书似乎缺少了一些东西,放下经书后又好像失去了一些东西。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内心对佛经的渴望和对修行意义的探索。2. 阅读佛经是寻求心灵慰藉和智慧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宇宙的真谛。根据您的描述,您对佛经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迹...

...但水平有限,经书很多地方读不懂,十分困惑,怎么解决?
所谓“戒、定、慧”!就是通过持戒,生定,才能生出智慧。所以一定要修禅定,心清净了、定了,智慧自然会显现,就会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即会觉得经文一读就明白了,似乎也不需要太深的古文基础。同时,个人经验觉得做些积福消业的工作(忏悔、布施、放生、吃素、念佛等等)也是非常必要的,所谓障碍...

自己的一些关于佛学困惑
断分别、妄想、执著——这是通途法门,而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则是佛不问自说(一般的佛经要有人请佛才说),它是特别法门,即简易难信。既然你喜欢佛教,就要产生正信,正信由阅佛经典,看祖师大德开示,而现在网络发达,你可以搜索相关多方面的东西,然后你自己去思惟辨别,通过闻思修,有缘进入佛的...

我研究佛经一段时间发现,大乘中期出现的佛典我看了更多迷茫,为什么...
答案是:不矛盾。佛陀说法绝对不会离开8个角度:体、相、用,因、缘、果、事、理。讲空,是佛陀为了破我们的执着所以,佛陀说空 因为万法无常,刹那变灭,无真实性,所以佛说一切法空 但是,佛陀在心经,在金刚经尤其讲到一个重点,就是讲空不可以坏缘起法 也就说,讲空,不可以否定眼前事相的...

求大家解答我在学佛上的困惑!!
三藏十二部佛经,作为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只说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佛祖对众生开示8万4千法门,众生绝大多数大多不能出离六道轮回,更别说成佛了,故阿弥陀佛以其大悲愿力,开示了一个特别法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这是任何法门都办不到的。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

一开始对佛经歌很感兴趣,到后来感觉听什么看什么都感觉没有一点兴趣而...
对佛经歌的兴趣逐渐消退,一开始的热情转变为烦躁不安,可能是内心的困惑和不安在作祟。佛经是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重要途径,但理解与应用佛理需要时间与耐心。对于烦躁的情绪,应深入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不安的根源。佛教修行的本质是修心,可以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静心思考,回归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我每一次听佛经的时候心里都有一种心慌的感觉?拜托各位了3Q_百度...
3. 信仰问题可能是引起心慌的另一个原因。个人对佛经的信仰或对其教义的理解可能存在困惑或不安,这可能导致听佛经时心慌。在这种情况下,与佛教导师或专业人士交流,寻求支持和指导可能会有所帮助。4. 语言障碍也可能是心慌感觉的一个原因。如果对佛经的语言理解存在困难,可能会导致心慌。使用翻译软件或...

读佛经时遇到的困惑
诸佛菩萨不用耳朵可听,不用眼睛而视;“禅悦”是超脱于感观之上的,那里不需要仙乐,不需要鲜花,不需要赞美的语言;那里有的,可能是超乎于此岸人所想象的安恬与祥和。正如《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样的境界,当然要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上;既然已经...

学佛札记2:一念放下,自在心间。
主要有两个困惑:一是佛经难懂,仅偶有所得,多数都不明究理;二是,对佛教一切皆为苦的出发点以及艰苦修行甚至抛家弃子不太能接受。第二次跟着居士探讨交流,居士给出了建议。居士给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不要去研究佛教,不要过多从政治历史角度分析佛教,而是要从自己的身心出发,走出自身的格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