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简述?

如题所述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一、“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3.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办私学。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5)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伦理观——“人性本善”。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影响:①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他的学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四.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受到严峻挑战。但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兼收并蓄,开创了新局面。②隋唐时期,儒学发展更辉煌。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在融会的趋势中向理学发展。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是《五经正义》。③到宋代出现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宋明理学的代表和思想主张
  (1)理学概念:理学是儒、道、佛三家学说思想融合的产物,以“理”和“天理”为核心,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2)程朱理学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①“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②“心性论”。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③“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
  影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他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宋明理学的影响:①对后世政治生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②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③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批判继承)
  1.背景: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2.著名思想家
  (1)李贽——明代后期人,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进步主张: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程朱理学)的虚伪。②提倡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③从哲学的高度出发,否定“天理”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评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
  共同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3.意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①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②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刻,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应急
(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3)严复:翻译《天演论》,敲响警钟,为维新变法服务 ①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小结
3、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4、道家(朴素辩证法、无为)法家 (《法经》、韩非、最受统治者欢迎) 墨家(小生产者利益,兼爱、非攻) 5、“焚书坑儒”的实质(思想文化专 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制)、6、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科举制的影响 7、儒学...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 教育 思想: “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求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归纳
分) (3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分(3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在三教融合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分) (3 ④两宋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成为封建统 治的官方哲学(3 分) ⑤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这么乱怎么记?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如果说儒、墨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学术的"显学",那么,法家当时则是在政治上独步天下。现代的学者描述传统政治的特点,有几种说法:儒表法里,儒法互补,儒道互补。这可见法家对历代王朝的巨大影响。《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谈将其列为六派之一,《汉书·艺文...

高一历史必修三总结
第3课 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

求高中历史必修2 最后一个单元和必修3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心得
必修二主要是经济,必修三主要是文化。但是第一单元都是围绕中国春秋战国至秦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正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历史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正在形成;②政治上:周王室 衰微,分封制 瓦解;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 活跃与...

历史高二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四、五单元重点详细整理 最好是专业人士自己...
第一单元 复习资料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一、 孔子 1、 生平著述: 生平:“三家一创”。 著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和《乐》、《语》2、 学说: ①、政治学说: A、“仁”:仁者爱人;对统治者而言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对所有人而言,要理解体贴他人,以此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我要月考了,可我我感觉什么都不知道,求历史必修三前俩单元的靠点
第一单元: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孟子,荀子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孔子的“礼”“仁”中心;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特别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那一些;3、宋明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比二陈重要,不过不排除就考来两种思想的区别;4、明清的那些思想家名字一定要记得,...

老师让我把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抄一遍一共大约多少字?
高中历史 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