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何大意失荆州,除了大意之外,是否偶然之中存在必然的因素呢

如题所述

关羽失荆州关键在哪里?
这个是老话题了,但要肯定的是,所谓郭沫若的“刘备阴谋论”,朱子彦的“孔明害死关羽论”都是子乌虚有。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总认为关羽是个英雄,即使丢了荆州,也为他可惜,还对某人“害”之说,对吕蒙被关羽索命而死感到幸灾乐祸,为关兴杀吴将潘璋为之拍手叫好。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的书多也有所增加,再看网上各种议论,所得的感受却与那时截然不同。
首先要否定的是刘备害关羽说
,原因只有一个,“功高震主”是不对的。如果放在演义那里的,关羽确有点那个味道,但对照正史才发现,关羽只有两次大功,一为斩颜良,愦憾的是与曹操有功而与刘备无利,反而间接地帮助刘备的对手害了他的盟友,二为水淹七军,战果不错,俘敌三万,但比起刘备夺益州,取汉中,那个差了远去,至少关羽还未打下襄阳。
其次要否定的是孔明害死关羽说
,原因也只有一个,“孔明拍马屁”不足以害关羽。这个看上去有点可笑,因为它给我们一个结论,关羽之所以失荆州,是因为他的马屁是拍不得的。。。为什么?让关羽更加骄傲,以至目中无人,犯下轻敌之错。看到这里我只能说无语,连关羽的本身过错也推到诸葛亮身上,真够厚黑的。马屁本身无大过,问题在于听马屁的人是否正确惦量自己。

对于孙权的所谓背盟,关羽当真不知吗?
无非一个论点,孙权打荆州,没有通知关羽,再者没有告诉刘备,我们不结盟了。不过历史上是这样吗?看吴主传中就有“建安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这是因为孙权连年与曹操争战,而刘备却在偷的发展,使孙权心里不十不平衡。而此年正是“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这里可以看到,孙权已经反过一次脸了,所以第二次翻脸就不必太吃惊,“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权不可能即投降曹操又与刘备同盟。也就是说在袭荆州的二年前,孙刘同盟已是名不符实的一纸空文(至于当真有这个同盟文书也不得而知,只能推测为口头允诺),是一笔糊涂帐。这事充分说明,世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衡的盟友。北方曹操的压力,刘备的反复,关羽的蔑视造成了孙权的“弃盟”,同样注定了孙权在两方压力下想全取荆州只能靠偷袭了,如能兵不血刃或微小代价取荆州,虽得罪了刘备,但能避免曹军对江淮防线的压力,实在是利远大于弊,缺的只是一个这样的机会。开始关羽也不敢放下这本糊涂帐,“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显然对这个所谓盟约就不太相信,而陆逊的一番马屁,“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的确关羽的马屁是拍不得的,问题是自家人的拍马是马屁,那么敌将的拍马又是什么呢?

关羽的应对很糟糕。
孙权遣使到荆州求亲,其真实目的是打探刘备集团对自己的态度,这时的孙刘联盟尚有一线生机。可惜的是,此时的关羽已经被蜀汉集团的胜利冲晕了头脑。刘备集团由一无所有,短短十年,已强大到如此地步。于是才有了“吾虎女焉能嫁汝犬子”这句演义名言(正史为“辱其使”,也就是完全等同于对东吴势力的外交挑畔,做为东吴方完全可以以此理由弃盟),如果倒退几年,关羽是万万不敢说这句话的。因为这句话,孙权对和平收复荆州彻底失去了希望,也了解了自己在刘备集团心目中的位置,也正是这句话,孙权袭荆州之箭已按在弦上。

新的联盟成立
曹魏由于连番大败,已经气势不在;反观刘备,国力蒸蒸日上,已有虎视东吴之意。如令其继续坐大,其对吴的压力甚至会很快超过曹魏。曹魏集团同样视刘备集团为最大威胁,于是一个联盟不可避免的瓦解了,另一个联盟建立了,这就是政治搏奕!这是一种默契,曹操尚未开口,那边“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关羽的“骄于士大夫而体恤士卒”
曹刿有名言“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关羽的体恤士卒估计也是如此,何以见得?联系具体到战场的实际情况,关羽从樊城撤兵时,其军尚有实力,以至“太祖闻羽走,恐诸将追之。”。从它与吴军接战开始至逃跑的两个月中,“羽军遂散。”问题关键在于就算关羽军是三万个木头桩子让吴军砍,是不是也要砍很久?何况是关羽训练了近七年的军队,他们手中是精良的武器,不是烧火棍!所以只能解释为除少数战死外,其它的或降或逃了。联想到江边屯守士卒就轻信吕蒙船队是商队的谎言,甚至让他们在屯边住扎。陆逊的三千兵在荆南却能势如破竹,只能说明这支军队是属玻璃的,虽然硬但太脆。胜利时目空一切,失败时一泻千里。(胜时骄,败亦垒)。骄于士大夫应该算是名符其实吧,一句“还当治之”,糜芳才被东吴阴诱,糜芳在刘备穷困潦倒,被人追杀时不怕死,此时为何怕了呢?因为此时若不战死等关羽回来后也可能被杀死,与其死的窝囊,不如苟且偷生的活。能蔑视孙权、马超,估计“嫌羽轻自己”不是一般地轻视,这种挨了骂还认死理的人不多,相信包括糜芳在内的大多数人,没多少会在生死存亡之际用自己的生命还要力保蔑视自己领导的利益,何况这只是内战。那么刘封、孟达不发兵助关羽攻襄樊也基本上能找到答案了。

驳关羽手下无人才之说
有人会说,关羽的失败是因为关羽手中没有大将,刘备手下的四虎上将、魏延这几人都没在荆州。那要问一句了,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想当初刘备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的时候,都可以吸引、请来、留住大批人才。刘备自入川后,就派关羽“督荆州事”。关羽身为荆州之主,(相当于当年刘表的地位)管理几郡土地,经营多年,怎么就连一个象样的人才也吸引、培养不出来呢?兵是刘备留下的,将是刘备派来的,还要关羽做什么呢?之间,关羽做了件让诸葛亮拍马的事(这就是所谓孔明害关羽论点之一),“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马超名声已然不小了,而关羽却如此轻视,由此可见,再有才华的人不被吓跑也会被埋没,正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关羽对手过于强大吗?
问题关键就在这搏奕上,魏吴两方都想自己得利却不能给对手占便宜的机会。关羽在徐晃打击下连败二阵后被迫撤军,曹仁要追击被赵俨阻止,“权邀羽连兵之难,欲掩制其后,顾羽还救,恐我承其两疲,故顺辞求效,乘衅因变,以观利钝耳。今羽已孤进,更宜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于彼,将生患于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说到底,就是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换句话说,吕蒙的本部军团兵不过三万,徐晃军是外军同样兵马不多,而且是远道而来,故在数量上加起来不会比关羽多得离谱,两军又互为猜忌,决不可能作出合攻关羽之事。无非是一方想看另一方的笑话而已。所以关羽还是有机会各个击破,与吴军决一死战,必竟关羽在内线,吴军初来乍道, 刘备为何不发援军?
原因很简单,刘备压根就没得到关羽求救信,可以想象他刚收到荆州丢失的消息,还在郁闷,老关如此大事为何不先打声招呼?此外,他的军队已不是上回荆州变故之时屯集在江州,永安一线,而是全在汉中,要调动起来可不是几天就可完成的。事实证明刘备伐吴时“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先锋四万直到“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可见大军调动的不易,这还是在粮草准备停当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刘备不发兵救关羽论调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至少关羽得给刘备准备援兵的时间!如何争取?办法只有一个----死守! 关羽为何兵败如山倒?
勇气,不得不说关羽缺乏面对失败的勇气,我想肯定有人会破口大骂,但不得不说这是事实。昔日耿恭在西域困守孤城,粮草断绝,吃死人肉喝着尿守城,面对十万匈奴守了近一年,直到援军的到来。如果说耿恭是少有的良将,关羽不能与他比,那么就举个失败的名人--赵括,先前的失误不谈,只说被秦军围困后,四十六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括尚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给秦军以重创,使秦王不得不发河内所有十五岁男丁助战,直到主帅赵括阵亡后赵军才停止抵抗。可以说赵括不是一个良将,但他是一个直正的军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失败。而关羽面对吕蒙的攻心战却束手无策,他的军队如同树倒猢狲散,两月内倾刻瓦解,这怪谁呢?刘备的不救?孙权的“背盟”?吕蒙的诡计?还是责怪兵不厌诈?这只能怪自己,和他的军队一样,“胜时骄,败亦垒。”

关羽逃跑的有意义吗?
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本身没有错,但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用在谁的身上。打了败仗,退回去,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样子当然是好的。但关羽仅仅是打了败仗吗?不是,他是全军覆没。他一个人可以是一座青山吗?他本身已经没有卷土重来的资本了。 关羽自己有没有想过,即使真的单人独骑的逃回西蜀,他要用哪一张脸去见刘备呢?项羽输掉了自己创下的家业,尚且“无颜见江东父老”,他输掉了刘备创下的家业还有脸偷生,还想着再让一代枭雄给他兵马报仇,真是如此的话,那关羽不只是一般的“单纯”。

为什么要这样评关羽?
只有一个原因,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去看清一件事情。历史为什么要让人牢记?无非是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不正确看待历史,以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历史,最终只是自欺欺人罢了。一个很平常的失荆州的战例,竟被演化成无数之迷,原因就在此。关羽之所以失荆州,在于没有正确分析形势,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至于盲目自信,又不团结内部,才一口气犯了如此多的错误,如果他还不失败话,那才是真的没道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09
大意失荆州,悲哉关公!其实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变故面前,关羽无疑是个失败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失掉大意失荆州,未必都是他的错。他的上一级的领导刘备包括诸葛亮也应承担一定责任。当然,千年后的今天,说是谁是责任显得没有任何意义。 关羽镇荆州时,年龄大致在48岁左右,失荆州时,已经白发苍苍年纪60了。《演义》说其英雄不减当年明显带有艺术夸张。关羽对儿子说的“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恐怕也是含有回味当年的意味。实际上,关羽已经从年富力强逐渐变为力不从心。不难理解,古人的整体寿命相比今天要短一些,关羽的位置放今天恐怕也是60岁退休吧。即便说关羽独当一面,那么他也没从下属中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刘备和诸葛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没有选派恰当的官员来协助或者说等候接替关羽。相反长期和关羽对峙的东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整整经历了几代人!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年龄的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关羽的悲剧。尽管不是他一人的错。 “刚而自矜”是关羽性格的重大缺陷。晚年的关羽“攻拨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似乎当年“千里走单骑”的感觉。吕蒙、陆狲都看透了关羽的毛病。设置了一系列的连环计,加速关羽的头脑膨胀虚无缥缈。按理说,刘备和诸葛亮应该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提醒,可是刘备诸葛尤其是诸葛亮,又来个“雪上加霜”!刘备封马超,关羽“刚而自矜”的毛病犯了,于是插手说“超之才可与谁比”并打算与马超一比。亮答之曰:“~~~~~超雄烈过人,当世英杰,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据说关羽阅读此信后,捋着自个的“美髯”硬是兴奋了半天,并撤消了与马超比武的念头。至此,可以说,关公必败无疑。 以后的事我们都知道了。关羽最终死在孙权手下。 无论如何评价关羽,关羽都是被捉并被敌人斩首的。 无论如何评价关羽,关羽的悲剧都不只是他自己造成的。 大意失荆州是作为神的关羽的败笔。主席说过“关羽是愚蠢的,可悲的”。小平同志也说“诸葛亮用人是讲手段的,但对关羽就非常迁就甚至不讲原则,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故后来铸成大错”。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虽讲的是纪律,但对于藐视别人的人却起效。陆看透了关羽的性格,关羽却只看透了他的表面。至于刚才那句话,言外之意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参考资料:sernameforload

第2个回答  2010-12-09
一直很骄傲 看不起别人 所以不防范 性格使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2-09
东吴要生存,就必须拿回荆州,关羽的性格注定守不住。
第4个回答  2010-12-12
没有采用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政策

关羽为何大意失荆州,除了大意之外,是否偶然之中存在必然的因素呢
北方曹操的压力,刘备的反复,关羽的蔑视造成了孙权的“弃盟”,同样注定了孙权在两方压力下想全取荆州只能靠偷袭了,如能兵不血刃或微小代价取荆州,虽得罪了刘备,但能避免曹军对江淮防线的压力,实在是利远大于弊,缺的只是一个这样的机会。开始关羽也不敢放下这本糊涂帐,“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显然对...

为什么说关羽失掉荆州不是大意,而是必然的事情?
并且荆州还是刘备借过去的,一直没有还给孙权,这也相当于给孙权的心埋下了一个一直想要夺回荆州的种子。所以说关羽失荆州是必然的一件事情,你就是派诸葛亮来结局也一样。

关羽大意失荆州,真的仅仅因为关羽大意吗?
都说关羽大意失荆州,然而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关羽失去荆州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能力的问题,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只要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其他两家就不可能看下去的,自然会联合起来一起对抗那个大家。当时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取得胜利,所以趁机拓张自己的地盘,关羽也是将自己...

关羽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
总之,必然性是本质的,稳定的,如关羽的将略才能,孤傲的性格,不高明无远见的学识,导致了他的败亡,荆州的失守;偶然性是与必然性不可分割的,是一段段小事件联系起来的依存于必然性结果的一种体现,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所以,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一种必然性的结果,同时也是偶然性的曲折的体现...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背后,到底是不是刘备有意为之的?
十分忠心,但是就是有点小心眼。因为关羽说了他几句,于是就怀恨在心。当吕蒙带病过来偷袭的时候,没有抵抗便打开城门,放他进入。如果糜芳死守不开城门,荆州城墙那么高,是不会那么容易丢失的。以上就是关羽丢失荆州的三大原因。由此可见并不是刘备有意为之,而是各种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意失荆州,关羽到底是不是因为大意才失掉了荆州?有其他原因吗?_百度...
表面看,大意失荆州是关羽的责任。因为关羽是荆州主帅,守土有责,更重要的原因是刘备已经授予关羽“假节钺”的权力。从本质上看,大意失荆州是刘备的责任,是诸葛亮的责任。甚至可以说,刘备与诸葛亮有意借曹魏、东吴之手除掉关羽。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刘备的文韬武略和曹操、孙权比起来,的确无法不能...

关羽真是大意失荆州吗?
当然不是,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看似很偶然,其实背后却隐藏着一种必然。也就是说荆州的失守在当时来说是必然的,不在乎关羽是否周密防范还是怎样。其实,我们只要回到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之下,认真分析一番便可知为何了,原因不外乎有这三点:一、双方实力的悬殊。只要涉及到战争,就必须考量这个因素:实力。

大意失荆州的历史悬疑,为何说并非只有关羽对东吴大意?
手下的叛变,也是关羽失去荆州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关羽败走麦城时,曾派手下廖化向附近的守将刘封,孟达请求支援。刘封还是关羽大哥刘备的义子,但却以城池人心不稳,拒绝出兵支援关羽。实际上是为了报复关羽曾经反对刘备将他作为接班人的打算。总结以上几点,关羽失去荆州不只是因为对东吴的大意,在他自身上...

关羽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呢?
关羽失荆州,真的不是大意所致,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力悬殊。割让湘江以东荆州后,刘备又要对汉中用兵,可能不再重视荆州。如果能够在关羽出征襄阳时,派出一员如张飞赵云这样级别的将领,率领一万军队来驻守南郡统筹防备东吴,结局可能有很大不同。即使东吴三路进击,他们也许能保住南郡根本。关羽也不至于陷入...

为什么关羽会大意失荆州?
关羽大意失荆州,其实荆州之失,责任不全在关羽,也不是大意而失,有多种原因,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刘备错用关羽。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规划成就霸业、复兴汉室的战略时,曾提出以益州为根据地,荆州为前哨,外结孙权,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则由荆州出兵,夺取中原。荆州归属关乎刘备集团霸业的成败,所以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