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这篇《马说》有什么意图?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

如题所述

答:韩愈当时是个怀才不遇的才子,他写《马说》,就是针砭时弊,对当时统治阶层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状况,表示强烈不满与愤慨之情
主旨句: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品原文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2辱于奴隶人3之手,骈(pián)死4于槽(cáo)枥(lì)5之间,不以千里称也6。
马之千里者7,一食(shí)或8尽粟(sù)一石(dàn)9。食(sì)10马者,不知其11能千里而食(sì)也。是12马也,虽有千里之能13,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1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5,安16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17,食(sì)之不能尽其材18,鸣之19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20,曰:“天下无马!”呜呼21!其22真无马邪(yé)23?其24真不知25马也![1] [2-3]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食(sì):通“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示推测。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其实。
知:懂得。[1]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29
韩愈写《马说》,就是针砭时弊,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充当主旨句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韩愈的这篇《马说》有什么意图?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
答:韩愈当时是个怀才不遇的才子,他写《马说》,就是针砭时弊,对当时统治阶层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状况,表示强烈不满与愤慨之情 主旨句: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品原文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2辱于奴隶人3之手...

韩愈的这篇《马说》有什么意图?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
韩愈写《马说》,就是针砭时弊,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充当主旨句

马说的主旨句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的全文论点是什么主旨句是什么
《马说》一文的主旨是通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揭示了作者对于人才被埋没的深刻见解。全文的核心论点在于,即使有杰出的才能(千里马),如果没有识才的伯乐(贤明的统治者),它们往往会被忽视或被错误地对待,如同名贵的马匹被埋没在仆役和普通马匹的行列中,无法展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千里...

《马说》,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论述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比作“伯乐”,抒发了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之情,抨击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和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韩愈《马说》鉴赏
韩愈的《马说》:千里马的悲鸣与命运 在唐宋时期的文坛上,韩愈以一篇《马说》向世人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命运交织。他以马为载体,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现实与呼唤知音的渴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开篇的警句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文章的主题。韩愈以马为喻,暗示了社会中...

韩愈传名作《马说》
韩愈的名篇《马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世间,千里马的存在并不罕见,然而,识得并能充分利用其才能的伯乐却并非常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即使是最出色的马,如能日行千里,也可能因为缺乏伯乐的慧眼而被埋没,被迫在仆役的照料下,与普通马匹一同困顿...

如何评价韩愈的《马说》?
这篇文章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马说》一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文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观点...

马说主旨句是哪一句
《马说》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

《马说》的主旨句和论点分别是什么?
主旨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