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30年代,由于西方世界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和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批判理论家们抛弃了无产阶级具有强大革命潜能的信念,转而强调工人阶级意识的否定作用。在《启蒙的辩证法》(1947)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整个理性进步过程已堕入实证主义思维模式的深渊,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已经变成为奴役而不是为自由服务。据此,他们判定无论“高级”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在执行着同样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样,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走上了对整个“意识形态的批判”。
在《否定的辩证法》(1966)一书中,阿多诺进而赋予“否定的辩证法”以否定任何肯定事物的普遍否定性的地位,认为它是一切可能的社会认识之基本原理,从而在哲学上为法兰克福学派确定了认识论根据。在这些基本原理中,批判理论同社会理论,归根结底把认识批判和文化批判看成一回事;它既提出了总体性的理论认识的要求,同时又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认识的可能性。阿多诺认为,“否定的辩证法”包含着对“虚假事物”的“肯定”陈述,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的实在关系以及对历史进程的“肯定”陈述。这样,客观的技术决定论的宿命观点与主观的唯意志论的自由观点之间的二难抉择便被引申为社会的辩证法。在对现代社会的判定上,“否定的辩证法”把认识论观点与社会历史观点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激进的批判主义观点,即科学和技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是一种“统治”和“意识形态”,它通过支配自然界而实现对人的支配。因此,要在工业社会和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制度内拯救人的精神价值是毫无希望的。
批判理论与社会学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上都与现代社会学具有紧密关系,它的社会理论观点被看作是批判的社会学。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观点的批判理论,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批判,批判理论涉及意识形态的起源、形成和社会功能等诸多知识社会学问题,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社会学体系,并对当代有影响的知识社会学家K.曼海姆的观点产生了影响。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方法论,批判理论继承了德国人文科学的精神传统,它从创立之日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结构功能主义从理论上的实证主义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出发把现代社会视为有机的整体。针对这一点,弗罗姆在《健全的社会》和马尔库塞对现代工业社会的论述中指出,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机体,而是一个病态的机体,为此不能把偏离这一社会的规范、标准的行为视为反常现象,反之应看成比病态社会标准更为正常和健康的现象。据此,他们指出西方社会学必须正视“价值重估”的问题。批判理论在诘难社会学将事实与价值分离即“价值中立”时,把反对实证主义发展到断言现代科学技术是一切剥削、压迫和奴役的最深刻根源,把反对自由主义推进到左派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立场,充分表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价值取向。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积极参与了联邦德国社会学界关于实证主义的论战。他们就晚期资本主义的前景、社会学的价值前提以及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即社会科学的逻辑问题,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和结构功能主义者T.帕森斯等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论辩。双方的观点可视为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两种传统的概括总结,其影响远远超出了联邦德国一国和社会学一门学科和范围。
理论的演变与学派的解体 60年代末在西方青年学生造反运动失败后,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后期领导人的哈贝马斯在政治上从该学派原来的激进立场上后退,开始承认资本主义的现状,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变得尖锐起来。同时,他在学术上也开始怀疑早期“批判理论”在70年代的有效性,并试图在批判理论与实证科学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哈贝马斯按照知识的旨趣把科学分为分析的科学、解释的科学和批判的科学。他把社会学和心理分析视为批判的科学,想通过社会学的批判能力来唤醒人们从崇拜社会结构和社会总体性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与霍克海默或阿多诺时期相比已大为改观:它已包含有实证科学的概念和因素,近似于一种实用―心理分析的知识社会学,又接近于一种解释学的“沟通行动理论”。尽管该学派中还有一些重要人物恪守原先的立场、观点,如施密特仍在力主保持“批判理论”前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内格特还在坚持极端左派的见解,但作为最后一位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家的哈贝马斯在学术观点和政治立场上的后退,已标志着统一的法兰克福学派的解体。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学派认为,批判理论超越哲学范畴,对立于所有哲学,同时包含真理的全面理解。面对30年代的工人运动低潮和法西斯主义威胁,法兰克福学派转向强调工人阶级意识的否定作用,认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进步陷入实证主义的困境,文化和通俗文化皆服务于同一意识形态。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赋予“否定的辩证法”普遍否定性...
霍克海默尔"批判理论"简介
实际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卢卡奇思想的影响,他们始终关注的是一个整体性的视角。可以说,批判理论的内核是对现存思想、社会结构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刻质疑和剖析,以此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这种理论框架不仅体现了学派成员对理性分析的重视,也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态度...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30年代,由于西方世界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和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批判理论家们抛弃了无产阶级具有强大革命潜能的信念,转而强调工人阶级意识的否定作用。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内容简介
与简单返回到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性批判不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遵循实践批判原则,关注生活世界自身的批判维度。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侧重于意识形态批判,通过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结构,以此清除生活世界中的遮蔽。这一理论旨在探索在现代性框架下,新的感性意识如何生成的可能性。不同...
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起源于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学研究所,其代表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和本雅明等,都秉承着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的批判性研究。1934年,学派因历史原因移至美国,1949年回归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发展至今,历经三代核心人物,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第一代的领军人物霍克海默...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社会理论著称。在媒介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单向度文化”的概念以及“机械复制”理论。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怎样评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理论的建构建立在“批判性”和“否定性”基础之上,包括对科学技术、大众传媒、大众文化的批判。认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哈贝马斯);大众传媒是资本主义文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因为它将权威声音引入日常生活,使得受众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具有欺骗性和操纵性(阿多诺)。不...
一代比一代“保”的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包括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他们深受黑格尔、马克思和韦伯思想的影响,强调观念与实践辩证交互的历史理性,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区别在于,批判理论强调批判对社会现实的改造作用、社会理论的反思性,以及理性内含于现实之中的历史哲学。这种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为什么要批判启蒙精神
法兰克福学派多数成员,是犹太人,亲身经受过希特勒反动政权的迫害,对法西斯主义极端憎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侨居美国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但除个别人之外,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不是把法西斯主义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把它看作“理性衰退”的产物和...
【八卦向】法兰克福学派:理论背后的现实(1)
在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的广阔领域中,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犹如一支深远影响的力量,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一代代学者的传承与革新。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第一代代表,哈贝马斯和霍耐特为第二、三代,每一代的更迭都标志着理论方向的转变和新探索的开启。然而,学派内部的代际传承并非平静无波,理论分歧和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