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郭嘉还是荀彧说出的“十胜十败”于袁绍呢?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这十胜十败知己知彼,何愁袁氏不灭?

十胜十败论,即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

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

扩展资料: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参考资料:郭嘉-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袁曹决战前,曹氏集团内部思想很不统一,大约可分为两派,即乐观派与悲观派。乐观派的代表是荀彧,贾诩,悲观派的代表人物是孔融。因郭嘉在离开袁绍时明言袁绍难成大事,当然属于乐观派,荀彧与郭嘉都对即将到来的河北决战提出过分析意见,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荀彧与郭嘉的不同。 首先,从时间上讲,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略早于荀彧,大抵在郭嘉进入曹操决策集团时,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前后。郭嘉正是凭此论述博得了曹操的赏识。而荀彧的四胜四败说是在曹操宛城之败时,即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二者时间上相差不远。 再从内容上说,郭嘉的十胜十败归纳起来就是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荀彧的四胜四败说也谈到了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二者惊人的雷同。四胜四败言简意赅,就事论事,而郭嘉那份专美曹操的成分相对较多,更象在四胜四败论的基础上扩展开来论述的。例如郭嘉所说“明胜”,荀彧没有提,“明胜”说“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但是荀彧在答孔融时提过,且更具体他指出田丰、许攸、颜良、文丑等袁氏栋梁的缺陷。又如郭嘉“义胜”说“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荀彧没提,但他说曹操“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这不就是“义胜”吗?荀彧的四胜四败是陈寿正传,郭嘉的来自裴松之引的《傅子》,陈寿为什么没有收录?是没看到与《傅子》记载相关的资料还是看到后觉得二者根本就是雷同一致,所以不录?我们无从知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23
十胜十败论,即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

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
第3个回答  2020-05-03

是荀彧提出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是郭嘉提出的,陈寿的三国志原文荀彧荀攸贾诩传可见陈述

十胜十败论是郭嘉提出的,在新三国中怎么成荀彧提出的了?荀彧在说...
十胜十败论并非郭嘉提出,而是在新三国中被误归于郭嘉,实际上是由荀彧提出的。详细解释如下:在历史上的记载中,十胜十败论是由荀彧提出的。这一观点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针对当时的军事和政治形势所作的分析。荀彧作为一位卓越的谋士,他对战争的胜败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十胜十败论,详细分...

到底是郭嘉还是荀彧说出的“十胜十败”于袁绍呢?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

十胜十败到底是谁提出的
关于“十胜十败”这一论断的起源,有人将其归功于郭嘉,但其实历史真相可能并非如此。曹操的谋士荀彧在官渡之战前,提出了针对袁绍的“四胜四败”分析,而非“十胜十败”。荀彧的“四胜”包括曹操的明智、谋略、军事实力和德行,全面对比了曹操与袁绍的优劣。郭嘉的“十胜十败”在《三国演义》中被...

...的"十胜十败"之说是荀彧提出的还是郭嘉提出的?
在三国时期,关于曹操对抗袁绍的“十胜十败”之说,学术界对荀彧和郭嘉谁提出这一理论存在争议。尽管陈寿的《三国志》中提及了荀彧的四胜四败观点,但郭嘉的传记对此未有记载。推测荀彧的观点可能先被提出,因为这是大事,其他谋士的建议可能围绕其意见展开,所以陈寿仅记录了荀彧的言论。郭嘉的十胜论则...

请问三国时期的十胜十败之说是荀彧提出的还是郭嘉提出的?
三国时期的十胜十败之说是郭嘉提出的。三国时期的十胜十败之说是在曹操与袁绍争霸的时期提出的。当时,郭嘉在曹操的阵营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以其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深刻的军事分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关于十胜十败的具体内容,这是郭嘉对两方军事实力、策略以及政治态势的综合分析...

到底是郭嘉还是荀彧说出的“十胜十败”于袁绍呢?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因郭嘉在离开袁绍时明言袁绍难成大事,当然属于乐观派,荀彧与郭嘉都对即将到来的河北决战提出过分析意见,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荀彧与郭嘉的不同。 首先,从时间上讲,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略早于荀彧,大抵在郭嘉进入曹操决策集团时,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前后。郭嘉正是凭此论述博得了曹操的赏识...

曹操战袁绍前,操十胜,绍十败是谁提出的?
这个十胜十败论,就是郭嘉的一个名篇,在标准的正史《三国志》上是可以查到的。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郭嘉作为一代谋臣,他的十胜十败论是什么?
十胜十败论,即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曹袁之间的优劣,振奋了士气。原文如下: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

十胜十败论是郭嘉提出的,在新三国中怎么成荀彧提出的了?荀彧在说十胜...
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说出自傅玄的《傅子》,傅玄出生于公元217年,卒于公元279(一说278年),故此虽然不能考证《傅子》的具体成书时间,却可以肯定这一日期是在公元279年之前。荀彧的“四胜四败论”出自陈寿三国志《荀彧传》,是陈寿在公元280年晋统三分之后才开始编纂,由此可知《三国志》的成...

三国演义中的“十胜十败说”在那一回,这个说法有什么意义?
振奋了士气。意义: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曾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视郭嘉为股肱,出则同车、入则同帐。曹操评价郭嘉忠诚善良,智慧渊深,品性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有人曾非议郭嘉“不治行检”,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愈发敬重他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