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的忍辱就是无休止对的错的都忍着吗

如题所述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在《优婆塞戒经》卷七也另示如下:忍有两种:第一是世间忍,就是能忍饥、渴、寒、热、苦、乐;第二是出世间忍,即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忍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疑等,能忍难忍,能施难施。
  从以上所引经论内容看来,忍辱二字的涵义甚广,有拒受诸乐而接受诸苦之意。无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绝美女的投怀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种种法门,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办得到的。一般而言,若与自己无关的事,大致能够忍受;若与切身的名利、眷属、男女等相关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仅为个人忍,也要为众生忍。到达无诤的程度时,就成了八风吹不动,即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种现象,无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脱的菩萨称为已得无生法忍。对于内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于外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能不受,即称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嗔,受供养而不喜,既无能受的我,也无使我接受的他,能达如此,则称生忍。此不仅是圣位菩萨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众共济,所以忍辱是建立和乐人间的最佳准则。
  根据这样的标准,好像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应该全部接受,没有反抗的余地似的。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注意,如果不是出于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透过智慧的观照,应当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风雨水火的袭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绸缪,设法避免,来减少伤害、损失。业报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经过努力,来改变业报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对双方无损并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须接受的;如果对他有益,于己无益,也应考虑接受的;若对双方都是有害而无益,那就需要设法避免或转变它了。例如:明明知道对方是醉汉、疯狗、狂人,见人就咬、逢人就杀,那当然要设法制止。因对方已经不幸,切莫让他再制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以牙还牙”的报复心态,应是基于慈悲的原则,自己时时加以反省和惭愧忏悔。对于丧失理性的人,应该通过制约、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们得以恢复正常。这对他们自己本身,以及整个社会,乃至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1
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要说的是,忍辱并不是让自己一直变得如同木头人一般。但是,在某一个中间过程中,可能会变成如同木头人的境界,但这只是某一个中间过程而已,绝对绝对不是所要的目的和结果。
忍辱是一个逆着的习气而修的方法,其主要的目的是对治人的某种顽固习气的。人都有嗔恨和不接纳不承受等习气,忍辱就是要逆着这这习气而去磨炼。其结果是可以扩大自己的心量格局,打开自己的智慧,增强自己的承受力和耐力。
修忍辱除了上述实用性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实用点。一个人具备了忍辱的功夫之后,在生活中可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自己的状态,外境需要自己该低头的时候,该糊涂的时候,那可以瞬间可以让自己进入忍辱境界,保护好自己的心境不被外界干扰,算是属于一种自保模式吧。外境需要自己该抬头做人做事的时候,那瞬间可以调整到到另一个境界,然后好好做事,算是属于一种作用模式吧。
凡夫没有经过修忍辱的修炼,是无法快速切换自己的境界模式的,大部分都是随着业力习气走。修行人经过专业修炼,可以通过智慧的分析判断,然后根据外境的需要快速的切换自己的境界模式,其不再是业力做主,而是自己的智慧做主。
修忍辱,绝对不是强忍!而是需要智慧!一种是心的智慧,可以一尘不染,转心转境,把心养好;一种是生活的智慧,可以随机应变,随机调整,把事做好。
第2个回答  2015-05-24
忍辱的目的是去除"我执"。之所以觉得"辱",就是有个"我"在,修忍辱就是不断淡化自我的过程。在多数情况下,人认为对错的标准无非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自我的观念在,人就无法做到客观,只有去除自我的观念,人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对错:对别人有利的就是对的善的,对自己有利的就是错的恶的。这是佛教的对错善恶观。

佛教说的忍辱就是无休止对的错的都忍着吗
根据这样的标准,好像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应该全部接受,没有反抗的余地似的。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注意,如果不是出于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透过智慧的观照,应当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风雨水火的袭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绸缪,设法避免,...

浅谈忍辱
虽然佛教认为忍辱无论对他人还是对己都具有很大的利益,可是对于世俗凡夫来讲,他们却不同意此种观点。他们认为若是对人忍的话,就是自己胆小怕事、软弱无能的表现。因而当双方不论是为一件大事,还是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误会,都要争吵不休,不能互相忍让,不愿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反而还...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别人欺负你,你该怎么办?佛教怎么解释这个?
在佛法的道理上讲,忍的是个人“自以为”的辱,并不是不见世间事不知世间事。对于别人施加于己的欺负和争执,首先要分析情况,对于这个情况的实际分析理解缘由,佛法讲叫做如理作意:1、如果对方仅仅是无聊的挑衅羞辱,没有任何对他人安乐的针对性,没有伤害性,也就是说对方根本就是个无理取闹的人...

学佛的人修忍辱,这样还有自尊心吗?
自尊心是有的,修忍辱与自尊心并不对立。而如果看似对立,那导致其对立的原因才是问题所在。忍辱是有助于我们把握自己直观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习惯性的,或者说是某些性格下的反应,依照心理学的看法有诸多的解释,但是习气与真正的心并不能同等。我们反射式的嗔恨,其实是习气附体于心。就好比两个人谈...

想知道佛教里说的前世欠的债今生来还 每天多还一点 会还完的快一些么...
而对那些欠你的人,你会起贪婪心,这个造成的影响可就太大了。千万不要可以去分别,哪个是欠你的,哪个是你欠的,一切与你结缘的众生,不管他是一个人,还是一只蚂蚁,不管他是恶缘,还是善缘,都要去祝福善待他们,哪怕你修不来功德,最少也能修来福报。阿弥陀佛!

为什么佛教讲 贪嗔痴 三毒,而西方社会讲 七宗罪
佛教净土宗认为,除佛和证得“地”这个级别果位的法身大士以外,十法界的众生,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无始劫以来业力的牵引,遵循三世因果的规律,在生死道中迷惑颠倒不断造业的同时接受业报,永无休止。四十一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第四十二位次妙觉,就是佛位。观音、普贤、弥勒、文殊、...

当别人对我生气时,我总会很紧张,怎么办
是故於他极力辱骂,有大能力的人才堪忍,就叫做最上忍,无能力的话无所忍。於已於他人,善於防护,都免生大恐怖,若知他嗔恚炽盛必已失理智,唯有自守静默,於自义内省制嗔,也为他义设想周到,自利也利他。因为愚痴人智所不及,不见正法律,愚痴人主张以嗔叫做胜忍,对骂只徒增恶口,不知忍辱由他骂,便於他常得胜...

人生经典语录:要拥有强大的自我治愈能力
十一、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和意识,没有人总会依照别人的想法去做事,一个人的生存也不是为了只满足于他人,这就需要对他人有一个理解和过度,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挑剔,多给一点理解和宽容。自私的人容易犯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而别人做什么都是错的,这种低级的想法,会把自己逼向另一个极端...

简单经典禅语句子
凡是错用经典,便是辱没了经典神圣。 18、教育孩子不驮别人东西。驴讥笑:又没驮,说这些干嘛?马说:等它驮了别人东西再说就迟了。禅师赞赏:防患于未然! 19、职业易生比较心,事业易生功利心,而志业是启发人本具的爱心、良知,使人无所求的付出。 20、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

经典语句:好事坏事,终归,都成往事
像是突然被打开的闸门,只要没人去关闭,就会一直无休止地往外泄水。直到泄空里面所盛放的一切。 28、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29、遥远而苍茫的人海里,扶着单车的少年回过头来,低低的声音说着,喂,一起回家吗?无限漫长时光里的温柔。无限温柔里的漫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