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要详细点,300字左右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2�8;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7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4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首先加强官制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这是因为:(1)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的手里;(2)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3)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构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于是,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隋炀帝大业二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制度是选士制度的重大进步,它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无客观标准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不同,它不拘门第,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

(1)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的确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2)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对教育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你如何看待科举制度??
2、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3、唐代的科举考试,尤其是进士科的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它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而且使唐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影响深远。缺点...

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的利表现在:有利于控制思想文化。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对各国选拔人才具有借鉴意义。弊端体现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和文艺的发展。使学校成为了科举的附庸。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较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

“十年寒窗一朝中举”,如何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的选官制度,其实已经它所采取的人才选拔形式可以说是最公平的了,科举制度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从世家大族到普通百姓都可入朝为官,因此朝廷也吸收了大量虽然出身低微但能力出众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尤其是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出现发展成熟之时,这一制度与前代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的利弊
1、利:公平公正: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无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有知识,都有机会参加考试,这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2、促进学习:科举制度使得读书成为一种追求,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稳定社会:科举制度为底层人士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缓解了社会...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一、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科举制度通过公平的考试选拔人才,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士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局限性。这种制度的出现,使得寒门子弟也有了晋身之路,对于提高社会活力、促进阶层流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二、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繁荣 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促进了...

科举制度有利弊?
一、科举制度的利 1、科举制度在政治方面: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增进了各方面人才的收集,代替了之前的世袭制,使得之前平民百姓也有机会进入官场。2、在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度一起来掀起狂热的读书潮...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提高了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科举制度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

从现实角度论述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科举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积极影响:(1)第一,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根本上打破了两晋南北朝以来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最大限度地网罗全国优秀人才,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2)第二,选拔官吏有了文化作为依据,从而能够选拔素质较高的人才。科举制改变了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只...

说说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要求有题目,字数280以内。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科举制。首先,科举制作为古代一中选拔人才的制度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如果说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为寒门学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线曙光的话,那么科举制可以说为寒门开了一扇门。科举制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寒门中的人才被发现,使...

如何认识和评价科举制度
前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大量的官员,壮大封建势力,同时也成为了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道路!后期弊端百现,制约新思想的发展。总之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科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