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中的,对道家,玄学家,还有宋代朱熹等人如何认为世界是从精神性的东西产生的呢?

有些问题,很不明白,比如说,物质是如何产生意识的,这个问题在历代哲学家思想中是怎样演变的呢?还有,老子认为的道生天地,玄学家以无为本,还有朱熹说理在气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即:眼前的一切实物是来自于一段思维?精神?或者说是意识中的东西?该如何理解他们说的世界产生的过程呢?

首先我们要思考什·么是意识,意识是具有高级智慧的生物对物质世界(包过自己这个个体在内)变化的一个信息的接收和处理的流动过程,就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信息接收来源有五种: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至于你说的“ 眼前的一切实物是来自于一段思维?精神?或者说是意识中的东西?”这实际在历史上已经被讨论过无数次了,“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佛家认为人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既然来源于五种感官,那么有没有可能是虚假的存在呢?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切都是虚妄(佛说,都是捕风,都是虚空。)?现代科学是可以验证这个观点的,在生化武器方面,已经研制出许多可以欺骗人类视觉嗅觉的科技产物,甚至我们都熟悉的手机都在进行研发触觉模拟系统,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绩,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将人脑取出而能不让其死亡,再在其表面接许多数据线,给其以各种感觉的刺激,那么这个大脑会不会思考,我现在还活着,我正在干···?所以,佛家的猜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我们客观宇宙(四维空间)是存在的{有两种可能:一是我们,万事万物都是虚拟的,我们都只是处在一个封闭的三维意识球中,信息为我们模拟了一切,包过物质,能量,信息(我们所观测到的),当然,一般人都是不会承认这种可能的存在的,因为这几乎否定了一切,那还有什么意思?但是如果这种假想是存在的话,我们也无法确认(你可以去看一下盗梦空间,和一部名叫盘龙的小说,这些作者对世界的认知的确很独到);二是我们观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侧面,维度罢了。}总之,他相对于我们是存在的。
老子的道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物质性,即化生为宇宙万物的原物质;二是规律性,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总法则,故有道生天地之说。至于玄学家所述,也不过截取了道德经中的一段,“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极端的陷入了虚无主义。至于朱熹这小儿的学说,哼,不谈也罢。
PS:以下为关于道与虚无主义的部分理解:
 “道”的内涵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同时,道家认为物质世界由道所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道家思想进行综合研究可以得出 “道”的内涵:第一 ,对于“道”这一世界规律存在和可理解性的坚信 ,否认宇宙由神权支配;第二,天地万物和人类虽然纷繁万端,但皆以 “道”为最大共性和本源,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统一性;第三,天地万物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不能无视规律的主观妄为,而只能尊重和遵循“道”这一世界的根本规律。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大理法的哲学论著。
  
  怎样才能得道:
   客观世界不仅有我们的科学所熟知的稳定的、重复的、线性、决定性现象和另外一些随机性现象外,而且还有一种我们天天碰到的"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混沌现象。反映事物总体客观规律"惟恍惟惚"的道,就应该用概率到事物的混沌现象中去寻找。老子就是较准确地指出了宇宙事物混沌状态中看似随机现象所隐含的规律性。 
   主客两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主客浑沌或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总体世界观而言,西方哲学侧重"天人之别",中国哲学侧重"天人合一"。道家认为:认识是人智慧的产物,而人又是客观世界的产物,那么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可以说是主体对客体,又可谓是主体对主体。人与宇宙互不外在,二者相类相协,通为一体。
   人作为主体来讲,有着认识客体本质的趋势和能力,又能把自身本性对象化,与客体形成具有认识结构的状况。人们在现象领域根据已知本质再经逻辑推导,或者以某种体验方式,就可以对那些未显现为现象的未知领域提出某些推见。张载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孔子说"下学而上达。"这些就是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后,由人的内在天性推见了道的超越共性。
   这类似古希腊人的认识论: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实体,单个实体可以从中分离出来,从外到内加以分析认识,对实体的本质性认识形成概念,与实体的性质相一致,它与实体是对应的。
   这也象全息粒子的分析方法:孤立的分析建立在整体的范畴之上,整体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总和,部分可以脱离整体而存在,并保持它的本来状态,系统分析方法将二者统一起来,揭示内在联系的秩序性。根据全息律的三条原则(对应、同构、共效),我们不难发现,在三大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之间实际也存在着类似的全息关系。
   承认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共性,把社会视为具有普通人性的联合体。然后从个人的体验,个人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推导出"自然状态"。己心即人心,人心即天心,人道即天道。人与宇宙的关系可谓是混沌模糊的辩证全息学。
   老子就是观察了天地和人类自身、以及鸟兽等客观事物,综合其变化规律,对混沌现象通过理性思维来进行抽象化(秩序化),对普遍现象进行概括,从而透过现象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先验"的东qvodplayer_5.1.90.0西。形而上的"天道",通过形而下"人道"、"地道"体验出来。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和庄子都意识到在终极实在面前语言是无能为力的,老子反复观察与思考的世界是日常观察到符合常识的世界,无论这样的世界是多么真实,其主要特征是非永恒性。而“道”就其不可言说的永恒性来说是无法预先决定,亦无以名之,不同于任何可命名的事物。它是非存在,即相当于无。这是一种与任何可以名之,确定有限的存在或实体都无法对应的实在,然而它显然是真实的,并且是所有有限实在的根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先於天地诞生,沉默而虚空;独自存在着而不发生变化,周而复始没有尽头)这里甚至可以感受到老子从哲学层面上对于时间空间的一个回答,同时老子将非存在与存在的世界联系了起来,即非存在是永恒的,而存在是短暂和有限的。老子持有这样的观点,无论非人类的宇宙还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自然都以“道”这样自发无为的方式运行。我们所感受到的自然的无为是“道”的显现,自然也以此存在于“道”中在清朝之前,西洋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前,是没有今天所谓道教、道家区分的。至今在道教内部也是不承认此种区分的。 道家思想是哲学学派,道教是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来。部分学者认为,就本身来说,这种神仙崇拜和道家思想少有相关联成份,老子、庄子都是以相当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死亡的。引起两者相关联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的文字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并体现“道”的人物意象,道教尊老子为宗又追求长生久视、长生不死,这和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有相悖之处的,将两者完全混为一谈是认识上的误区。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本的王充著有无神论作品《论衡》,对汉末流行的神仙崇拜进行了全面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很高地位。
  
  在西方,道家与道教统称为Taoism,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将他们区分开来。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道家是纯哲学的,道教是思想宗教化的产物,而道教支持者认为道教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补之处。
  
  
  道的三大法则 
  
  (一)道的永恒及其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
   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现代科学家认为:天体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原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夸克组成,而夸克是看不见的。物质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穷尽的,它不会消失,也不会重新产生,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现代科学家也说:植物动物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流动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这种"有"和"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反者道之动","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老子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新阶段。
  (二)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弱者道之用"。
   "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能够适应环境的东西被选拔出来,并保存下去,同时一切不能适应环境的东西则被淘汰掉。古人说:"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只不过是人胜天是近而显,天胜人是远而隐。苏轼就此言道:"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然以远久见闻考之,天胜定可必矣!"。
   道是"挫其锐,解其纷",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干涉事物各自发生发展的途径,任其适应环境的殊途同归,以致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三)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为和",就是说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意思是说,知晓了和谐的道理,可谓知晓了道的常规;知晓了道的常规可谓明智。《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论语》中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也就是说圣明君王治国,无论大小事都遵循着达到和谐这样的标准去做。郑君《中庸》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可见儒道两家都崇尚事物的和谐,从这点来讲,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其内涵可界定为:各方面的相互协调、适应、融洽,是一种适度的比例关系。和谐是我们称之为妥善、美好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谐的范围可分多个层次。有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有以国家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和谐,国内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和谐。
  老子对这一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虚无:
1,不存在的,空虚的. 虚无是和存在相克相生的,换而言之即是对绝对存在的否定。
2,中医名词。指心境恬憺空净,无欲无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3,虚无是宇宙终始之外的一种没有任何意义和属性的超时空,超物质的绝对存在。虚无是宇宙万象之源泉,万物之归宿。
4,虚无在某方面可以理解为零,也可以理解为无限,因为虚无包容一切,却又不同于任何事物 。
5,无是不需要任何条件,不需要任何理由而存在的一种绝对存在。同时,它是为了否定绝对存在的存在。因此,虚无本身是矛盾的。
6,虚无是人类意识无法穿透和无法触摸的一种无知觉状态,它常常借以死亡的形式表现出来。
7,虚无是人类认知的至高点,直到今天也没有谁能够破译它,它的存在超越了人的意识极限。
8,虚无是宇宙中唯一一种不需要证明其存在而存在的一种存在。有了它,宇宙中的一切存在才具有存在的充足理由。世界上,只有虚无是不需要理由而存在并且存在于因果律之外的存在。
9,虚无是人类思想的终极追寻和终极思考,整个宇宙的存在对它而言都微不足道。 相对的,虚无对人类而言也微不足道,这是由它自身的不可及性所决定的。人类的一切认识和思想理论都必须在时空背景下才能成立,而虚无没有任何时空属性和物质特征,所以,人类无法认识虚无的真正存在。
如果道友愿意再叙,请加小道QQ:1181025357
望采纳追问

嗯 回答的很好。只是为什么您会对朱熹有那么大的偏见呢?轻视,应该存在着轻视的理由,能否说一下,您是怎样评价他的学说观点呢?

追答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60529-1.shtml
小道并不想多说些他的个人的什么不是,因为历史冷眼观看着这一切。

他的哲学学说是属于“宋明道学”的“理”派:
他理解中的“理”即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是“道”,是“太极”,可是作为他的学说体系中最至高无上的”天理“——竟然又是属于人类某个社会时期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荒谬之大,无需小道再赘言。(小道在上面已经对(小道理解的)道【这也不是真正的道,这只能说是小道的”道“,其实每个人理解的道都是“我道”,老子描述出来的的,甚至他心中的道也并非真正的】做出了粗浅的解释,这个根本性的错误小道着实是不敢恭维的。
其次,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呵呵,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如果人没有了欲望?
那他不是人,当然也不是仙。没有欲望在这个条件提出来时就违反了其主体对象“人”一个健全的人,真正的人。
道家所说的清净无为并没有让人完全摈弃欲望与情欲,而是讲究太上忘情,忘情不是无情,而是无不情,即对天地宇宙的一种大爱,故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处的仁并非我们理解的后儒提出的“仁”,请细细品味,理解出三层意思便是真正的懂了。】

他的儒学学说是属于“后儒”:
虽然老子对孔子的许多核心思想并不赞同,甚至提出批评,那是因为他们的理解的核心思维背景不同,老子以”道”为思维背景来思考,而孔子以人类的社会背景来思考,但是某种程度上小道还是比较喜欢孔子的,因为他比较有人情味,而老子就像一个站在最高处至高无上 的存在,冷眼俯视着芸芸众生。
所以小道对后儒曲解孔子的思想比现在一些自称大师,曲解老子的思想更加感到愤怒,而“后儒”就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而朱熹就是后儒的代表人物。
一般来说,小道将先秦之后的儒士大多都称做“犬儒”,犬儒非儒,犬也。至于谁是主人,你我皆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1
1、物质不一定会产生意识,目前来说就只有具备一定智能的生物才能具有意识。“一所破房子没有什么可悲不可悲,就因为有人它才可悲。”
2、其实,老子的《道德经》有提及“无中生有”的思想,其实跟你所说的玄家的“以无为本”是一致的。毕竟玄学是由道家派生出来的一支(应该是这样没错的)。所谓无,其实就是老子所指的“道”!
3、你说的朱熹“理在气先”,本人认为跟老子和玄学没什么大的关系,他之所以这样提,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贯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也就是说,老子讨论的是无形中影响着天下万物的“道”,玄学把“道”包装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认为是鬼神。而朱熹的理,呵呵,那是拿来对付人的——洗脑。
4、至于世界产生过程,他们都好像没有具体的指出过哦!最多只能把历来的哲学家门归为“唯心派”和“唯物派”。————也就是说,对于这个问题,本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实物到底是原本就在还是真的由我们的意识产生并伴随我们的死去而消失,那还得取决于你自己到底是那一派人。党的哲学观就当然是认为思维认知起源于外界事物了;而朱熹的理宗就与此相反。
5、最后,如何理解“世界是从精神性的东西产生”,当你试着让自己变成唯心派,你就自然理解他们了。万变不离其宗的。
第2个回答  2013-07-22
无形的精神是如何变成有形物质的?你想问的大概是这个问题。
老子的道是通过一定的精神修为才达到的境界,道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境界,一般人看不懂老子的书,因为他们的精神修为还远远没有接近老子的那种状态,而老子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在那种状态里了,这时候,读者中会出现两类人,亲身体验过此种境界的人看一遍就懂,完全不费吹灰之力。未有体验过道之境界的人读过之后完全不晓得他所言为何物。
“道”不是能用思维理解,用语言表述的东西,它是人的一种精神的存在的状态,到了那种状态,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包括你不愿相信的,此生从未有过的神秘体验(比如与灵沟通)。
达到了这种境界的老子,其实已经与最高智慧,即圣灵联结,老子通过对物质世界的体察,并通过与灵魂高层智慧的联结,自然而然的获得了这一结论,即,道生万物。这一结论不是出自个人的推断,而是出自真知,真知即:上帝的智慧。
你要理解世界产生的过程,就要先进入“道”的世界,光看理论的东西你永远都不会明白,老子能够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只是大部份人还在这个物质世界里沉睡,未有觉醒。唯有觉醒,方能见到上帝的力量。追问

那老子写这部书干嘛

第3个回答  2013-07-20
如果你能够理解数码(或数字)信息与数码相片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或者时间和钟表之间大关系,你就能够理解实物如何来自于一段思维和精神的问题了。因为,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背后总是存在着一个非物质性的、数据性的、精神和思想性的(或我们的精神和思想能够理解的)宇宙实体。
第4个回答  2013-07-20
你可以看他们的著作。至于你说的他们认为世界是从精神性的东西产生的,这没有道理,不知你怎么看出来的。别人的说法,有当时产生的一些原因,我们不知道了,但这不重要。不管别人怎么设想一件事,但是这件事实际怎么样是别一回事,重要的是我们要审视它,看它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不知道,看其合不合理。而不是因为是一个名人,你就撇开事实,硬去理解,硬去相信。

中国哲学中的,对道家,玄学家,还有宋代朱熹等人如何认为世界是从精神性...
就总体世界观而言,西方哲学侧重"天人之别",中国哲学侧重"天人合一"。道家认为:认识是人智慧的产物,而人又是客观世界的产物,那么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可以说是主体对客体,又可谓是主体对主体。人与宇宙互不外在,二者相类相协,通为一体。  人作为主体来讲,有着认识客体本质的趋势和能力,又能把自身本性对象化...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世界本源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儒家说这世界的本原是“礼”,法家说这世界的本原是“法”,道家说这世界本原是“道”,等等,中国古代的世界观是多元化的。然而我认为老子的道家针对的是自然存在的世界本原的探索,个人认为他的观点比西方的原子论观点还接近世界的本原。”道“是什么?”道“可以说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准则),道...

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内容简介
宋代新儒学,以理学为主流,源于对道家与佛教,尤其是佛教的回应,旨在延续孔孟的传统智慧。这一精神世界在南宋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以朱熹(1130-1200)为代表,他的哲学体系宏大深邃,堪称集大成者。1982年,檀岛举行的国际朱熹会议,让部分中国思想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认可。余英时兄在2003年的著作《...

中西方哲学的区别?
中西方哲学的区别: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可以说:“道家的审美理论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精神 。”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

西方哲学对世界的形成怎么看
还有宋明时期以朱熹为首做的理学,是客观唯心,这个思想也为当时的朝廷所用,因此在学者中统治一时。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首的心学,则是主观唯心,是醒悟过来的学者对理学的发问。因为第一性问题无法解答,很多人都投向了心学。以及佛教通过其六祖慧能的改编产生的大乘小乘佛教,因果学说也是中国哲学的大头,...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长和缺失是什么?
对待、过程、流衍、动态平衡。儒家中比较推崇的“名辩”;墨家在分析思维上有光辉的成就,严格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重视分析。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点是分析方法的薄弱,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分析思维。

请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学、玄学、佛学和理学是如何相继出现、融合贯通...
在佛学传入我国之前,传统文化以儒、道、墨三家为主,之后,又以儒、释、道三家为核心。经学是相对纬学而主言的,是“不易”之学。本身是没有“门户”之见的,是周乎万物的。玄学应该是偏向道家的学说。儒学中其实也有。如《中庸》中“莫显乎微,莫见乎隐”。佛学中也是一样。佛学虽然是印度...

中国古代主要学术思想简介
到宋代,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程颐、朱熹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 释shì 〔名...

中国哲学起源于哪些学说
儒家的中庸之道,法家的刑赏二柄,道家的法自然等观点,都是中国哲学体系的起源。然而,若要谈及中国哲学体系的核心,儒家思想无疑是其中的主流。春秋时期的孔子,宋朝的朱熹等学者,不仅在中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国哲学体系的重要先驱和推动者。儒家的中庸之道主张以...

中国哲学起源于哪些学说
孔子、孟子、朱熹等学者不仅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他们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说不仅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思考方向。通过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国哲学体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