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底层逻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沟通的底层逻辑”它是方法的方法,原理的原理。

掌握了底层逻辑,相当于拿到了万能钥匙。未来在沟通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锁,我们都能打开。

学任何一种东西,如果有机会从底层逻辑入手,都能事半功倍,更容易一通百通。

什么是沟通?

沟通是信息的交换。

沟通是“编码”和“解码”——把自己要表达的信息,经过编码之后,传递给别人;别人传递给我的信息,我要学会解码,才能理解对方。

这是“是什么”,不能让你知道“怎么办”。

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

这是迄今为止对沟通的全部理解。

什么是无限游戏?有一本书叫《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副标题更厉害,叫“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个概念。

所谓“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区别在于,有限游戏有固定的边界,有刚性的天花板,一定有赢家输家,而且以一方取胜成为赢家为最终目的。比如打牌、下棋、战争。

而无限游戏没有固定的边界,上不封顶,没有输赢对立的双方,一切以可持续为目的。比如文化、宗教,还有生命本身。

在沟通中,有语流,有话术,有信息的传递,这些确实是有限游戏。一场对话结束了,它就是结束了。

但请注意,沟通还有另外一层,是体验,是感受,乃至是人和人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层,才是沟通的本质。沟通是建立、形成、加强、优化人际关系的过程,这些就是无限游戏了。

真正会沟通的人,从不停留在语流、话术、信息的层面,而是把自己拔出来,带着无限游戏的观念,从经营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待沟通。

在沟通中,最高战略是:先发展关系,再处理信息。

下面是一个推销员,向一个大客户推销产品,而客户无情地且无法挽回地拒绝了他。

这显然是一次失败的推销。但是,他懂无限游戏。所以,这个推销员在被拒绝之后跟上了一句话:“好的,您的决定肯定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我就不再打扰您了。但是不好意思,最后我想占用您一分钟时间,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您为什么不满意呢?您给我提提要求,我今后改善自己。太感谢了。”

请注意,这场沟通仍然是成功的。

为什么?因为虽然这一次产品没卖成,但是这位推销员没有让双方的关系终止。他用一个请教,把双方的关系从“推销员和大客户”而且是“失败的推销员和拒绝的大客户”这种关系,发展成了一个“求教者和帮助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你来我往的过程当中,双方的感受就没有停留在“拒绝和被拒绝”这样的消极的瞬间中,而是变成了请教与被请教这种友好的氛围。

虽然这次生意没谈成,但是在客户心目中他没丢分。以后,还有机会,他没下牌桌。

即使是沟通高手,也可能会和人起冲突,会产生误会,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对于沟通高手来说,这都不是限制,只要懂得无限游戏的原理,就能正确地使用沟通的方法来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以后再碰到任何让你觉得压力山大的那种沟通,你就可以默念这句小咒语:“别怕,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你会发现,你所有的心理包袱就都卸掉了。

从今往后你会多一份自信:我是个沟通高手,可能会有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没有我们沟通不了的人,维护不了的关系。

只要无限游戏还在继续,咱们就永远有办法。

(在和家长交流时,请永远牢记这一点,这一次不成功没关系,只要不下牌桌就永远有机会)

如何玩好无限游戏——沟通铁三角

这个铁三角由三个沟通原则构成:开放性、目标感和建设性。开放性,能让别人觉得你很友好;目标感,能让别人愿意帮你;建设性,能让你把事干成。

用好铁三角,你就能把沟通变成无限游戏。

开放性

首先看铁三角的第一个角,开放性。

保持开放性,就是保持对沟通盲区的探索。请注意,这里我说的盲区可不是一个模糊的形容词。心理学家给它做了具体的区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乔哈里窗,这个工具能帮你理解,沟通到底为什么需要保持开放性。

你会发现,在沟通的时候,我们和他人之间形成了信息的四个象限。

第一个,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这是沟通中的共识区。这很简单,就是我们的信息完全对称、完全一致。在这个象限里的沟通就非常容易。

第二个,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信息。这对我来说就是我的一个盲区。

第三个,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信息。这是你的盲区。

那碰到这两种情况,我们之间互相想说服,就会有点困难。因为两个人的信息不对称,你的重要可能是我的次要,而我的担心在你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那这种时候,怎么能互相理解呢?

第四个,是最可怕的。我们正沟通正合作,但是有很多事情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咱们俩都不知道,都没有考虑到——这就是我们共同的那个盲区,是个很大的陷阱。

那看着这个乔哈里窗,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沟通难——因为共识区太小、太有限了,盲区太多太大了。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冲突和误会,就是因为没有充分地去消除沟通中的盲区。

所谓开放性,就是通过沟通的方法,来消除盲区,扩大共识区的这样一种能力。所以,开放性可不仅仅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

从信息交互的角度,在沟通中保持开放性,能帮助你获取更多信息,缩小沟通中的盲区。

从体验、感受、关系的角度,保持开放性,也能让对方感受到被探索、被尊重,你们之间也更容易彼此信任。

要想用开放性的沟通方法来消除盲区,主要有两个技巧:

第一,学会在沟通中多问开放性问题。

什么叫开放性问题?就是那些对方不能用简单地用“是”“否”“行”“不行”来答复,而是必须要给你补充信息量的问题。

通过问开放性问题,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话语中捕捉信息,发现可能的盲区,才有机会消除盲区。请注意,同样的意思,是用开放性的问题问,还是用封闭性的问题问,你得到的回应完全不同。

开放性的好句子有很多,其实跟对方说什么都关系不大,比如下面这些,你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地使用起来,这是个语料库。比如,对方刚说完话。

你可以说:“还有什么需要我知道的吗?”

再比如,“能麻烦您展开说说吗?”

还有,“我想跟您再请教请教。”

“机会难得,您多指导指导?”

“请问您还有什么补充吗?”

“麻烦您说说您的看法?”

“您能展开跟我说一下吗?”

这都是开放性的问法。

第二个技巧,除了多问开放性问题,你还必须做到另外一件事情,叫要做到“不说反问句”。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句来表达确定的意思。这样问,其实已经不是在问问题了,虽然它看起来是个问题。

说反问句的时候,这个人传递的信息,就是TA啥也不想知道,TA就是在怼人。当然,也是在找怼——在沟通中,反问句会让对方瞬间感受到被冒犯了。

在日常的沟通中,有几种典型的反问句。比如:

“为什么不……?”

“不是说了不要……吗?”

“你怎么不……呢?”

“我不是说过不能……吗?”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开放性可就失灵了。在沟通中,如果无法收获任何的新信息,也就不可能扩大共识、消除盲区。沟通的底盘,就崩掉了。

每当你感觉到自己想说“怎么不”的时候,踩个刹车。把反问句憋回去,你的攻击性立刻就降低了。

目标感

在沟通中,什么是目标感?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目标挂在嘴边,“我要我要我就要,那是我的目标”,那个不叫目标感,那是霸道。

真正的目标感,是本来你有一个目标、我有一个目标,但是咱们能在沟通中想办法翻译成“我们共同的目标”。

对方如果一问,真的吗?我们还能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让你看到,在咱们双方的配合下,这个目标还有实现的可行性。

这才叫真正的目标感。就是我不仅“有一个目标”,我还想好了“它怎么实现”。

所以,目标感的本质,其实是三个字:方案力。通过沟通,我让你从“只抱着自己的目标”,变成“接受咱们共同的目标”。然后一看,可行性很强,咱们一起干吧。这是围绕着目标感所能产生的沟通。

那要体现目标感,你就记住一句话——在沟通目标的时候,不能只说目标,而是要学会用“目标+解决方案”的这样一个组合表达。

用一个标准句子,就是:

“我们有一个目标要达成,对此我有一个方案。”

当我们想说服别人实现某个目标的时候,我们的那个打引号的“敌人”,是对方吗?是TA有问题,我得搞定TA吗?

其实不是。我们所面临的那个问题,这个难题本身,才是我们和我们的沟通对象共同的敌人。

如果你想推进某件事,其实需要我们拿出方案来,扫除对方的障碍,融合双方的目标。

当你能源源不断地给对方提供“可以选择的替代方案”。

一个不行,再来一个;一个不行,再来一个——你的目标和无数个可能性的方案绑在一起。那总有一次,你能命中对方的需求,那对方就愿意跟你一起来实现目标了,这叫目标感。

建设性

在沟通这场无限游戏里,开放性让你获得隐藏信息,目标感让你能给出可行的方案。最后,你还需要一种力量,就是建设性,帮你把方案推向行动。

只有落实到行动,我们的沟通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怎么做,其实也很简单。请注意,就是给对方,一个可执行的最小化行动,就是一个最好干的事,然后顺着这个最小化行动,不断地给正反馈,然后把事情往前推。

怎么做到呢?也很简单。

第一,学会说“我们”。就是在沟通中,尽量多地把“我要怎样怎样”改成“我们或者咱们来一起怎样怎样”。

第二,学会说这句话:“来,我们抓抓落实。”在所有的会议、汇报、客户拜访里,甚至是饭局的最后,都别忘了说这句话。这句话是个小魔咒,它一出来,你就能引导对方把刚才说的那么多的信息,刚才达成共识的那个方案,落实到一个具体的行动上了,你们的合作才能开始。

语流、话术、信息的层面上,沟通是有限游戏;但是在体验、感受、关系上,沟通是无限游戏。

开放性、目标感、建设性,就是在不停地把每一场的沟通,都从信息层面拉向人际关系的层面,把无限游戏延续下去。

总结

沟通的底层逻辑,你需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是个观念。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沟通高手懂得先发展关系,再处理信息,这是我们的行动模式。

第二,沟通铁三角。也就是开放性、目标感、建设性这三大基本原则。每一个原则,你都需要掌握体现这种能力的基本方法:

开放性,就是多问开放问题,不说反问句。做到这两条,你的开放性已经表现得很好了。

目标感,就等于方案力。要学会围绕着目标不停地提供方案,供别人选择,促进别人跟我们的融合。

建设性,就是学会把“我”“你”,变成“我们”“咱们”和“来,咱们抓抓落实”。

【乔哈里窗沟通法】-沟通的底层逻辑
8. 遵循信息流影响拦冲力三法则,以保持沟通的顺畅。9. 设置悬念,逆向沟通可以从结果开始。10.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行为有悖于对方意愿,也可以采用这种沟通方法。11. 当我们需要迫使对方改变原有决定时,类似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12. 使用“设疑-质疑、解疑”的模式,层层深入探索对方的内心世界。13. ...

沟通的底层逻辑
“沟通的底层逻辑”它是方法的方法,原理的原理。掌握了底层逻辑,相当于拿到了万能钥匙。未来在沟通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锁,我们都能打开。 学任何一种东西,如果有机会从底层逻辑入手,都能事半功倍,更容易一通百通。 什么是沟通? 沟通是信息的交换。沟通是“编码”和“解码”——把自己要表达的信息,经过编码之后...

沟通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来看看沟通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沟通=倾听*提问*表达 倾听让你快速抓住重点,提问让你引导话题,获取更多信息,表达让你简洁、有逻辑、有重点地传递观点。你可能会说,这我也懂啊,不新鲜。但是,懂得了那么多,为啥还是老样子?那就涉及到行动了。你可以评估下,缺哪项补哪项。怎么补?——刻意练习 比...

情绪沟通——说服人的底层逻辑(黄执中)
② 底层逻辑:以理性分析为基础,辅以感性说服,引导情绪。2. 改变他人想法的底层逻辑:① 没有人喜欢被改变:人们天生会寻找反对的理由(很多人会想反例,这个心理现象好像来自《自卑与超越》)。被改变意味着被打败;“你应该”可改为“你需要”;“你为什么不”可改为“你为什么要”。② 没有人喜...

【职场沟通】01 - 沟通之道⼀沟通的底层逻辑
沟通目标:从初级到终极沟通的初级目标是明确和达成共识,通过锚定效应设定目标(先入为主的影响力)。而终极目标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交换,追求创造性的合作,实现共赢(统合综效),建立起基于信任的持久沟通基础。总结:掌握沟通的底层逻辑,理解编码、解码、反馈和噪声的作用,结合人际沟通心理学和性格分析...

说话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意思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语言习惯和用词方式也会有所差异,这也影响了说话的底层逻辑。比如在西方社会中,讲究用具体的、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东方文化中则更注重隐晦和含蓄。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的底层逻辑和文化特色,更能够促进彼此的理解和沟通。

【乔哈里窗沟通法】-沟通的底层逻辑
设置悬念,以结果作为起始的逆向沟通 做了有悖于对方意愿的事情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在我们迫使对方改变原有决定时,也可以用类似这样的方法 以“设疑-质疑、解疑”的模式,层层探入对方内心 沟通障碍 共鸣 根据心理距离调节距离 人耳遮蔽效应 适当的回应方式 把握说话分寸 化解无谓的争执 ...

沟通第一课|共情能力
沟通的底层逻辑就是运用共情能力。什么叫共情?共情就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外一个人的经历,并且能做出准确反应的这样一种能力。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且愿意去做出那种利他的行为,就是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共情不是一种情绪,也不是一种感受,它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人类与生俱来...

如何做到沟通双方的同频呢?
沟通的底层逻辑是沟通双方要同频。同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认知思维在一个频道里思考问题。因为父母和孩子经历不同,人生阶段不同,有些方面的认知不同。父母可能认为孩子就应该一心铺在学习上,而孩子认为学习之外也该有自己的爱好。因为父母经历了社会的压力,残酷的竞争,所以更清楚学习的重要性。而孩子...

人际交往的底层逻辑:利益交换和利益平衡
利益又分为两种:1.外在的物质利益:经济实力、权力地位、颜值身材、资源优势 2.内在的精神利益:智商情商、办事能力、情感沟通、荣誉名声 利益平衡 正常的人际互动逻辑,即是利益交换上的平衡,比如,别人帮了你一个忙,你说声谢谢,或者你付给对方一定的报酬,这样的人际关系才有继续互动的可能;反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