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鲁迅或柏杨对国民性的批判?

求详解!!

内容摘要:鲁迅,我国的文学大师,他以文学为介质,批判性地反思传统,叩问人的外在行为及其内在心理机制,意图以“救心”唤醒、通达社会的整体性自觉,实现国民理想人格的重建。本文从“国民性”概念、“国民性剖析”思想入手,探讨鲁迅“国民性剖析”思想的成因。 关键词:鲁迅 国民性 吃人 奴性 看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作为我们民族的伟大代表,被学术界认作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鲁迅小说有三十三篇,其中二十五篇是近现代题材,收集在《呐喊》、《彷徨》两个集子里。内容主要是反封建——彻底地反封建,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社会。鲁迅的小说创作以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主题和新形式的创造,实现了中国小说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赋予了小说的现代的内容和形式,使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完成了由旧小说向现代新小说的转变。他继承传统,借鉴外国,把传统的手法和外国的良规融合再造,创作出崭新的现代新小说,把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推向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新阶段。为改良人生,为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改造而创作“遵命文学”,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核心。鲁迅的深刻就在于他的为人生,先是与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后来又是与他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相联系的,是同他对历史的深邃观察,对现实的锐利透视、敏感的反映和严密的分析紧密相联的,这就使鲁迅的小说把握了重大的历史问题、社会问题,具有了历史和现实的深度,熔铸了博大精深的作品内涵,真实反映了中国人们的愿望、要求和历史命运。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人格的特性。和国民全体的个性化特性相对应而言,“国民性”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群体性特征。从结构上看,国民性具有系统性,一般的讲,涉及结构的几个层面,即行为方式、文化和社会心理。由“国民性”一说,发展成“国民性剖析”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严复、梁启超、胡适等思想家从社会文化、人文意识等层面,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反省、批判,以革新国民人格、提高民族精神品格的体现。他们沉痛地思考过关于国民精神中存在的瘤弊,以及国民思想文化素质如何才一有可能提高的问题,这些无疑都是属于对“国民性”问题的一种探讨,鲁迅继承前人,并从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等维度,对“国民性”做出了深刻剖析。祖国危亡的现实、前代思想家与国外“国民性”思想的浸润、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等因子,促成鲁迅“国民性剖析”思想的发展:早期,倡导“立人”,呼唤人格独立;中期,反思传统,对国民劣根性展开社会的、文化的批判,疗救病态的国民人格;后期,采用阶级分析法,剖析不同阶层的国民性,以铸造新的“民族魂”。对鲁迅来说,“国民性剖析”既是个思想概念,又是他反思、批判传统的武器与手段。这促使鲁迅的“国民性剖析”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思想的尖锐性。鲁迅披露“瞒和骗”、“卑与怯”等国民性的外在表现,探究其得以孕育的深层结构,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注重对其中间层次一一社会心理进行分析,并由此展开反省、剖析与批判。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将文学艺术与哲学思想融为一体。“艺术作品如果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逻辑,提供现实生活发展的趋势、可能性,那么这种作品就是富于智慧的,有助于真理的认识。在大作家的作品中,艺术境界和哲理境界可以达到统一。”鲁迅正是通过小说、杂文、散文等文学样式,从思想、文化等层面刻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的历史发展轨迹,启发、引导人们认识自身处境,反思国民性与民族危亡的关联,以求国民人格与民族精神趋向完善。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其实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狂人日记》中,揭露了经书的本质是“吃人”,而“吃人”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奴役。“从来如此,便对么?”,“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正是对几千年的奴隶史的一种质疑,是对“以礼杀人”的批判。因此,“狂人”正是革命意义上的正常人。“狂人”的狂放,是行为上对传统奴性群众的反叛;“狂人”的颠狂,是精神心理上对奴性的颠覆。鲁迅塑造的“狂人”人格的批判意义和革命价值在于:奴性群众被“正常化”了,就要有非正常的心志使其摆脱奴性意识。小说《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精神胜利法和“革命”理想,以及总是摆“先前阔”和以丑为美的心理模式等。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本质是把现实的失败转化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这不等同于一般的心理安稳,他用攀附法讲自己的身份提高,用虚构法讲述自己过去的辉煌历史,还有假设法,调包法等等,总之他是想尽一切方法来维护自己的面子与自尊。在阿Q身上确实有着革命的需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唯有革命才能翻身。阿Q参加革命想追求的,就是要权,要钱,要女人。那时的阿Q未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有权就有一切”的思想还不是很明确,但他朦胧地懂得,参加革命就会有权,有权就八面威风,想杀谁就杀谁,有了权就会有钱,也会有女人。他的“革命梦”是做得很甜美的。但是,阿Q的革命存在着盲目性,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他这样的革命还是在封建制度下进行的,对封建等级制度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所以阿Q到最后死了还是弄不出个所以然来。 从鲁迅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一系列的“看/被看”的模式的小说,如《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等。“看 / 被看”模式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只有一个动作,就是看,只有一种人物关系,就是看别人和被别人看。在“好奇”的看客看和被看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看客的麻木和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另一类看/被看的对立发生在先驱者和群众之间,也就是启蒙者/被启蒙者之间,进而发展为被吃/吃的模式,也就具有了一种象征。“看客”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与“无是非”观。虽然,“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然而又并非积极追求目标结果的行动之“为”。而是消极、避退、独善其身的旁观行为。道家主张的“无为”思想,以及“无是非”的相对主义是非观,为看客的“看”而不“为”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庸思想,也是其重要来源。几千年的奴役统治,主子阶层凶狠残暴,为奴隶者就会有两种极端结果:或受到严厉打击与压制,就勇敢反抗;或完全泯灭自我意识,失去自我人格,受制于主子。前一种选择要付出血的代价;后一种又过于压抑窒息。然而,“中国人也并非都走‘奴性十足’或‘敢于反抗’这两个极端,这时‘中庸之道’又发挥了作用”于是,“他们更多地选择了‘中性’的出路:做似乎万事与己无关的‘看客’。”洲鲁迅曾多次提到,“中庸”在中国极有影响。他说:“中国又是极爱中庸的国度”l例“中国是个最艺术的国家,最中庸的民族。然而小百姓还要不满意,呜呼,君子之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防“看客”是无法用“性善”、“性恶”含括的中性范畴。这行为只是看,并不施行友善或“仁”于被看者;也不将“恶”施于被看者。它不以行动作用于善恶、是非等道德判断。本质上,它反映的是精神、思想深处的“无”,是意识与道德的缺失,而非人与人之间的融合。“看客”的“看”是人与人的隔膜与分裂,是导致麻木、冷漠、苟全、自私等精神状态的根源。鲁迅正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他本质上是一位思想家,热切而不懈地关注人,思考人类、人生、人性等普遍性问题。在他那里,人生探索与哲学思考一致,文学典型塑造与国民的共性反思并存。追问

300字左右,谢谢,这也太多了

追答

嘿嘿

追问

能不能再少一点啊?

追答

对鲁迅来说,“国民性剖析”既是个思想概念,又是他反思、批判传统的武器与手段。这促使鲁迅的“国民性剖析”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思想的尖锐性。鲁迅披露“瞒和骗”、“卑与怯”等国民性的外在表现,探究其得以孕育的深层结构,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注重对其中间层次一一社会心理进行分析,并由此展开反省、剖析与批判。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将文学艺术与哲学思想融为一体。“艺术作品如果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逻辑,提供现实生活发展的趋势、可能性,那么这种作品就是富于智慧的,有助于真理的认识。在大作家的作品中,艺术境界和哲理境界可以达到统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05
1840年以后,尤其是甲午一役,清朝的惨败重创了国人的自信心。一百多年来,一代代知识分子在反思中国失败的原因时,大多认为是我们的国民性有问题,最后把矛头指向我们的文化。严复批评我国民众“弱而愚”,提出要通过改良教育来改善民智(“开民智”)。梁启超认为国家的衰弱在于“民之愚”,在于“不读万国之书,不知万国之事”,他尖锐地批评了中国人的“奴性”,提出了“维新我民”的口号。当然,对“国民性批判”最有分量、影响最大,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要算鲁迅。他强烈地批判中国传统,甚至主张青年人不要读中国书。海峡对岸也同声合奏,柏杨痛斥“丑陋的中国人”的“酱缸文化”在两岸都引起巨大回响。可以说,百年来,对国民性的批判一直没有中断过,反传统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传统。

国民劣根性是近代以来“国民性批判”思潮的重点攻击对象。国民性批判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课题,也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思想活动的一个主项。中国国民性批判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出现在近代被殖民、被掠夺的境遇中。西欧殖民掠夺者为西欧之外所有被掠夺、被殖民地区的居民建构了大致相同的负面形象,比如:说美洲人没有灵魂,不是人,印第安人不热爱生活,不热爱劳动,喜欢集体自杀;说非洲人智力低下,接近动物,很可能没有灵魂;说中国人欺骗、愚昧、奴性、邪恶、保守、迷信、没有理性;等等。说穿了就是一句话:中国人只适合像古希腊的奴隶和非洲黑人一样为他们服役,服务于他们的利益。中国精英群体喋喋不休叨咕了一百余年的国民性批判,就是一种刻意建构底层群体的卑贱与愚昧的人文学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如何理解鲁迅或柏杨对国民性的批判?
对鲁迅来说,“国民性剖析”既是个思想概念,又是他反思、批判传统的武器与手段。这促使鲁迅的“国民性剖析”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思想的尖锐性。鲁迅披露“瞒和骗”、“卑与怯”等国民性的外在表现,探究其得以孕育的深层结构,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注重对其中间层次一一社会心理进行分析,并由此展开反省、剖析与批判。

如何理解鲁迅或柏杨对国民性的批判?
4. 鲁迅批判国民性的思想源于对国民精神的深入思考,以及受国内外思想的影响,结合个人生命体验,形成了系统的批判理论。5.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涉及行为方式、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6. 鲁迅通过小说、杂文、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刻画现实人物,揭示人的历史发展轨迹,引导人们反思国...

柏杨与鲁迅的关系
柏杨像鲁迅一样致力于中国国民性的研究与批评,代表了中国知识精英在中西碰撞过程中强烈的自审自虐倾向。他和鲁迅都坚持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批判,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也坚持自我反省。柏杨的与鲁迅相比,弱点在于深度不够。柏杨与鲁迅相比,有一个明显不足。鲁迅批评中国人,也同样批评自己 柏杨与鲁迅相...

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劣根性的深度有多深???
鲁迅毕生致力于批判国民性,这也是他所理解的实现文化转型的切要的工作。他写小说、杂文,时时不忘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说得最多的有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谈得最多的一是“看客”,二是“奴性”。例如在《...

中国人国民性是如何形成的
近代革命里,一些先知先觉者认为改造国民性为当务之急,从严复、梁启超、孙中山到鲁迅、胡适再到柏杨、龙应台,在他们眼中,中国人国民性的劣根性才是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只有先从思想上去改造,才有可能推行现代化,才能推行各种先进的制度,才能实现中国的复兴和强大,否则,不论什么好东西,到了中国就立刻变了样。鲁迅、...

弱国民就弱吗?作文600
国民的劣根性就是人性良知的泯灭和道德的沦丧。人们以“小我”为思考问题的中心,而丝毫不在意社会的“大我”,甚至将其设置为对立面。30年前,柏杨曾写过《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批判,揭露了中国人心中的自私、虚妄,现在看来,这种弊病已是深入进中国人的骨髓中,难以消减。...

所谓「民族劣根性 」真的存在吗?
对于劣根性一词的批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的观点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劣根性”这一术语,但他们的论述中包含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改造固有“国民性”的态度。这与“劣根性”概念有着相似的含义。在二战后的国际背景下,随着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兴起,以及更多国家寻求融入现代国际贸易体系...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内容简介
中国的国民性问题曾被广泛地视为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从早期的严复、鲁迅,到后来的柏杨和龙应台,他们的作品中充斥着对中国人民性格的深刻批判。然而,经过百年的讨论与观察,似乎并没有明显看到国民性的显著转变。作者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国民性的同时,也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究其演变过程。他们强调,国民性...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拿人品说事
关于内斗柏杨先生所著《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书中主要是说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其中也提到了中国人的内斗现象。起来,中国人的内斗潜质是怎样形成的,本着认为可能有如下原因:1、千百年来的封建教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单一价值观是形成内斗潜质的重要成因。春秋战国时期,斗争形式主要体现在谋...

求柏杨杂文的创作特色的相关资料,2000字以上…
提到柏杨,华人世界里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因为他的批判波及“中国”、“国民性”、“传统文化”这些至高无上的词汇,而且像个眼 疾手快的大夫一针见血地刺穿了病人的病脉,所以他本人在恨天恨地恨铁不成钢地批判的同时,也遭受到潮水般的批判。 批判自己的祖国,在中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