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常人方法论

试论常人方法论的概念与应用以及优缺点.

常人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是一种研究常人用何种方法建构对于现实世界的感受的学问。它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对70年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学派在早期认为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现实,向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提出了挑战。这种“新现实”的主张,灵感来自胡塞尔和舒茨——社会群体中的人们是怎样在彼此之间制造和维持社会世界有着真正本质这一假设的。他们认为,一个“更真实”的问题是:人们有意无意地建构、维持、转变他们对于外部社会现实“感受”的复杂方式。将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不是价值、规范、共同定义和互通有无,更多的是建构社会秩序预设的明显和不明显的方法。

然而,常人方法论学派的理论并没有对主流社会学理论构成巨大冲击,他们的理论更多地是支持了互动论者的表达,他们关于“新现实”的观点,很快就被淡忘了。常人方法论的一些观点被许多互动理论所采纳,而它自身的研究取向却有些离群索居,它的实践者日渐着重对话分析——一种由萨克开创的探讨模式。

与互动论研究之不同

虽然常人方法论运用了参与和观察的方法以研究互动的个人,但他们与符号互动论者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对互动论而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类型的显在和隐在的定义、规范和价值萌发所在的情境,因而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组织如何可能。

常人方法论家感兴趣的是,人们是如何得出这样一种印象——即存在机制、规范、定义之类的东西。而其类型如何,则不是常人方法论家感兴趣的焦点。这里存在着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人们通过何种途径来看待、界定和确认现存的规则与定义?人们如何利用他们对于现存的定义和规范的信念来彼此描述进而建构社会秩序?

核心概念

常人方法论分析中最重要的,是那些有助于解释人的现实感的被建构、维护和改变的概念和原理的发展。虽然常人方法论从未发展出一个概念和命题的统一体,但是在70年代,常人方法论还是形成了一个概念核心。

反身行为和互动。人类的很多互动都是反身性的,人类用一种特定的现实观来解释彼此之间的暗示、姿态、言辞和其他信息,即使事实看起来跟信念相反,也仍然支持相反的信念,以维护信仰和知识体系。

例如,针对神的仪式支持着这样的现实观:神影响着万事万物。当热切的祈祷和仪式行为并未从神那里带来所愿的干涉时,他们仍然会虔诚,而不是反对这一信念。并宣称,可能是因为自己祈祷的还不够,或者是神另有宏图大略。这就是反身性,它支持和促进某一信念,即使是面对相反的证据时也是如此。

意义的索引性。互动的各方所收发的暗示、姿态、言辞和其他信息,在特定情境下,尤其特定的意义。只有具备了关于索引的知识——互动各方的过往、他们声明的目标、他们的互动经验时,才可能准确地解释互动各方的符号交往。当我们说一种表达有索引性时,就是说这一表达的意义与特定的背景相联系。

索引性的设想把注意力投入到这样的问题上来:在具体情境中,互动者是如何制造现实的。这样,索引性就引导研究者进入特定的互动场景,以观察互动者如何建构索引性表达(言辞、面部和身体姿态以及其他暗示)以建构和维持特定的支配他们行为的现实的假设。

人际互动的一般技巧

寻求正常模式。如果互动双方感到何者为真是模糊的,他们的互动就会十分紧张。这是双方趋于发出提示,告诉彼此回到他们情境的“正常”模式中去。行动者认为具有关于情境正常模式的观念,或具有创造这种观念的动机,所以他们的行为就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进行视域融合。除非人们受到特殊信息的特别强调,行动者一般会忽略他们独特经历所引起的视角不同,假定个人与他人具有关于社会现实的共同感受。

运用等等原则。在实际互动中,有很多东西是隐而不谈的。行动者总要“等待”和“替代”必要的信息,以使其他的言辞和行为有意义。言辞者同意不因为寻求必要的信息而干扰互动,他们希求的是等待和替换。如在发言之前的套话:“你知道的”,通常表明行动者正在向另一行动者调用等等原则。这样,一个人被告知,不要用相反的词语,如“我不知道”来干扰互动的进行。

这三种世俗的方法是常人方法论发展的方法的几个例子,但是对于常人方法论家来说,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判定这类技巧能够被用以建构、维护和变革现实感的情境条件,但是在常人方法论中这样的命题很少。

研究种种

加芬克尔的开创性研究。他的《常人方法论研究》(study of Ethnomethodology)为常人方法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奠定了基础。他将常人方法论看作一个研究领域,寻求探明人们赋予世界以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强调语言时使现实建构得以完成的媒介。他认为,互动中用言语表达的能力是现实得以建构的首要方法。他高度重视索引性,他认为,一个表达其索引性远远多余实际所说的,它还包含着只有在情境的上下文中才能明白的意义。加芬克尔还和助手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试验,通过“裂变试验”,他企图发现“不怀疑”(对互动得以进行的一些背景特征不予怀疑)这种方法在互动中的运用。他还通过考察陪审团的裁决过程,说明了互动中人们对规则的建构性。加芬克尔的研究策略,体现了早期常人方法论研究的意向:渗入到自然社会情境或创造社会情境,从中发现人们是如何试图确认、建构、维护和变革规则的。

萨克的语言分析。认为之前的社会学家虽然认识到了语言是生成社会世界的理论和方法,但是他们混淆了方法和主题的差别。因此,他着重进行语言形式特征的研究。探索语言以怎样的形式建构现实。这样,就将常人方法论纳入了形式语言学的轨道。

西库雷尔的认知路线。提出互动过程不等于言语过程,一些互动是通过言辞之外的多重形式进行的,因此,他把他的常人方法论的分支更名为认知社会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常人方法论的概述
常人方法论也称民本土方法论,民族方法学或俗民方法论,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代表人物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萨克斯、谢格洛夫 (Emanuel Schegloff)、沙德诺 (David Sudnow)、特纳 (Roy Turner)等常人方法学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

常人方法论常人方法论概述
常人方法论,又名民间本土方法论、民族方法学或俗民方法论,起源于美国社会学家芬克尔的研究。它的核心在于关注日常互动中的社会行为,代表人物如加芬克尔、萨克斯、谢格洛夫、沙德诺和特纳等。他们主张社会学应研究常识世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并非机械执行规则,而是行动者根据具体情境、自...

什么叫常人方法论
常人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是一种研究常人用何种方法建构对于现实世界的感受的学问。它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对70年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学派在早期认为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现实,向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提出了挑战。这种“新现实”的主张,灵感来自胡塞尔和舒茨——社会群体中的人们是怎样在彼此之间...

常人方法论常人方法学的主要概念
常人方法论,着重于探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几种关键方式:首先,说明,即人们通过语言和意义,阐述自己或他人在特定情境中获取意义的能力。这是沟通的基础,涉及我们如何表达和理解他人的意图。其次,考虑,或曰“计算”或“算计”,指的是个体根据自身行为情境对周围世界进行解读的过程,这是...

常人方法论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溯源
常人方法学源于1960年代中期,这一概念由加芬克尔在1954年提出,它结合了"ethno"(普通人)和"methodology"(方法论),旨在研究普通人日常社会互动的基本途径。这一理论的理论根源多元,包括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符号互动论以及经典社会学理论。首先,...

常人方法论的主要概念
(1)说明(accounts)是指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宣称正在从情境当中获取意义的能力。说明包括语言和意义。(2)考虑,又称“计算”或“算计”指人们对外部世界做出解释的过程,是每一个人依其行为情景所赋予意义的能力。(3)指示性,又称“索引性”指一切考虑都对应于其特定行为情境:地点、时间、当事人...

常人方法论常人方法论的影响与评价
常人方法学,一种以个体互动为核心,强调对行为者主观动机深度剖析的学术流派,自问世以来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它通过对韦伯理解的社会学进行拓展,尤其在微观层面的研究方法上,注入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为社会学界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活力。自1970年代起,这一理论体系逐渐获得了学界的认可,并...

常人方法论常人方法学的特征
常人方法学对于社会化过程的理解,不同于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的客观实体论”,它强调社会化是一个双向沟通的互动过程,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交流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根据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规范和价值来指导日常生活,从而参与到社会事实的动态建构中。与功能学派和互动论的“社会事实的既存...

常人方法论的精髓要点有哪些?它与其他传统社会学的渊源有那些?如何理 ...
独特的研究方法——“破坏性实验”加芬克尔的“破坏性实验”并非科学实验,而是通过实例演示来揭示日常生活实践的复杂性。这种实验方式旨在打破日常习惯,观察人们的反应,以此揭示社会互动背后的隐性规则和意义构建。结论:常人方法论的深远影响 常人方法论的精髓在于它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和超越,以及对日常...

质性研究方法:常人方法学
常人方法学的核心主张包括行动的权宜性,即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根据具体情境做出灵活判断,而非严格遵循规则;行动与规则的索引性,意味着表达的意义依赖于语境,且无法完全明确;以及行动与规则的反身性,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新的规则意义。此外,尽管存在索引性,行动仍具有可说明性,需要研究者以本土化立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