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传播学派命名?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学界。给这个学派命名之前,我们需要先评价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如何为他命名?是技术决定一切?还是技术乐观主义?从他诗意的表述中,我们能窥见他那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吗?
麦克卢汉遭遇了所有“预言家”共同的命运。20世纪60年代,几乎整个北美的宣传机器都为他服务。然而,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的名声却毁誉参半。学术界和新闻界分裂为两派,赞美者将他推崇至天,封他为“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批评者则将他打入地狱,贬低他为“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学巫师”、“为半拉子艺术家做弥撒的教士”。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很快就集结成两本书:《麦克卢汉:冷与热》(1967)和《麦克卢汉:毁誉参半》(1968)。
学术界的困扰还来源于该学派内部。以保罗·莱文森为例,他对麦克卢汉的评价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1977年到1980年,莱文森与麦克卢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多次前往多伦多向麦克卢汉致敬,但围绕麦克卢汉思想的实质,两人的意见却大相径庭。莱文森的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理论》(1979)认为,麦克卢汉的思想是技术决定论,但麦克卢汉立即通过电话反驳了这一评价。
10年后,莱文森修正了对麦克卢汉的评价:“1978年,事实本身似乎证明,麦克卢汉持媒介决定论。如今,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问题——在后视镜里回顾他,回顾我最初对他的研究——我可以清楚地看见,用“媒介决定论”来描写他未必是妥当的。”
30年后,美国学者林文刚采用了非常冷静的考察和自省,他认为技术媒介与文化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理论命题的连续体来表现,执其两端的是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执其中端的是技术/文化共生论,麦克卢汉偏向硬决定论,莱文森偏向软决定论,林文刚本人主张技术/文化共生论。
围绕麦克卢汉的思想是否是“技术决定论”的问题,中国学者对的评价也经历了长期的争论和思考,如今的趋势是能够同情并深刻地理解他思想的实质,而不是简单地给他扣上一顶“技术决定论”的帽子。
1998年,北美媒介环境学派正式定名为media ecology。从诞生到举旗,这个学派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中国学者给这个学派定名也经过了十来年的反复琢磨。由于北美的媒介环境学和中国学者提出的媒介生态学的英文同名,均为media ecology,所以北美media Ecology学派的中文译名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最近三年,经过深入讨论,决定将其定名为媒介环境学。
林文刚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为了维持理念上的一致和清晰度,我建议把迄今为止我的一切中文著作里media ecology 的译名从媒介生态学一词更名为媒介环境学”。他还进一步解释了定名的原因:“我们用媒介环境学来翻译英语的media ecology,主要是因为波斯曼(1970年)在首次公开就这门学科的定义和范式的讲话里做了这样的表述:媒介环境学把环境当作媒介来研究……我们之所以选择媒介环境学来翻译英语的media ecology,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这个词本身体现并唤起环境保护主义(environmentalism)的观念和实践;它同时使人看清媒介环境学人文主义(humanism)和行动主义(activism)的一面,说明它是一种实践哲学、一种社会思想学说……‘践行’媒介环境学和‘研究’媒介环境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2005年以后,李明伟和丁未两位博士到深圳大学任职,台湾政治大学的陈世敏教授和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的林文刚教授分别来校讲学,我们几人认真切磋这个学派的译名问题。此前,我们都把它直译为“媒介生态学”,李明伟博士还为该学派独创了一个名字“媒介形态理论”。经过几年的切磋,我们决定将其定名为“媒介环境学”。
笔者对这个定名做了详细的说明:“这个最后崛起的学派叫什么名字好呢?它既是麦克卢汉研究、英尼斯研究、波斯曼研究,又不完全是对这些个别学者的研究……media ecology的中文译名起初直译为‘媒介生态学’。但这个‘媒介生态学’和国内学者关注的‘媒介生态学’并不是一回事……2005年秋,李明伟博士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到深圳大学任职。自此,我们开始切磋北美这个学派的译名问题。他的博士论文《媒介形态理论研究》里的所谓“形态理论”就是北美的media ecology学派,因为这个学派强调媒介的形式而不是内容……同时,丁未博士从复旦大学到深圳大学任职,她刚刚翻译出版了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凯利(瑞)的代表作《作为文化的传播》。于是,我们三人就开始考虑北美media ecology学派的译名问题……台湾政治大学的陈世敏教授和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的林文刚教授分别访问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经过几个月的跨洋飞鸿,我们决定采用究其实而不据其形的办法给这个学派定名,也就是说,根据该学派的根本性质和主要追求,media ecology应该定名为“媒介环境学”,而不是采用几年来已经在使用的‘媒介生态学’。我们先后考虑过的其他译名比如‘媒介哲学’和‘媒介形式学’都一一放弃了。”
迄今为止,国内研究媒介环境学派最全面、客观、冷静、公允的成果是李明先生伟的博士论文《媒介形态理论研究》(2005)。据我所知,他正在根据近三年研究的心得修订论文,准备出版。在此,我简单介绍一下这篇博士论文,以反映国内对媒介环境学研究的较高水平。
《媒介形态理论研究》分为“导论”、“媒介形态理论”、“理论与时俱进”、“媒介形态及其社会影响分析”、“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媒介形态理论”、“问题与批评”、“媒介形态与社会化”、“研究结论”等八部分。
李明伟博士对自己的博士论文做出了客观评价:“本文首先分析了他们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共性,并从科学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他们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合法性。其次,注重从社会历史背景和每个学者的个人情况,解读这一研究范式的发展纵线。然后,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实事求是的批判和评价。”
论文主张对麦克卢汉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有人说,麦克卢汉是电子媒介的狂热宣教者。但是,从他提出的这个媒介定律来看,麦克卢汉在对新媒介的态度上表现出罕有的冷静、务实和周全。实际上,麦克卢汉自始至终都抱有这种认真的态度:理解媒介,而不是哗然或愕然。”
论文认为:“给媒介形态理论冠以“技术决定论”的称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媒介形态理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传统和研究社会历史变迁的新视角。传统学派一心于具体传播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批判学派指向的是传播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霸权,独独媒介形态理论盯上了媒介本身的深远社会影响。”
论文的结论之一是:“英尼斯、麦克卢汉、波斯曼、梅罗维茨、莱文森等人的研究是一个比较规范的研究范式。我称之为‘媒介形态理论’”
论文的结论部分列举媒介环境学派的“六个规定性特点”:(1)立论的中心和原点是媒介;(2)侧重研究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媒介传播的具体内容;(3)区别对待不同媒介的特性,反对泛论媒介;(4)注重考察媒介形态变化的动态历史;(5)研究的旨归是从媒介形态及其变化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历史变迁。(6)考察的媒介效果和可能影响发生在长远的时期和广大的范围。
这是他三年前对媒介环境学派进行的评价和诠释,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内学者的共识。如今,国内至少有十来位学者注意对麦克卢汉及其学派的重估,随着该学派自觉反省的深入,我们对它的研究也将步步深入。麦克卢汉和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国内的媒介生态学研究,而且有利于推动人文学者、科技专家和普通的中国读者面向未来的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媒介环境学由尼尔·波兹曼创建。该理论学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探究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作为媒介研究领域之一,媒介环境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
如何评价媒介技术学派的理论
意义和影响:将传播学关注的焦点由内容、环境转向媒介本身,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媒介环境学派关注媒介技术与人类的和谐共存。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媒介环境学派很少论及社会对技术的使用和改变,但他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也从未忽视人在技术面前的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技术作用于社会的方式:媒介环境学派...
浅谈媒介情境论
(1)情境被视为一种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获取他人信息的模式,信息即社会信息。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与自然环境同样重要。信息系统在社会意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解释个人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的公开明确程度。(2)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有一种独特的情境 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的情境密切相关。当稳定的环境被打...
媒介环境学的评析
论文的结论部分列举媒介环境学派的“六个规定性特点”:(1)立论的中心和原点是媒介;(2)侧重研究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媒介传播的具体内容;(3)区别对待不同媒介的特性,反对泛论媒介;(4)注重考察媒介形态变化的动态历史;(5)研究的旨归是从媒介形态及其变化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历史变迁。(6)考察的媒介效果和可能影响发生...
传播学三大学派之媒介环境学派!
总结来说,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不仅关注传播技术的内在结构如何影响文化,还深入探讨了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希望同学们通过理解这些学派,能够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框架,深化对传播学的理解。
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情况?
媒介环境学派,作为传播学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深入探讨了媒介在个人、组织和社会层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技术进步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这个学派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北美,其理论根基源于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旨在揭示媒介技术的深远影响。核心观点与代表人物<\/ 马歇尔·麦克卢汉<\/,以其“媒介即讯息”和...
媒介环境学派的领袖和各自观点谢谢了?
综上所述,媒介环境学派的领袖们以各自独特的理论基石,编织了一张媒介与社会交织的复杂网络。他们的观点不仅影响了学术界,也启发我们反思现代媒体的运作方式和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媒介时代,他们的理论犹如灯塔,为我们的思考之路指明了方向。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也称技术学派,以技术媒介环境对人类认知、心态和行为的深远影响为核心理念。其中,马歇尔·麦克卢汉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Media is the Massage),主张媒介工具在社会变革中扮演关键角色。例如,微博的“短平快”特性,就是他对信息传播方式影响的生动例证...
媒介环境学纵论基本信息
媒介环境学的研究对象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电子媒体、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通信技术等。这一学科通过分析媒介技术的特性、使用模式和影响,揭示了它们如何影响个体行为、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例如,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际交流的性质,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即时信息的共享与传播,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信息过滤和...
笔记——传播理论前沿-媒介环境学及媒介化理论
媒介环境学和媒介化理论是传播理论的重要分支,它们从不同角度探讨媒介在社会、教育、政治和文化中的角色与影响。媒介环境学关注媒介作为整体环境的塑造力量,如波兹曼的“媒介即环境”理论,而媒介化理论则侧重于媒介与社会的相互建构,如北欧学派强调的媒介在文化和社会中的结构变迁。这两种理论在定义和研究...
一文读懂传播学派⑦丨媒介环境学派汇总
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 **哈罗德·英尼斯**:提出“媒介偏倚论”,认为媒介可以分为以时间为重点的媒介和以空间为重点的媒介,分析了媒介偏倚性与社会稳定的平衡关系。他的代表作有《传播的偏倚》、《帝国与传播》等。2. **马歇尔·麦克卢汉**:其代表作包括《理解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