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怎么看待亲情?

佛说父母生下来的那个东西就是来报恩抱怨讨债还债的,所以有恩报恩,有债讨债,如果有债却要那个东西去报恩就违背了佛所说的,佛就是妄语,强行让人去报恩这不是反佛教吗?比如有东西生下来就是各种叛逆,各种疾病,父母都恨死你了,你还想着去报恩,偏偏你是来讨债的,怎么也报不了恩,折磨自己还不如放下,又如你虽然出生贫苦,但是每天在学校受不到苦,苦都让父母受了,也是来讨债的,不用心里过意不去,受世俗的影响折磨自己,一读不好书就是对不起父母之类的,因为你是来讨债的。
可能意思表达不清楚,这是故意的也是无奈的,这样才有思考的空间

这个人生在世间,就是一个缘,因缘而生 因缘而灭,这缘分是真的,这缘分也是假的,他是人心的虚妄愿念,人心都是虚妄何况虚妄的妄想。 但是众生很执着,执念很深重,就如你说的例子,明明生来给父母很多苦头却心里想着报答父母,这不是很矛盾吗,是的,很矛盾,就如人开车在路上,明明该刹车了也刹车了 可是还是会撞上,这就是业力。

学佛人如何看待亲情,也就是他学佛是否深入自心,有没有践行佛法的精神,是不是真学佛了,曾看过一个文章讨论业力大还是愿力大,业力也好愿力也好,只看你愿不愿放下,冤亲债主,就好比说你只能伤害与你认识的人,或者说有缘的人。
这里摘一段《无量寿经》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中的一段经文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暗,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希望师兄从佛学佛,从经文中获益!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2
佛说父母生下来的那个东西就是来报恩抱怨讨债还债的——感觉这个理解很偏激啊。我看到的佛经是说世间所有众生都曾为我母,应发愿度一切众生。
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不是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哈)里详细说到母亲对孩子的恩德:
“你们且静静地听我说吧!母亲有了身孕要经过十个月,可以说备尝辛苦;怀胎头一个月,小生命犹如草上露珠,朝不保夕,摇摇欲坠,清晨所凝聚的,午后可能就会消失无踪;第二个月就像凝结的酥油一般;三个月时,仿佛是一团凝结的大血块;到了第四个月,胎儿才稍稍有了人的形状,母亲怀胎五个月的时候,胎儿的主要器官:头、两手及足也已形成了;六个月时,母腹里的胎儿六种精气也洞开了,这六精就是眼、耳、鼻、口、舌、意。七个月的胎儿,就长了三百六十片的骨气。还生出八万四千个毛孔;八个月的时刻,胎儿的头脑已近成熟、有意识、有灵性了;人身上的九个孔道也都开了:双目、两耳、两鼻孔、一嘴、肛门及尿道等。胎儿九个月的时候,在母体内双手双足是经常乱踢乱搥,有如须弥山动,使得母亲寝食难安;胎儿自受胎以后,直到呱呱坠地,其间吸食母血,转变为胎儿的营养而得生存;到了第十个月,胎儿各部器官都已逐一完成,胎儿随时准备出生;经过十个月怀胎,母亲也受足了苦楚!为了使孩儿生产顺利,母体血流成河,使胎儿能够顺血河而下,若安产时,孩儿卷手卷腿,非常顺利地产下,少有伤及母体,减少母亲不少的痛苦;若是难产的话,小手小脚乱踢乱抓,使母亲感到痛苦不堪,如干刀搅割,如万箭穿心死去活来,惨不忍睹,为人子女,莫忘母亲生你育你所受的苦楚,否则,真是禽兽不如!

经过重重的痛苦,慈母才生得爱儿,若进一步来分析,慈母至少有十大深恩:第一是母亲怀着胎儿,百般顾爱保护的恩德。第二是母亲分娩时受极大苦楚的恩德。第三是虽然为子女受尽折磨,既产得爱儿却忘了为子所受的一切忧苦的恩德。第四是为哺食爱儿,尽以美味喂儿的恩德。第五是为使幼儿安睡,宁可自己受潮受冻的深恩。第六是以乳哺儿,儿肥母瘦的深恩。第七是为儿洗涤不净,不惜玉手污染,不怕皮肉冻裂的深恩。第八是有远行,母依闾遥望,流泪想念的深恩。第九是愿代儿受苦,无限体恤爱怜的深恩。第十是慈母爱儿怜儿之心,永无休止的深恩。”
第2个回答  2019-03-18
我想佛不会这样说的,是你的理解吧,受胎之后来的是众生的因缘,不管讨债还债,报恩报怨,那都是业力,而非人为思想应该是什么样子,佛陀曾经说过,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世,不是佛陀发明了因缘业力,而是他发现了因缘业力是人们无法出离的主要原因,如果你知道思想有时也是障碍你得到真相的一个执念的时候,你会怎么样看待你自己呢,或者佛陀呢,所以,不要以世间的思维去考证佛法中的因果、因缘观,因为你得真正地深入经藏才会有所收获,闭关造车也只能是自己骑一骑,过一把知解上的瘾而已,没有多大的意义,佛法是修证之法,不是仅仅解证那么简单,更何况你还没有解证的经验呢?别在知解邪见中把自己绕进去,你不是菩萨,也不是宿命通的人,你观不到别人的因缘,也看不到一件事情真正发生它的意义,表面的善恶与对错其实并没有真实的意义,也许他是度你的也未必,你说呢,所以,佛法不是直线型,非此即彼,那是人的思维的公式,所以,用思维来框定佛法,不符合因缘下因果的三世规律,需要你突破自我,去看待去感受,去真正看到,祝福你!
第3个回答  2019-04-02
佛学是深奥的学问,现在中国就有几十所佛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还有佛教研究中心,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也有佛教研究所,由此可知,佛教并非我们凡夫随便推理就可以搞懂的。
报恩讨债,这是讲缘分的大方向,其实细节远没有那么简单的。每一个人生活在人间,他与家人、朋友、、同事、恋人的前世缘分是非常复杂的,既有恩情,也有仇怨,既有爱,也有恨,而且今生的相处中,也会生出新的恩怨情仇,新旧交织在一起,犹如种子结果实,果实重新成为种子,恩怨债每天都在更新,我们凡夫算不清其中的账目的。
第4个回答  2019-03-22
现实很残酷,或者说因果很残酷。但也要积极向上,因为当下的言,行,思又会编织以后,后世的善恶因果。
所以明理,行善!

"家庭的组合,不外只是个讨债还债的结构;自己既是亲人的债主,也是欠亲人债者,双重角色,双重身份,因果循环酬偿,重复著一个个泡梦人生。
请命寿元能够转移给别人吗?理论上是可以转移的,但这是一条极为微细微妙且精密的数学,涉及本人的三世因果、今生的业力、愿力、修行上的力度等众多因素,不是说转就可随便转给别人;这寿元的转移主要由阎王主掌,由佛菩萨调控。古来很多大孝之人,求折己寿而换取双亲增寿,孝感动天,成功个案亦不少。 ​
孔子说:孝子事奉父母亲,日常居家的时候,应尽恭敬的心去侍候;奉养的时候,应尽和悦的心去服侍;父母生病时,应尽忧虑的心去照料;父母去世,应尽哀痛的心去料理后事;祭祀时,应尽严肃的心去祭祀。以上五点完全做到,才算是尽到事奉双亲的责任。—(孝经) 倘若五点不具,下世想再得人身都几难了! ​
传说那吒太子削骨还父、削肉还母来报答双亲恩德。那我们欲报佛恩的话,肯定要削去自己一切精神心力来为众生做事,方才算是真报答呢! 「诸佛都在众生边上」,大家好好体会实证这句话吧! ​"~常观世音师父
请参考

学佛的人怎么看爱情和亲情,难道都只是慈悲和责任,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但是佛法不否定这个亲情所在,认为虽然只是和合,但毕竟是存在了,所以亲情再佛法中认为是假名存在的。作为人,即使是佛,也不能完全不履行亲情的责任,或者拥有慈悲。爱情也是同样的。是否只是责任和慈悲,我想责任应该可以归入慈悲。然后,慈悲是一个很宽阔的范围,一个人如果有了慈悲心,就不止多亲人、...

学佛怎样去除对家人的情执
.对家人的情,无非是亲情,不必去除,只要升华即可。比如母子情,把母子情升华到慈悲,誓愿救度,誓愿共登极乐脱离苦海,如此,则是最大的慈爱是最大的孝敬。也就不会执着于区区亲情,也不会因小小委屈而痛苦。另外,要了解,家人之间,无非是缘,聚散无常的。无始以来,我们与一切众生,都曾有过亲情...

学佛的人怎样看待亲情,爱情和友情
佛学到达一定层次可以戒掉七情六欲,其中包括亲情,爱情,友情。学佛到最后在平常人眼里那就不是人了,是冷血魔鬼。你说的这三种情,在佛学人眼里都是病态,不存在的东西,被某些人强制装进脑子里的。

佛家说爱众生,又让人把亲情放下,这矛盾么
佛教没有爱众生一说,爱是贪爱,佛教戒贪。佛法是对众生起慈悲心,救拔众生脱离烦恼痛苦,离苦得乐。佛教也没让把亲情放下,修佛净业三福,第一条就是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怎么是放下亲情呢?佛法是让众生放下贪爱心,一旦所谓的爱心得不到回报,便生嗔心,嗔心一起,便不...

阿弥陀佛!发愿信佛,怎样看待亲情、友情、爱情?
但对于世俗的的责任必须担当。并非不了解佛教的人所以为的逃遁。关于孝亲养子方面释迦牟尼佛其实早已为我们做出了表率。3.这几年心如止水,波澜不惊,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做到五蕴皆空怎么这样难啊!罪过啊!---师兄对应如何看待亲情、友情、爱情之惑本身就说明师兄以上各方面有待加强。建议师兄可读《...

佛佛是说让人放下亲情,放下友情,放下爱情。还是说看破 亲情 友情 爱...
「念佛人要万缘放下,老实念佛,一门深入。但有些人断章取义,理解不透,于是将工作辞掉,家庭也不要了。」此影响非常不好,这是真的错了,确实是断章取义。万缘放下是指心理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应该放下什么?本分以外的事情,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要放下;本分之内的事情要做好,做得...

学佛人怎么看待亲情?
学佛人如何看待亲情,也就是他学佛是否深入自心,有没有践行佛法的精神,是不是真学佛了,曾看过一个文章讨论业力大还是愿力大,业力也好愿力也好,只看你愿不愿放下,冤亲债主,就好比说你只能伤害与你认识的人,或者说有缘的人。这里摘一段《无量寿经》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中的一段经文 “世间...

学佛放不下亲情怎么办
学佛,为什么要放下亲情?看破红尘,不是让人没有感情,变得冷漠。而是从小爱到大爱,为了大爱放下小爱。就像那些出家的大法师一样,以普度众生为己任。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佛教怎么处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欺凌伯叔,打骂兄弟,毁辱亲情,无有礼义。虽曾从学,不遵范训,父母教令,多不依从,兄弟共言,每相违戾。出入来往,不启尊堂,言行高傲,擅意为事。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愍,尊人遮护,渐渐成长,狠戾不调,不伏亏违,反生嗔恨。弃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认非为是。或被人诱,逃往他乡,违背爹娘,离家...

从佛教的角度如何理解“情与理”?
“情”是烦恼,亦应断除,方能究竟离苦得乐。那么佛教是否宣扬“无情论”或“绝情论”,肯定回答:不是!佛教认为世间之“情”乃因缘所生,依缘生依缘灭,虚假不实,不可执着。佛教里法界同体之理不被很多人理解,因有此理,佛教其他理论才有基础,如因果理论、轮回理论、涅槃理论、唯心学说等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