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已经大权在握,为何还要发动叛乱?

安禄山在朝廷地位高也有兵权,何故冒死发动叛乱?

第1个回答  2019-08-16
安禄山的造反,从结果上来看绝对是损人不利己。他自己被儿子安庆绪干掉了,安庆绪被史思明干掉了,史思明也被儿子史朝义干掉了,史朝义最后被逼自杀了。安禄山、史思明折腾了半天,最后都落个家破人亡,只是白白便宜了河朔三镇的骄兵悍将们。

因为历史是后人记录的,难免会有“事后诸葛亮”的说法。以至于我们读史书,都会不断地怀疑唐玄宗的智商。安禄山造反已经呼之欲出了,玄宗居然一点也不防范!其实,玄宗早就布局好了。安史的东北军(平卢、范阳、河东)如果不老实,自有哥舒翰(河西、陇右)、安思顺(朔方)的西北军收拾他。
翰素与禄山、思顺不协,上每和解之为兄弟。其冬,禄山、思顺、翰并来朝,上使内侍高力士及中贵人于京城东驸马崔惠童池亭宴会。翰母尉迟氏,于阗之族也。禄山以思顺恶翰,尝衔之,至是忽谓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同,何不相亲乎?”翰应之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尽心焉!”禄山以为讥其胡也,大怒,骂翰曰:“突厥敢如此耶!”翰欲应之,高力士目翰,翰遂止。《旧唐书.哥舒翰传》

这个布局一开始挺奏效的。755年11月安禄山正式造反,756年5月就要被打趴下了。
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禄山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资治通鉴.卷218》史思明被郭子仪、李光弼爆出翔,安禄山也开始怀疑人生。田乾真好不容易让安禄山冷静下来,但大家都心灰意冷,都在商量放弃洛阳跑路。

没想到啊没想到,此时潼关的哥舒翰表现得越来越让玄宗怀疑了,他居然也动了“清君侧”的心思。最后玄宗不得不逼哥舒翰出战,导致一场大败。直到此时,形势才真的失控了。
翰至潼关,或劝翰曰:“禄山阻兵,以诛杨国忠为名,公若留兵三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国忠,此汉挫七国之计也,公以为何如?”翰心许之,未发。有客泄其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及奏曰:“兵法‘安不忘危’,今潼关兵众虽盛,而无后殿,万一不利,京师得无恐乎!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人训练于苑中。”诏从之,遂遣剑南军将李福、刘光庭分统焉。又奏召募一万人,屯于灞上,令其腹心杜干运将之。翰虑为所图,乃上表请干运兵隶于潼关,遂召干运赴潼关计事,因斩之。自是,翰心不自安。又素有风疾,至是颇甚,军中之务,不复躬亲,委政于行军司马田良丘。良丘复不敢专断,教令不一,颇无部伍。其将王思礼、李承光又争长不叶,人无斗志。《旧唐书.哥舒翰传》

总之,安禄山的造反,并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也不是因为玄宗老年痴呆,给了安禄山横扫天下的条件,而是安禄山被逼无奈只能放手一搏。
第2个回答  2019-08-16
尽管安禄山已经大权在握,但是毕竟还是一人之下,他想当万人之上,不想当一人之下。所以说安禄山太过于稀向往皇帝的生活,所以说就用了这样的想法。还有就是当时朝廷的军事力量十分的腐朽。安禄山他大权在握,所以他对朝廷的状况是十分的了解的,所以他知道朝廷当时实际上只是一个花架子,真正战斗力强的人并没有,根本就派不上什么用场。还有就是人没有满足的时候,虽然他已经大权在握,但永远都是一人之下,谁不想尝尝站在顶点的滋味呢?就差这一人他便可以掌控一切了,这样的诱惑足以让他发动叛乱。
第3个回答  2019-08-16
安禄山狡黠奸诈,凶狠毒辣,善揣人意,长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杂居地,史箤干(史思明)一同长大,如同兄弟,两个人都以凶猛善斗闻名。
安禄山表面上装得呆头呆脑,其内心则狡黠异常。他的命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师,专以窥测朝廷内情,一有动静则飞马报讯,故范阳虽距京师有数千里之遥,但安禄山对朝廷的情况却了如指掌。 其时天下承平岁久,玄宗春秋渐高,嬖幸艳妃,骄情荒政,李林甫独专大权,纲纪大乱。安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于是安禄山表面上对玄宗忠诚无二,暗中作谋反准备。
2、和杨国忠关系恶化。
安禄山招兵买马,极力扩军备战,其不臣之迹自然难以掩饰。这时宰相杨国忠屡次奏告玄宗,说安禄山有“反状”,但玄宗却不以为然。杨国忠之所以屡奏安禄山有“反状”,也许是发现了他的叛乱迹象,但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两人之间矛盾冲突所致。在杨国忠入相前,本与安禄山关系十分密切。 安禄山入朝时,杨国忠与杨贵妃姊妹皆出外远迎,视如贵宾。当时他任御史中丞,正承恩用事,他见安禄山身体肥大,行动不便,每逢上下朝登殿阶时,都要亲自搀扶他。这是杨国忠有意讨好安禄山,希望他能作为自己强大的外援。但是,安禄山惧怕阴狠毒辣、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对才能平庸的宰相杨国忠却“视之蔑如也”。这不能不使他十分恼火,故屡奏安禄山谋反,欲将他置于死地。
后世不少人认为,安禄山后来的谋反,是与继李林甫为相的杨国忠不能像李林甫一样,对他既拉、又打,恩威并用,只知道一味靠强力相逼关系很大。
3、李林甫死后,无人能制服安禄山。
安禄山初见李林甫的时候,仗着玄宗的恩宠,态度怠慢,相当不恭敬。李林甫瞧在眼中,却不动声色。当时大夫王鉷也专权用事,和杨国忠齐名,李林甫托故把王鉷叫来,让安禄山站在一旁。当时王鉷身兼二十余职,恩宠无比,见了李林甫也只能卑词趋拜,满脸媚笑。李林甫向王鉷问对,十分精审,王鉷对答,百倍地恭敬。安禄山在一旁不觉瞪大了眼睛,态度也恭敬起来。王鉷说话越谨慎,安禄山的态度也就越恭敬。李林甫看见安禄山态度的转变,这才胸有成竹地对安禄山说道:“安将军此次来京,深得皇上欢心,可喜可贺。将军务必好自为之,效命朝廷。皇上虽春秋已高,但宰相不老。”安禄山听了李林甫的话,心中深惧。此后李林甫每次和安禄山讲话,都能猜透安禄山的真实心思,安禄山心里暗暗惊服。安禄山善于拍马屁,将玄宗哄得服服帖帖,对满朝文武倨傲无礼,任意侮慢朝臣,唯独畏惧李林甫一人。只要李林甫开口说话
第4个回答  2019-08-16
安史之乱在唐朝是一个很大的事情,而且唐朝的秉性时期确实让人们很向往。大唐的奸商从一开始还是比较稳定的,而且是很强大的。但后期位高权重的人也多了。安禄山可以说是拥兵自重。Yeah, 拥有了自己的瑕疵。把自己管理的范围井井有条,兵强马壮,人民安居乐业。第一,他一开始并不想叛乱。因为他只是想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还是想归顺朝廷。第二,皇帝及身边的亲戚已经开始怀疑他。所以说有小人在皇帝身边陷害安禄山。安禄山在朝廷中也有耳目,听完以后不得不起兵造反。第三,在当时他已经判断出,如果骑兵造反还有胜算,不会为皇帝所诛杀,那么他只有铤而走险。而且他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响应,支持,否则他绝没有这种勇气。虽然后来兵败了,但是他也算虽死犹荣。警醒的大唐皇帝。让他善待众臣子民。
第5个回答  2019-08-16
第一 只有他当时和朝廷的许多人臣关系密切,对朝廷的实力、结构、分布什么的十分清楚,知道这时分朝廷实际上就是个花架子,并没有多少实力,真实战斗力比较强的戎行都不在可操控的范围内,除了朔方军和陇右军近一点。其他的都排不上用场。
第二,唐玄宗对自己的帝王权术十分的自恋,觉得自己的布置满有把握,
第三,唐玄宗中期委任李林甫为相,把主角玩弄于股掌之中,好几次安禄山差点就要被他搞死了虽然后来换成杨国忠,安禄山把他哄得挺高兴。
第四,从其时的形势来说,假如安禄山的冒险比较顺利,也就是从河北一带起兵,势如破竹,直奔长安,就能够敏捷操控华北和关中地区,同时堵截江淮财赋和朝廷之间的交通,就能有很大的机会获得胜利,但是没想到只是河南就陷入了苦战,被朝廷集结的戎行缠住了。所以,归纳来说,以安禄山其时的境况来说,本身就现已比较风险了要么是被唐玄宗玩儿死,要么是等着被新皇帝杀了立威,与其如此,不如逼上梁山,赌一把,赢了开基立业当皇帝,输了大不了个死,反正反正都是死,说不定还能有个生路。

安禄山已经大权在握,为何还要发动叛乱?
所以说安禄山太过于稀向往皇帝的生活,所以说就用了这样的想法。还有就是当时朝廷的军事力量十分的腐朽。安禄山他大权在握,所以他对朝廷的知识结结是十分的了解的,那么对于朝廷现在状况他也是知道的。所以他知道朝廷当时实际上只是一个花架子,真正战斗力强的人并没有。根本就派不上什么用场。还有就是...

安禄山为什么叛乱
安禄山因为自己的势力太强大,有了异心所以叛乱。安禄山虽然在造反之前,身体已经很差。但是,对于安禄山来说,他绝不会错过大好的机会。因为安禄山为了造反,已经做了太久的准备工作,他已经通过巴结唐玄宗,屈辱地当杨贵妃的儿子,同时极力讨好李林甫等朝中大臣,打消了唐玄宗对他的顾虑,放松了唐玄宗的...

安禄山的江山迟早是要传给儿子的,为何他儿子却要抢先杀他?
安禄山的权力变的越来越大,集荣耀于一身,长子安庆宗也因其受封太仆卿,次子安庆绪鸿胪卿。因为其功劳太大,这点受封已经不能满足他了,那时候唐玄宗不但迷恋女色,还不怎么打理政务,他觉得有机可乘。后发动叛乱,建立大燕。可是,继承人-安庆宗也被杀害,立谁为太变成了一件很苦恼的事。安禄山喜...

历史上的安禄山造反是被逼迫的吗?
但是混混出身的杨国忠却没有李林甫那种威慑力,因此安禄山对李林甫那么恐惧,甚至在冬天见到李林甫都能出一身汗,但他却极其瞧不上虽然大权在握的杨国忠。 安禄山如此不把杨国忠放在眼里,杨国忠内心也是十分不痛快的。因此,他开始在唐玄宗那里不断给安禄山穿小鞋,说安禄山有造反之心,要及早处置。虽然唐玄宗原本是信任安...

揭秘安庆绪为什么要杀安禄山,其实并不是为了帝位
和安禄山一起造反的人还有一位,那就是史思明,他以大逆不道不孝代安禄山把安庆绪处死了,其实也是想独享江山。但是史思明也不见得好到那里去,他也是一位非常溺爱自己幼子的人,但是长子史朝义大权在握,这个史思明竟然想杀了自己儿子,这件事情被史朝义知道了,就先动了手杀掉了自己的父亲史思明,...

牛李党争
牛僧孺、李宗闵因评论时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曾遭到贬斥,而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儿子,因此双方结怨甚深,一旦大权在握,就排挤打击对方。唐穆宗长庆年间(821年-824年)牛僧孺做宰相,就把李德裕排挤出朝廷。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时,接受吐蕃将领的投降,收复了重镇维州(今四川理县)。牛僧孺却意气用事,...

安史之乱的“安”指的是安禄山,那“史”又是谁?
史是指史思明。没有被人提及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名声被安禄山完全盖住了。说起安史之乱,就不得不提一下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兆。武则天的过渡期之后,国家经济繁荣,统治清明,而且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什么战争发生。可能也是和平腐蚀人的意志,从而滋生腐败。大权在握,美人在怀,常年没有...

安史之乱的背后操手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会落得一样的下场?
唐天宝年间,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内战。唐朝叛乱指挥官安禄山和史思明牵头,发动了一场为争夺统治权的反唐内战,这场战争就是有名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带来巨大影响,大唐国力下降、人口锐减,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开元之治晚期,朝廷腐败,当权者不思进取,沉湎于享乐。唐玄宗整日淫乐,宠幸杨...

关于贪婪的名人事例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大唐衰落 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