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讨厌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

(800字左右)
讨厌,改正 同意 - -

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往江东方向逃跑。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听从项羽调遣,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这种说法同样充满了推测和猜想,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晋太康六年在设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这样看来,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楚汉战争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且他治学严谨,在项羽之死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不会妄自猜测。而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02
如果项羽真的有当皇帝的那种气魄,就算他放了刘邦也没事,主要原因是他好面子,刚愎自用,不纳贤良,自以为是;可以说,他的失败是咎由自取的
第2个回答  2012-10-10
很多人认为项羽失去天下主要原因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鄙人对这种看法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众所周知。刘邦在综合才能上确实高于项羽,只有刘邦比项羽更适合做皇帝。但我认为刘邦的存在只占项羽失去天下原因的一半。另一半原因是项羽性情上有很大缺点。刚愎自用、不纳贤良、自以为是、好杀戮、。。。即使项羽杀了刘邦,就凭项羽狂暴浮躁自以为是也会惹怒天下诸侯。天下诸侯必然会合纵攻项。就算项羽出奇致胜打败各路诸侯统一天下。项羽本身又目光短浅,不善用人,不能从谏如流。即使当了皇帝也坐不稳。所以即使项羽杀了刘邦也不见得能得天下。
第3个回答  2012-10-02
讨厌,项羽失天下主要是应为他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的性格,鸿门宴正好体现了他这个性格。

...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 ...
并不同意这一种说法,第一,按照当时项羽和刘邦两军兵力对比。项羽在解赵国之围后,收编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兵力达到40万,而刘邦虽然占据了咸阳城,但是兵力只有10万,而且由刘邦军队把守着的函谷关已经被项羽攻破,可以讲,项羽消灭刘邦是指日可待。所以,鸿门宴,并不是唯一一次消灭刘邦的机会。第二...

...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
上下团结一致、步调划一,互相辅助、互相支援,形成一个坚强的集体力量;相反地,在项羽方面,本来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样的容易,但是项羽却师心自用不纳善言。以致在如此严重的关头,扮演了颟顸失败的可悲角色,刘邦后来批判他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说到自己成功的原因...

...你讨厌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

...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
不是,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张良知道项羽这个人的性格,暗杀别人对项羽来说是耻辱。输的原因如下1、兵力的极大悬殊。刘邦诸侯联军56万人,规模空前宏大。项羽此时全部兵力不详,但是必然远少于56万。2、后方沦陷,孤军深入。此时项羽楚地尽失,没有根基的孤军只能速战速决3 、盟友背叛,政治大环境陷入极度孤...

...作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没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我个人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项羽在鸿门宴之后还有很多机会可以杀刘邦,但是由于他的暴虐无道,太过于相信物理解决问题,才给了刘邦机会,例如:汉四年,楚汉两军对峙于今河南荥阳广武山间。 当时是刘邦围困荥阳,然后项羽回师救援。对峙达几个月之久。项羽急于和刘邦决战,因为持久战对他不利:刘邦的粮草供应顺畅,而他的粮草供...

你认同"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这个看法吗?
不认同。从鸿门宴一文所描写的场景中可以看出项羽性格上的许多缺点,例如毫无原则的妇人之仁、没有主见,他不处理泄露计划的项伯,不信任范增,甚至轻易挑明了自己的暗探曹无伤,这些都说明项羽在政治上毫不敏感,这才是他最终失掉天下的真正原因,他的失败源于个人的有勇无谋,而与杀不杀刘邦无关。1、...

...读者人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综上所述,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决定与他失去天下的命运紧密相关。他的性格、政治倾向以及对封建制度的固守,都决定了他无法成为统一中国的领袖。无论是他是否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历史的选择最终都是向着刘邦。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归咎于鸿门宴上的一次决策,而应该从更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和...

一个语文历史问题
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是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 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是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 展开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可乐树,是什么树?匿名用户 2013-11-08 展开全部 1.《...

谈谈关于“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这一观点的看法...
我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言论。理由如下:1、项羽违背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 秦亡后,在鸿门宴之时,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十万,说到勇悍善战刘邦不及项羽;楚汉相争时,刘邦又屡屡战败,为什么五年之后刘邦坐拥天下而项羽惨败自杀呢?用项羽自己的话来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项羽不会用人,而刘邦和项羽不一样...项羽是项氏王族,很傲,应该很正常,但是项羽的傲不是因为身份的高低,而是他骨子里的傲,所以对谁都是三分赏识,七分不屑...而刘邦不一样,刘邦原是地痞乞丐出生,虽然在身居汉王之后很傲,但是那时上位者的傲,与项羽不同,再加上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