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是什么时候签订的?为什么会签订辛丑条约?为什么李鸿章会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被迫之下只写一字的意欲何在?当中暗藏着什么心机?
提到李鸿章,大家都毫不犹豫地想到《辛丑条约》的签订,顺理成章的将他与卖国贼联系在一起?那就先谈谈当时的历史背景,慈溪当政之时,晚清早已是摇摇欲坠,后来出现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当然,当属李鸿章功劳最大,对近代史影响最大。
无论晚清的功还是过,平定太平天国还是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当之无愧都离不开李鸿章的参与,西方列强称他为”东方俾斯麦”,慈禧也最为器重。当然他所承受的能力责任也就最大。当时民间甚至还流传这样一句话“没有李鸿章,就签定不成条约。”就这样,年过半百的李鸿章就这样,被时代的浪潮推到了风浪尖上。
早在20世纪之期,李鸿章早已明白自己的身处困境,内部是国家起义军的叛乱与不安定,外部又是一系列列强的霸权与辱国。当八国联军气势汹汹一步步逼近中国的时候,一向自负的慈禧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毫无思考的去迎战,当然,慈禧在作此决定那个之后又把重担丢给李鸿章,一位将近80岁的老人,背负着国家的重担,列强的紧紧逼迫下,也就只好无奈提笔落字了。
辛丑条约上的那一个肃字,即是他在清朝受封时的字号,若是写上清朝大臣李鸿章的名字,自己也将晚节不保,更是一种昧着爱国的心痛,大清朝最后的颜面也将丢失,也是在保留我们晚清最后的一丝丝尊严。
清末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列强攻破京师,慈禧和光绪匆忙西逃,留下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与列强谈判。最终奕劻和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列强签订了这份辛丑条约,那么为什么李鸿章在签约时只写一个“肃”字代替签名呢?
李鸿章是按条约规定画押,而不是签名长久以来许多人误以为李鸿章是因为拒绝签订辛丑条约,才故意不在签约时写上全名,但事实并非如此。
平心而论,李鸿章确实是不愿意和列强签订这份辛丑条约的,毕竟签订这么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会遗臭万年的。
但慈禧一纸命令让奕劻、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谈判,他二人再怎样也只能硬着头皮去谈判、签约的。从签约后李鸿章立马吐血病重并且在两个月后病逝来看,签订辛丑条约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所以李鸿章打心里是不愿意签订这份条约的,这点倒是事实,但是李鸿章签约时以一个“肃”字代替签名则并非因为他的抵触情绪。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不以全名签名,而是写一个“肃”字代替签名呢?
原因就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也只有看过辛丑条约的内容才能明白李鸿章为什么以一个“肃”字签名。
原来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明确要求各国全权大臣画押,而不是签名。签名是如今的做法,而当时的做法是画押,两者的作用都是表示对文件内容的认可,只是形式不一样而已。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以“肃”字画押,这得从花押说起。
所谓的花押可以理解为花样签名,它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画押可以是几个字的拼凑,也可以是文字与图形的结合。以李鸿章的花押“肃”字为例来说明,认真观察的话这个“肃”字其实是“李”、“鸿”、“章”三个字的合体,李鸿章将这三个字拼凑成“肃”字的形状。
李鸿章为什么将自己的名字三字拼凑成“肃”字呢?这点不难理解,李鸿章曾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有功被清廷封为肃毅伯,李鸿章将花押设计成“肃”字,应当就是因为肃毅伯的缘故。
所以准确说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并不是签名而是画押,李鸿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条约规定签约人要画押,而不是因为李鸿章拒绝签约的缘故。
一度被世人痛喊卖国贼的李鸿章,近年来很多人开始为其平反。作为清末四大名臣之一,公平来说,李鸿章确实为大清朝的延续做了最大的努力。在四大名臣的努力之下,大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当时的大清朝,李鸿章是唯一一个可以跟西方列强周旋的人。但是生逢乱世,没有人可以为自己的命运做决定,李鸿章原本可以熬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成一代名臣。但是老天似乎要让他接受更多的磨难,在他死前的前几个月,大清王朝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八国联军侵华之下,作为当时的实际国家领导人,慈禧仓皇出逃,最后面对列强步步紧逼,慈禧只好割地赔款了事。
当时,在挑选签订条约的人选之时,大清王朝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遍观整个大清朝堂,唯有当时已经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可以担此大任。最后,即便李鸿章有着一万个不情愿,也不能违抗皇命,只好硬着头皮去上。早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就被人指责作战不力。当时的陆军叶志超还没开打就跑,海军的丁汝昌对于海军丝毫不熟练,加上北洋舰队全数阵亡。很多人就将失败的原因归于李鸿章的指挥不力了。
当时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还被日本一个刺客差点击中要害而亡。多日的劳累和压力,早已使得李鸿章不堪重负,加上当时已经接近80岁的高龄,李鸿章那时就已经生命垂危,据后来的在李鸿章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忆,那些天李鸿章经常吐血而不吃饭。他只想早点结束谈判签订条约,使得百姓脱离苦海。在签订《辛丑条约》之时,77岁高龄的李鸿章一度老泪纵横。最终在条约上写下了一个“肃”字。那么李鸿章为何要签这个字呢?
原来,李鸿章曾经受清廷赐封,叫做“肃毅伯”。原因很简单,假如李鸿章签的是“李鸿章”三个字,或者写上“大清特使李鸿章”,那自己将晚节不保,大清朝也会颜面尽失。李鸿章用这一个字保留了国家的最后尊严,对于李鸿章来说,这无疑是人生中最耻辱的时候,不管他签什么字,都注定他要承受这段屈辱和骂名。回到国以后,李鸿章就因为身体原因而去世,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在这国家人生命运的关键时刻,他该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呢。
因为李鸿章也知道辛丑条约是卖国条约,他不想担一个卖国贼的称号,便签了清政府赐予他的名字肃。晚晴政府腐败无能,统治阶级一直沉迷于享乐,官僚集团更是自私贪婪。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得蒸蒸日上的时候,清朝却是一步步走向衰败,而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沦为列强侵略的目标。而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事件就是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侵华。在甲午战败之后,列强们都看清楚了清政府只不过是纸糊的老虎,开始借着租借的名义,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其中因为大量的低廉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导致很多的农民、商贩破产,传教士活动增加,与当地民众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人们对于这些明里外交,暗里侵略的西方列强很是不满。
在此背景下,民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希望将西方列强赶出中国。西方列强自然是不愿意就这样离开,一面给清政府施压,一面准备着进行交战。就在西方列强组织兵力攻打义和团的时候,清朝的皇室为止震惊,竟然采取了逃跑的战术。而八国联军组织兵力攻打义和团,还一路打到了清政府的家门口北京。
2.清政府无能,命李鸿章与列强谈判。清朝皇室逃跑了,八国联军则是一路打到了北京,还在北京收刮了很多的金银珠宝,其中最令人气愤的是,八国联军抢走了圆明园的财宝,还将圆明园烧得一干二净。他们完全不在意清朝,对中国更是明目张胆地侵略。这时的清政府却只想着和八国联军议和,不敢与其针锋相对。
即便民间和清政府内部的一些人不支持议和的决定,但是清政府还是派出了当时的大臣李鸿章与列强们议和。李鸿章希望与他们议和吗?他应该是不愿意的。李鸿章早就知道了清朝的落后,才会大力发展洋务运动,希望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发展中国的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是为了与西方列强抗衡。然而,他也不能反抗清政府的命令,只能去议和。
3.无力反抗,李鸿章只能签下条约。在议和的时候,也是困难重重。因为八国联军内部并不同心,他们对清政府的态度并不一致。在清政府与列强的周旋之下,八国联军才同意与清政府议和。而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主要是4部分,分别是道歉、惩治、修约、外交改制。
道歉、惩治主要是针对义和团运动给八国联军带来的损失,进行的赔偿和惩罚。而修约、外交改制则是进一步扩大了列强侵略中国的自由,让侵略的行为合法化。这些条约对中国并不公平,可是清政府却不能反抗列强。李鸿章虽然也不愿意议和,可是面对蛮狠、强大的西方列强也不得不答应,并代表清政府签字。
李鸿章只是代表清政府签字,但他不敢留下自己的姓名。因为这样做,后人很可能认为签订辛丑条约是李鸿章一手促成的,李鸿章不愿意背负卖国的罪名。因此他只签了一个肃字。这个肃字又有何渊源呢?
李鸿章曾经被清政府赐予封号肃毅伯,他签肃字,就是想用清政府赐予的名字来签订这份条约。说明签订条约的是清政府的代言人肃毅伯。李鸿章只是按照清政府的命令行事,辛丑条约的签订与李鸿章没有关系。
总的来说,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玩起了文字游戏,就是不想被后人认为是卖国贼。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辛丑条约》,李鸿章在签字那一刻,气得当场吐血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1、李鸿章与《辛丑条约》--受到礼遇的“俘虏”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即便是晚清名臣,在那个面对洋枪洋炮而无力还击的年代,却也会有明知将受万人唾弃,而不得不为之的时候。李鸿章的晚年,便是这个样子。李鸿章在慈禧、自己的筹谋,与大局的推动下,他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辛丑条...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辛丑条约上的那一个肃字,即是他在清朝受封时的字号,若是写上清朝大臣李鸿章的名字,自己也将晚节不保,更是一种昧着爱国的心痛,大清朝最后的颜面也将丢失,也是在保留我们晚清最后的一丝丝尊严。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呢?
所以说,李鸿章并没有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不过他在条约上签的也并非他的姓名,只是单单的一个"肃"字。很多人都说,这个“肃”其实是李鸿章这三个字纵向拼合而形成的相像的一个字。不管怎样,在签订条约如此郑重的场合,李鸿章没有签自己的名字到底有何用意?其实,了解过李鸿章的人...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李鸿章笔锋一转签下肃字,其中暗藏何玄机?
但是生死存亡关头,慈禧没有其他出路只能答应。签订《辛丑条约》当日,李鸿章代表清廷出席会场,面对着那一份惨重代价的条约,李鸿章心情复杂,在签名的时候,笔锋一转,直接就写下了一个“肃”字。后来人们疑惑,李鸿章当时为什么不签自己的名字呢?这里要牵扯到我国的一种画押文化,从宋朝开始,...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究竟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在签订《辛丑条约》之时,77岁高龄的李鸿章一度老泪纵横。最终在条约上写下了一个“肃”字。那么李鸿章为何要签这个字呢?原来,李鸿章曾经受清廷赐封,叫做“肃毅伯”。原因很简单,假如李鸿章签的是“李鸿章”三个字,或者写上“大清特使李鸿章”,那自己...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的签名,只有一字,一个字透露出他的无奈
他为了缩减赔款和割地和外国进行激烈的谈判,但是慈禧只是希望这件事情快点结束,她不在乎条约的内容。谈判就这样结束了,但是李鸿章却心存不满,于是在签订条约的时候,他没有在条约上签下李鸿章的大名,而是用了朝廷赐给他的爵位名字的开头一个字肃毅伯的“肃”,他极力的证明这件事并不是自己的意愿...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肃”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宋徽宗赵佶的签名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写的就是花押,这个花押看着像一个“肃”字,但是其实并非“肃”,具体含义也只有李鸿章本人知道。实际上在《辛丑条约》不仅李鸿章签的是花押,庆亲王奕劻的签名也是一个花押,仅有一个字。所以没有必要对李鸿章这个签名做过多的解读,这仅仅是李鸿章的签字而已。《...
李鸿章签订无数条约,为何签字只有一个字,这有何玄机?
一旦签订了这个条约,那自己绝对就是千古罪人,所以他在签订的时候专门留了一个心眼,只签了一个字“肃”。之所以能够签这个字,是因为当时满清政府曾经赐给李鸿章一个新的名字肃毅伯,他签这个字代表着这是清政府的意思,他也是万般无奈之下做的选择,所以后世的人们都在感叹李鸿章签这个字的用意。
李鸿章签订条约,为何从不写自己名字,只写一个字?
从不写自己的名字。他只用一个字代替,那就是“肃”,为什么要写肃呢?其实“肃”正式代表清朝所封“肃毅候”的身份,1901年,在签订完《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就病逝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其去世之后,称他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