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如题所述

对于清朝晚清时期的李鸿章,梁启超又敬又惜又悲,他“敬李鸿章之才”,又“惜李鸿章之识”,同时也“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的这一评价,实则暗示李鸿章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他和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被并列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也曾让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另眼相看。照这样看,他应当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但是也曾有人将他和秦桧并举,这无疑是对李鸿章最严厉的“否定”。

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坏”,这是为何?

因为李鸿章虽然说在清朝末期主导洋务运动等,但是又因代表清朝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如《辛丑条约》,而让国人否定他,同时,他的人生履历上,也有“贪腐”的印记。因此,即便他在签订条约时为尽量减小“损失”而殚精竭虑,但是依旧熄灭不了人们因“条约”而燃起的熊熊怒火。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说条约是李鸿章签的,但是他作为清朝重臣,又有极高的名望,他的眼里不能只有个人的意气用事,他的决定,更多是在审时度势之下,权衡各方力量较量,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李鸿章将自己的名字签成了“肃”字模样,以此,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条约,李鸿章是不愿意“签”的,却也无可奈何。可是,就是这么一个“肃”字,却也是李鸿章最后的“挣扎”与“矜持”。

1、李鸿章与《辛丑条约》--受到礼遇的“俘虏”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即便是晚清名臣,在那个面对洋枪洋炮而无力还击的年代,却也会有明知将受万人唾弃,而不得不为之的时候。

李鸿章的晚年,便是这个样子。

李鸿章在慈禧、自己的筹谋,与大局的推动下,他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辛丑条约》则是李鸿章死前,签订的最后一个“条约”。

据记载,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想“招抚”义和团,但却并没有很好地控制住复杂时局,中国北方陷入混乱。

当时局变得越发不可收拾的时候,逃亡中的慈禧给李鸿章发了电报,催促他北上。10月5日,百余名俄军“护送”李鸿章,离开天津北上。

那个时候,外国媒体戏谑地称李鸿章为受到礼遇的“俘虏”。

到达目的地后,李鸿章和外国列强展开了长达9个月的谈判。

在长期的拉锯战中,面对难缠的外国列强,李鸿章旧疾复发,他自知时日不多,病中的他指挥着自己的下属降低赔款,减少损失。最后,《辛丑条约》从最开始的10亿两白银,降低到4亿5000万两。

2、在《辛丑条约》上,李鸿章签下了自己最后的“矜持”

尽管李鸿章在最后的时间里殚精竭虑让这避无可避的《辛丑条约》给清朝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但是,民间却将他与“秦桧”并列,颜小二现在看来,也是五味杂陈。

有些“屈辱”的事情,必须得有人去做。

但世人只看到屈辱的结果,却没有细细咀嚼为了减少损失,李鸿章在其中都做了哪些艰难的挣扎。

而李鸿章于《辛丑条约》签订事宜上,拼上性命所做的最后的“挣扎”,颜小二敢大胆地说,今人没有多少人可以比得过他。

值得注意的是,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给自己挣下了最后一丝“体面”,也是他最后的“矜持”。

在条约上,他将自己的名字,签成了一个“肃”字。

为何是“肃”字呢?

“肃毅伯”是清朝朝廷给他的名号,而李鸿章死前签下的这个“肃”,在我看来,则是他最后的“矜持”与“抗争”。

“肃毅伯”代表的是朝廷,而非李鸿章本人。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汉子,即便行将就木,李鸿章想必也能明白这个条约的“屈辱”,一旦签下,他将受万人唾弃。而这种被人唾弃的身后事,他早已了然于胸。

可是签订这条约,并非其本意,也是他万万不愿的,奈何清朝软弱无力,李鸿章只能签下。辛酸、虚弱、悲愤,而又无力,李鸿章以“肃”向后人昭示本心。

一代名臣,在签下条约后回来的途中吐出大口鲜血,而后身体急转直下。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几近油尽灯枯,但是他似乎有未完的心事,直到身边人对他说:

“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

于此,78岁的李鸿章才闭上了眼睛。

3、备受争议的李鸿章

李鸿章为了振兴国家,也曾做出过许多努力,但是他在晚年做出的一些救国举措,如洋务运动,因为外敌过于强大等原因,成效不甚明显,同时他个人也有腐败的事例,存在一些决策失误的情况,这便让他受到外界极大抨击,包括他签订的一些“条约”。

但是,不置可否的是,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那个李鸿章写下的“肃”里,有不甘,有心酸,也有屈辱,我们是可以体会得到的。

于此,在颜小二心里,李鸿章有护国的心,也为此与外国列强殚精竭虑周旋,所以梁启超说他“敬”;他虽尽力护国,但让人屈辱的条约也是他去签,无可奈何间,梁启超觉得“惜”;而李鸿章本人虽然曾位列“中兴四大名臣”,却也有贪腐的经历、作出过失败的决策,这是梁启超眼里的“悲”。

以史为鉴,风云变化的清朝末年,虽说不得完美,但李鸿章这跌宕起伏的一生,也足以让他称为“中兴四大名臣”。那么,签订一系列条约的李鸿章于后人,到底是“有功”还是“有过”呢?议论空间留给大家。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1

清末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列强攻破京师,慈禧和光绪匆忙西逃,留下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与列强谈判。最终奕劻和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列强签订了这份辛丑条约,那么为什么李鸿章在签约时只写一个“肃”字代替签名呢?

李鸿章是按条约规定画押,而不是签名

长久以来许多人误以为李鸿章是因为拒绝签订辛丑条约,才故意不在签约时写上全名,但事实并非如此。

平心而论,李鸿章确实是不愿意和列强签订这份辛丑条约的,毕竟签订这么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会遗臭万年的。

但慈禧一纸命令让奕劻、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谈判,他二人再怎样也只能硬着头皮去谈判、签约的。从签约后李鸿章立马吐血病重并且在两个月后病逝来看,签订辛丑条约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所以李鸿章打心里是不愿意签订这份条约的,这点倒是事实,但是李鸿章签约时以一个“肃”字代替签名则并非因为他的抵触情绪。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不以全名签名,而是写一个“肃”字代替签名呢?

原因就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也只有看过辛丑条约的内容才能明白李鸿章为什么以一个“肃”字签名。

原来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明确要求各国全权大臣画押,而不是签名。签名是如今的做法,而当时的做法是画押,两者的作用都是表示对文件内容的认可,只是形式不一样而已。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以“肃”字画押,这得从花押说起。

所谓的花押可以理解为花样签名,它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画押可以是几个字的拼凑,也可以是文字与图形的结合。以李鸿章的花押“肃”字为例来说明,认真观察的话这个“肃”字其实是“李”、“鸿”、“章”三个字的合体,李鸿章将这三个字拼凑成“肃”字的形状。

李鸿章为什么将自己的名字三字拼凑成“肃”字呢?这点不难理解,李鸿章曾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有功被清廷封为肃毅伯,李鸿章将花押设计成“肃”字,应当就是因为肃毅伯的缘故。

所以准确说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并不是签名而是画押,李鸿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条约规定签约人要画押,而不是因为李鸿章拒绝签约的缘故。

第2个回答  2021-03-23

谈及李鸿章大家的第一印象都会是他曾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就包括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的马关条约和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辛丑条约正是这些条约的签订,让很多人都误解了李鸿章把他当作一个卖国贼看待而李鸿章也一直顶着这个骂名直到今天。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李鸿章并非是一个一无是处之人,相反他还非常的具有才能带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织新办洋务运动,参与甲午中日战争抗战等无一不展示他对清政府的忠心。

不管这个是不是真的但辛丑条约的签订总归是李鸿章去收拾的烂摊子1895马关条约签定后,李就被全国骂惨了,替政府背锅之后李不再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下放到广州署理两广总督1899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1900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西逃至西安,无人收拾时局多次电令李鸿章北上协调辛丑条约最终以赔款而不是割地结束,除了当时美国极力推行门户开放,列强之间矛盾重重的原因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李鸿章,包括张之洞刘坤一等东南督抚等人的斡旋1901条约签订后,李不久去世李去世前几小时俄国大使还在床前逼李签订中俄密约,要求划东北为俄国保护区为李拒绝。

李鸿章对洋务运动兴起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正因为如此他也时常会受到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从而不被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封建势力所看好再加上李鸿章对处理外交事务颇为擅长,所以时常会和各国打交道。一方面可以代表清政府处理很多重大的交涉事件,增强自己外交才能可另一方面清政府也同时会派他去和列强签订,逼迫中国出让利益的不平等条约这样一来李鸿章就名副其实地背上了卖国的骂名。但李鸿章给广方言馆题字声教遍东西六寓同文宣雅化诵弦宜春秋四方专对裕通才李鸿章的外交经历缘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开眼看世界,那个时候能看世界就已经是一流人才了而且他本身也提拔过很多外国人,也有外交人脉和外交的知识,不过不管条约上是不是他的名字,还是会有人借他出气认为他是卖国贼。

其实李鸿章这个人也挺可怜的,起初并不受朝廷重视后来情况稍微有点好转却又让他去做些吃力不讨好的事,而李鸿章除了顺从也没有其他办法他唯一的心机也就是不想别人把他卖国贼,叛徒那样看待最重要的是李鸿章这个人一直和日本打交道能说会道发现傅兰雅傅兰雅徐寿等人为大清翻译多本西方科技著作,我们今天的钾钠钙等元素即出自傅兰雅的翻译1872年7月21日,促成中国第一批赴美学习的留幼童前往美国学习计划学习15年。李鸿章上书朝廷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令人遗憾的是后来清朝在留美幼童尚未学成时在1881年6月8日以留美幼童剃发信教等为由召回了他们。

第3个回答  2020-08-19

因为李鸿章也知道辛丑条约是卖国条约,他不想担一个卖国贼的称号,便签了清政府赐予他的名字肃。晚晴政府腐败无能,统治阶级一直沉迷于享乐,官僚集团更是自私贪婪。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得蒸蒸日上的时候,清朝却是一步步走向衰败,而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沦为列强侵略的目标。而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事件就是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侵华。

在甲午战败之后,列强们都看清楚了清政府只不过是纸糊的老虎,开始借着租借的名义,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其中因为大量的低廉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导致很多的农民、商贩破产,传教士活动增加,与当地民众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人们对于这些明里外交,暗里侵略的西方列强很是不满。

在此背景下,民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希望将西方列强赶出中国。西方列强自然是不愿意就这样离开,一面给清政府施压,一面准备着进行交战。就在西方列强组织兵力攻打义和团的时候,清朝的皇室为止震惊,竟然采取了逃跑的战术。而八国联军组织兵力攻打义和团,还一路打到了清政府的家门口北京。

2.清政府无能,命李鸿章与列强谈判。

清朝皇室逃跑了,八国联军则是一路打到了北京,还在北京收刮了很多的金银珠宝,其中最令人气愤的是,八国联军抢走了圆明园的财宝,还将圆明园烧得一干二净。他们完全不在意清朝,对中国更是明目张胆地侵略。这时的清政府却只想着和八国联军议和,不敢与其针锋相对。

即便民间和清政府内部的一些人不支持议和的决定,但是清政府还是派出了当时的大臣李鸿章与列强们议和。李鸿章希望与他们议和吗?他应该是不愿意的。李鸿章早就知道了清朝的落后,才会大力发展洋务运动,希望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发展中国的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是为了与西方列强抗衡。然而,他也不能反抗清政府的命令,只能去议和。

3.无力反抗,李鸿章只能签下条约。

在议和的时候,也是困难重重。因为八国联军内部并不同心,他们对清政府的态度并不一致。在清政府与列强的周旋之下,八国联军才同意与清政府议和。而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主要是4部分,分别是道歉、惩治、修约、外交改制。

道歉、惩治主要是针对义和团运动给八国联军带来的损失,进行的赔偿和惩罚。而修约、外交改制则是进一步扩大了列强侵略中国的自由,让侵略的行为合法化。这些条约对中国并不公平,可是清政府却不能反抗列强。李鸿章虽然也不愿意议和,可是面对蛮狠、强大的西方列强也不得不答应,并代表清政府签字。

李鸿章只是代表清政府签字,但他不敢留下自己的姓名。因为这样做,后人很可能认为签订辛丑条约是李鸿章一手促成的,李鸿章不愿意背负卖国的罪名。因此他只签了一个肃字。这个肃字又有何渊源呢?

李鸿章曾经被清政府赐予封号肃毅伯,他签肃字,就是想用清政府赐予的名字来签订这份条约。说明签订条约的是清政府的代言人肃毅伯。李鸿章只是按照清政府的命令行事,辛丑条约的签订与李鸿章没有关系。

总的来说,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玩起了文字游戏,就是不想被后人认为是卖国贼。

第4个回答  2020-07-11
体现了他的无奈、心痛。这是李鸿章签订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实他也是被逼来为清政府收拾烂摊子的,可天下人却唾弃他为卖国贼,弱国无外交,这也体现了他希望国家自强、民族自强的心愿。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辛丑条约》,李鸿章在签字那一刻,气得当场吐血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1、李鸿章与《辛丑条约》--受到礼遇的“俘虏”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即便是晚清名臣,在那个面对洋枪洋炮而无力还击的年代,却也会有明知将受万人唾弃,而不得不为之的时候。李鸿章的晚年,便是这个样子。李鸿章在慈禧、自己的筹谋,与大局的推动下,他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辛丑条...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辛丑条约上的那一个肃字,即是他在清朝受封时的字号,若是写上清朝大臣李鸿章的名字,自己也将晚节不保,更是一种昧着爱国的心痛,大清朝最后的颜面也将丢失,也是在保留我们晚清最后的一丝丝尊严。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呢?
所以说,李鸿章并没有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不过他在条约上签的也并非他的姓名,只是单单的一个"肃"字。很多人都说,这个“肃”其实是李鸿章这三个字纵向拼合而形成的相像的一个字。不管怎样,在签订条约如此郑重的场合,李鸿章没有签自己的名字到底有何用意?其实,了解过李鸿章的人...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李鸿章笔锋一转签下肃字,其中暗藏何玄机?
但是生死存亡关头,慈禧没有其他出路只能答应。签订《辛丑条约》当日,李鸿章代表清廷出席会场,面对着那一份惨重代价的条约,李鸿章心情复杂,在签名的时候,笔锋一转,直接就写下了一个“肃”字。后来人们疑惑,李鸿章当时为什么不签自己的名字呢?这里要牵扯到我国的一种画押文化,从宋朝开始,...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字,究竟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在签订《辛丑条约》之时,77岁高龄的李鸿章一度老泪纵横。最终在条约上写下了一个“肃”字。那么李鸿章为何要签这个字呢?原来,李鸿章曾经受清廷赐封,叫做“肃毅伯”。原因很简单,假如李鸿章签的是“李鸿章”三个字,或者写上“大清特使李鸿章”,那自己...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的签名,只有一字,一个字透露出他的无奈
他为了缩减赔款和割地和外国进行激烈的谈判,但是慈禧只是希望这件事情快点结束,她不在乎条约的内容。谈判就这样结束了,但是李鸿章却心存不满,于是在签订条约的时候,他没有在条约上签下李鸿章的大名,而是用了朝廷赐给他的爵位名字的开头一个字肃毅伯的“肃”,他极力的证明这件事并不是自己的意愿...

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仅写一“肃”字,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宋徽宗赵佶的签名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写的就是花押,这个花押看着像一个“肃”字,但是其实并非“肃”,具体含义也只有李鸿章本人知道。实际上在《辛丑条约》不仅李鸿章签的是花押,庆亲王奕劻的签名也是一个花押,仅有一个字。所以没有必要对李鸿章这个签名做过多的解读,这仅仅是李鸿章的签字而已。《...

李鸿章签订无数条约,为何签字只有一个字,这有何玄机?
一旦签订了这个条约,那自己绝对就是千古罪人,所以他在签订的时候专门留了一个心眼,只签了一个字“肃”。之所以能够签这个字,是因为当时满清政府曾经赐给李鸿章一个新的名字肃毅伯,他签这个字代表着这是清政府的意思,他也是万般无奈之下做的选择,所以后世的人们都在感叹李鸿章签这个字的用意。

李鸿章签订条约,为何从不写自己名字,只写一个字?
从不写自己的名字。他只用一个字代替,那就是“肃”,为什么要写肃呢?其实“肃”正式代表清朝所封“肃毅候”的身份,1901年,在签订完《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就病逝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其去世之后,称他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相似回答